标题 | 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分析及策略研究 |
范文 | 骆树鸿 【摘要】进入初中,数学这一学科就成了很多学生的痛点,课堂上跟不上教师的节奏,考试成绩直线下降,甚至出现了无精打采、晕晕沉沉的状态,教师与家长们把问题归结为学生不认真、不努力.但事实上,这是他们在学习中存在障碍,而笔者就是针对初中学生学习数学时存在的学习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的策略,让每一名学生能正视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从而积极应对,改变学习状态. 【关键词】初中,数学,学习障碍,解决策略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中小学生学习障碍分析及学习技术研究》,立项批准号:FJJKXB18-653. 自从进入初中后,有的学生总是很努力,成绩却很差,并非孩子不用功,也不是智商低,而父母也没有认清问题的根源,不懂孩子遇到的学习障碍,如此一来,努力的方向自然会与正确的解决方法背道而驰.笔者通过长期一线教育的观察诊断,发现初中的学生主要存在四种学习障碍,下面就学习障碍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策略. 一、初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 (一)认知存在盲区断点积累 在初中,很多学生面对应用题,觉得很难,特别是函数部分的应用题.有的学生读了题目一头雾水,主要原因是对题目中的某一个“字词”的意思不理解,长期不懂,并且一直积累,产生了模糊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知.比如,有关“函数”的定义,没有理解透彻,已经构成了知识盲区,后面所接触的正比例函数、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这些相关内容,由于没能和基础知识进行链接,这样学习障碍就此形成,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新旧知识衔接梯度过陡 小学进入初中,从“数”到“式”的运算,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的范围,从“算术法”到“方程”的变化,从常量到变量的过渡,从代数到几何的演变,如果前一个知识面没有理解,而授课的教师又认为教材是基于旧知引出新知的,在原来能力不能得到充分发展的前提下,又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学习障碍,也就是学习梯度过陡的问题.换而言之,学习的难度在接受能力上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思維想象缺乏实体感知 数学语言相对较为抽象,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无法适应,尤其在做有关“立体物表面展开图或者行走路线图”的生活应用题,学生没有很强的空间想象力,又没看到实体物,就会有陌生感,因而,空间想象及思维力的缺失也是造成学习障碍的原因之一. (四)内外因素削弱学习意愿 由于学习习惯不好,加上学习接受能力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一次又一次提问、测试就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父母也会将关注的焦点聚集在孩子的身上,认为孩子不认真、不用功、不努力,这样孩子就越来越没有自信心,对学习也就少了兴趣,没了动力,因此,出现了厌学的情绪,学习意愿就会完全被削弱了. 二、针对学习障碍的解决策略方法 (一)交流对话寻找盲区原点 很多学生自身也不知道是在哪一个地方出现了“误字”,对哪一部分知识有模糊感、存在认知错误.这就需要教师与之对话,尝试回忆以往的知识体系,让其朗读教材,当发现在读的过程中其肢体动作、脸部表情等有停顿、不连贯、结巴等情况,这些就是“盲区原点”.我们就要对这个“字词”进行提问、释疑,查阅资料、列举案例直至明白其含义.当再次阅读时没有不畅感,就不会产生歧义了.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新华字典》随身带,养成“逐字清”的习惯. (二)整编教材搭建助力阶梯 给的目标过高,就会让人产生挫败感与无力感.在学习上也一样,如果面对的知识很陌生,无从下手,无法从以前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推导或证明得到,就会认为“梯度过陡”,而产生心理畏惧.而造成这一问题出现的却恰恰是“教材”本身,很多教材新旧知识的衔接出现断层,认为这是学习者应该掌握的知识,简单铺垫一下就引出新的知识点,由此引发了学习障碍.整合知识体系,编写校本教材,基于大单元设计,搭建“脚手架”,制订“量规与导学案”,为学习者构建一个适度的阶梯,就成了必要的策略.通过整编教材搭建助力阶梯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发现、自主探索,实现知识的深化与重组,提高对新知的接受力. (三)运用媒介呈现实体环境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标准化学校的建设,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应用软件的开发与运用,实现了将一些抽象的物体进行演示与再现.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可以借助软件,比如,“几何画板”“中学数学函数作图器”,将一些动态的问题进行演示.一些实际的生活应用题,也可以让学生到实地进行测量观察、动手操作.通过实体的呈现,就让学生在脑海里有了清晰的立体形象、空间概念,对知识的认知提供了学习的“实体环境”,从而完成从“实体”到“虚拟”的空间思维训练. (四)积极干预激发学习意愿 我们要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就首先要让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与学习障碍的调查测试,判断出学生的学习障碍,再进行分析引导.初一年下学期的“多边形”这一章节与有理数的知识关联度小,可以让学生从此章节补缺,从而找到学习的“乐趣”,以增强学生的自信.主动积极运用心理干预、形成学习同伴共同体、注重“预习”的学习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思维方式、落实“复习与纠错”的方法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有同伴的互助、榜样的引领、激发学习意愿,从细小的点滴进步入手,正视学习问题、判断学习问题、分析学习障碍、落实解决策略. 三、结 论 面对初中学生数学成绩不理想时,不能简单归结其原因,而应根据出现的学习状态,分析学习障碍,运用积极心理,落实解决策略,激发学习意愿,从而树立自信,实现自我要求、自我发展、自我教育. 【参考文献】 [1]马会.浅谈中学生数学学习障碍的形成及解决的方法和途径[J].学周刊,2015(9):34-35 [2]江旭清.初中生数学学习心理障碍分析及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4(11):236,23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