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史料实证下的历史概念解读 |
范文 | 楼丹 摘 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注重对历史概念的解读,准确掌握历史概念是学生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关键一环。以《神权下的自我》这一节的教学片段为例,“基于史料,巧设问题链,明确核心概念”,基于史料实证,以核心概念带动相关历史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落实学科素养。 关键词:问题链;史料实证;历史概念 历史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历史知识主要包括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规律。其中,历史概念是人们对历史事实的概括和总结,也是对历史规律形成认识的基础,它是“以历史理论为指导,是人们对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最本质的认识。”因此,历史概念是教学内容重点之一。一个完整的历史概念,一般由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两部分组成。历史概念的内涵应包括该历史事件本身所具有的时间、空间、人物、事件等史实要素,概念的外延包括该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和条件)、特征或影响等评价要素。历史概念是构成历史知识的基础。因此,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准确把握能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在众多的历史概念中,历史核心概念是最关键的,它是学生理解并能在忘记周边相关信息之后,依然能够运用的概念性知识,是有很强迁移价值的关键性概念,依据核心概念能够有效重组相关的历史知识和其他历史概念,能够体现历史知识的逻辑结构。因而,做好历史概念的解读,尤其是对核心概念的解读,是搞好整个历史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对于学生准确掌握历史知识、落实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文艺复兴》一课为例,基于史料,设计问题链,突破核心概念——“人文主义”的解读,来推动对“文艺复兴”概念的理解。 一、定位地图和时间轴,把握概念内涵 在“文艺复兴”这个概念中,首先要解决概念的内涵。笔者在教学设计的三个环节中分别出示了必要的地图和时间轴。第一个环节通过两幅地图展示了文艺复兴兴起的时空背景正处于中世纪的欧洲——意大利,以及这场运动延续的时间范围已超出了中世纪的时间范畴,让学生了解文艺复兴时空环境;学生通过观察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传播的地图,结合恩格斯的一句话,“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可以对文艺复兴运动的大背景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其次,在环节二中展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从意大利向西欧扩展,16、17世纪文艺复兴运动在英国达到了高潮,并且人文主义的内涵也得到了丰富和提升。环节三,通过时间轴,明确同时期中国所处的时代,体会文艺复兴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意义,在对比中知道同时期中外之间的差距,进而更加深刻地理解清末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通过以上三个环节,最终落实对文艺复兴历史概念内涵的解读。 二、确立“核心概念”,落实历史解释 本课的教学设计基本流程:确立目标—找出核心概念—设计问题链—明确核心概念及相关概念。本课的主题是文艺复兴,其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在人文主义这面大旗的引领之下,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等各方面有了“新”的变化。要透彻地把握什么是文艺复兴,就得明确什么是人文主義。因此,本课的核心概念确立为“人文主义”。但人文主义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怎么样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核心概念是本课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 以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为例,首先要明确中世纪宣扬的有关于“人”的观点,其次是意大利人文主义者所提倡的有关于“人”的观点,在两种观点的对比中理解什么是人文主义。在此基础之上,通过对当时作品的分析,更深层次地理解具体化的人文主义思想,进而理解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为深层解读人文主义这个核心概念,基于史料设置“问题链”,落实历史解释的素养。 材料一 中世纪只知道一种意识形态,即宗教和神学。 ——恩格斯 问题1:所以中世纪建立的世界观是以什么为中心的? 材料二 所有的人都“继承”或者说“遗传”了始祖亚当夏娃的罪(偷吃伊甸园禁果,背叛上帝的告诫),也就是说人人生来都是罪人。 ——奥古斯丁《基督恩典和人的原罪》 问题2:那么“以神为中心”的世界观怎么样看待人? 材料三 但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的兴起……财富新贵不再容忍封建教会和虚伪的神学教义,他们需要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 ——陈日华《人性的回归:文艺复兴》 问题3:“新的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指的是什么?(提示:思维方式即思考问题的角度) 问题4: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问题5:新兴资产阶级所提倡的这种需要与教会宣扬的禁欲主义是相矛盾的。所以借助什么形式来表达这种需要? 总结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1)中世纪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思维方式为以神为中心、以人为中心。 (2)中世纪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生活方式为禁欲、追求世俗的享乐(肯定人的欲望)。 (3)中世纪教会和人文主义者的人生目标为追求来世的幸福、追求现世的幸福。 通过以上教学环节设计,紧密围绕着“人文主义”这一核心概念,根据三则材料设置“问题链”,环环相扣,最后以板书的形式让学生对比理解中世纪神学观和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的两种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加深刻地理解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把握核心概念与相关概念的联系,在此基础上,通过史料分析概念的外延,即文艺复兴最早出现在意大利的原因,文艺复兴的性质、表现形式。从而理解文艺复兴表面是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明,实际上是资产阶级新文化的再生。 三、创设历史情境,对核心概念的事实化理解 历史是一门记载和解释过去人类进程中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其过程是不可逆的,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去认识历史。史料实证作为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之一,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必要途径。因此,笔者选取了文艺复兴时期三位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文学大师,借助他们的作品创设情境,深刻体会人文主义思想的具体化。 第一位是文艺复兴的先驱——但丁。根据《神曲》的主人公的角色定位,感受人“自我意识”的觉醒。其次是作品中通过对教皇和维吉尔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但丁的人文主义观:对教皇、教会的批判及对人的价值的肯定。 问题1:但丁为何把自己当作主人公? 问题2:但丁给当时在位的教皇在地狱的火窟里预留了一个位置。称维吉尔为大师,他对教皇与维吉尔的态度截然不同,有何用意? 第二位薄伽丘,以其代表作品《十日谈》为线索,设计问题链,作品的核心主题、作品中他通过故事想表达的观点,体会薄伽丘的人文主义思想。得出“人文主义的表现形式是从肯定人的欲望和歌颂自然的人性开始的”结论。 问题1:《十日谈》核心主题是什么? 材料四:第四天第二个故事,某神父对一妇女说,天使加百列爱上她了。但天使需要借神父之身与该妇女相爱。 通过《十日谈》的故事,分析薄伽丘的主要观点。 问题2:薄伽丘讽刺了什么? 问题3:薄伽丘表达的观点是什么? 第三位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人物——莎士比亚。16、17世纪,随着文艺复兴运动向西欧各国扩展,莎士比亚对“人”的认识提升到了新的高度,赋予了人文主义更丰富的内涵。总结文艺复兴从讴歌自然人性的质朴到歌颂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问题1:莎士比亚从哪些方面推崇“人”的价值? 问题2:莎士比亚对人的赞美与薄伽丘对人性的肯定有哪些不同? 问题3:这种认识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解读在作品中人文主义的思想内涵,通过对以上作品的分析,学生知道但丁贊颂人的伟大、薄伽丘肯定人的欲望、莎土比亚歌颂人间的仁爱。因此,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就是指有关“人”的价值观。根据以上文学代表人物的观点,进一步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主要诉求(目的):批判神权统治,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的自由。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都是与人文主义有密切关联的,所以笔者在设计本课的过程中,紧扣核心概念,从“导入到总结”有一条主线——人文主义贯穿始终。在导入环节中,通过比较史料——两幅意大利13世纪和15世纪《最后的晚餐》画风的不同,引入13—15世纪的意大利经历的事件——文艺复兴;之后通过史料,设置问题链,在两种世界观的对比中,明确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内涵以及知道“文艺复兴”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背景、特征);接着,通过对文艺复兴时期作品的分析,理解人文主义的具体化。最后,通过材料分析文艺复兴到底改变了什么,明确文艺复兴的意义,解读概念的外延。并且在总结一环,通过中西对比,更加深刻地体会文艺复兴的历史意义——使人们发现了自我进而发现世界、发现宇宙。理解中国落后的原因之一,落实家国情怀。最后通过设问:文艺复兴能否让所有的自我都得到解放文艺复兴,引出人文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宗教改革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长期的基督教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的到来做了思想上的准备。 参考文献: [1]聂幼犁.历史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2]肖鹏.提高概念教学的实效性:对高三历史复习中概念教学实践的一些思考[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3. [3]郭子其.深度理解核心概念,提升历史思维[J].高校招生,2015. [4]刘建兵.基于时空观念素养的历史概念深度教学[J].教学与管理,2019. 编辑 张佳琪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