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体育锻炼频率、时间对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作用的研究 |
范文 | 姜春平 袁焰 吕克宁 王丹丹 冷嵩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测量等方法研究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与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揭示体育锻炼时间、频率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研究表明,黑龙江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积极的作用,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除强迫指标外,每周参加三次及以上对心理健康各指标作用较好。每次参加30~60min比30min以下和60min以上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作用大。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健康;体育锻炼时间;体育锻炼频率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6)03—0090—07 中学生的健康问题已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就健康的三个基本维度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来说,体育锻炼是促进与改善健康三个维度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目前,对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对体育锻炼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较少。相关研究总结了身体锻炼改善心理健康的心理学机制有分散注意力假说,其基本前提是身体锻炼使人们分散对自己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人们从不愉快的刺激和痛苦的身体抱怨中解放出来;自我效能理论认为具有身体锻炼习惯的人会体验到一种成功感,并提高自我效能,有助于打破与抑郁、焦虑和其他消极心境状态相关联的恶性循环,改善心境,增加对影响心理健康事件的处理能力;任务掌握假说认为当机体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后,就会产生我能行的自信心、积极的情感和再次尝试的欲望,使机体获得独立感和成功感,并迁移到生活中来,改善心理健康;社会交互作用假说认为在体育运动中形成的良性人际关系随运动时间、次数的增加而不断得到强化,被强化了的这种关系在以后的生活中成为经验,此种经验在后续生活交往中对原有的心理过程有很好的调校作用。四种假说是体育锻炼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理论基础。本文对黑龙江省中学生体育锻炼频率和时间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揭示体育锻炼的时间、频率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为通过体育手段改善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提供支持。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绥化市和富锦市的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根据本文研究需要,通过中国期刊网、万方论文数据库、黑龙江省图书馆查阅中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健康以及两者之间的相关研究,中学生的强迫倾向的相关文献资料50篇以上并进行收集,基本掌握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情况,在广泛阅读和整理各类文献的基础上,对相关资料进行重点阅读和分析,并作分类整理与综合。 1.2.2测量法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采用王极盛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是测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权威工具。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时期,身心发展和变化迅速,因此该阶段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不仅会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发育,而且对于学生的人格和智力水平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与此同时,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其学业成绩也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作用。该量表共有60个项目,由10个分量表构成,这10个分量表测量学生心理的10个维度,这10个维度分别为: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感、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心理不平衡。该量表重测信度在0.716~0.905之间,同质信度在0.601~0.8577之间,分半信度在0.6341~0.8726之间;分量表与总量表的相关在0.7652~O.8726之间,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量表采用5级评分制,总均分和各因子分达到2~2.99为有轻度心理健康问题;3~3.99为中等心理健康问题;4~4.99为有较重心理健康问题;5为有非常严重心理健康问题。 1.2.3问卷调查法 采用集体施测的方法对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绥化市、富锦市的初中二年级500名中学生进行测量,回收有效问卷484份,回收率96.8%。 1.2.4数理统计法 运用SPSS11.5软件对测量所得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和卡方检验等。 2结果与分析 2.1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分析 从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的结果(见表1)来看,在调查的484名中学生的总均分上显示,其中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有120人,中度19人,占测量人数的28.7%。从各分量表的得分情况来看,有轻度、中度和严重强迫症状的占测量人数的52.9%。 调查结果表明,黑龙江省中学生在强迫症状方面存在非常严重的问题,需要深入研究该现象产生的原因,进而探寻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偏执的占测量人数27.9%;敌对的占测量人数26.4%;人际关系的占31.4%,人际关系敏感的比例也较高,说明黑龙江省中学生在处理与教师关系、同学关系、家长关系等方法存在一定的问题,应进一步分析研究参与体育锻炼中学生的人际关系情况,探寻使用体育运动手段改善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的方法;抑郁的占测量人数27.9%;焦虑的占测量人数32.4%;学习压力的占测量人数36.9%;适应不良的占测量人数27.9%;情绪不平衡的占测量人数38.8%;心理不平衡的占测量人数29.5%。从总均分和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黑龙江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2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心理健康总体水平的作用分析 通过对黑龙江省中学生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同次数与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方差分析,多重比较的结果见表2。结果显示,每周参加体育锻炼0次者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每周参加1次、2次、3次和3次以上均存在0.5、0.1、0.01水平上存在差异,说明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就有积极的作用;每周参加1次与参加2次体育锻炼者之间的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说明中学生每周参加1次与2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相仿,但是通过对中学生每周参加O次分别与参加1次和2次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心理健康水平的差异性不同,说明中学生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比参加1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要好;中学生每周参加2次体育锻炼与参加3次体育锻炼者之间心理健康水平不存在差异,但与中学生每周参加0次、1次相比差异性不同,说明中学生每周参加3次比2次、1次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作用要好;中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者与参加3次体育锻炼者之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与中学生每周参加2次、1次和0次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说明中学生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每周参加体育锻炼对黑龙江省中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作用,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次数越多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效果最好。 2.3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心理健康各项指标作用的分析 通过对不同锻炼频率对心理健康指标作用的构成结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见表3。结果显示各心理健康指标构成比存在差异和显著性差异,说明锻炼频率对各心理健康指标的作用来自于是否参加体育锻炼及锻炼次数的多少,而不是由抽样误差造成的。 2.3.1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强迫症状指标作用的分析表4可知,参加O次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强迫症状以上占比45%;参加1次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强迫症状以上占比62.7%;参加2次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强迫症状以上占比57.7%,其中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强迫症状以上占比63.6%;参加3次以上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强迫症状以上占比50%。说明体育锻炼频率对于强迫症状呈现消极作用,每周参加1次和3次的消极作用较其他频率明显。产生此种状况的原因需做进一步的研究。 2.3.2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偏执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5可知,参加O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偏执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29.4%,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2.5%,其中严重者占比1.2%;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16.4%;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27.3%。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对偏执指标作用较好。 2.3.3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敌对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6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敌对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29.4%,其中非常严重者占比2%;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2.5%,其中严重者占比0.6%,非常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16.4%;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23.7%。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敌对指标作用较好。 2.3.4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人际关系指标作用的分析 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人际关系指标的作用见表7,统计结果表明: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人际关系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33.3%,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4.3%,其中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18.2%;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2.8%。上述统计结果说明,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指标作用较好。 2.3.5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抑郁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8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抑郁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29.4%,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2.5%,其中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16.4%;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27.3%。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抑郁指标作用较好。 2.3.6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焦虑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9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焦虑以上占比25%,其中严重者占比10%;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35.2%,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5%,其中严重者占比1.2%;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23.6%;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2.8%。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焦虑指标作用较好。 2.3.7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学习压力指标作用的分析 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学习压力指标的作用见表10。结果表明: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学习压力以上占比25%,其中严重者占比10%;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37.2%,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45.6%,其中严重者占比1.9%,非常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29.1%,其中严重者占比1.8%;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3.3%,其中严重者占0.5%。上述统计结果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学习压力指标作用较好。 2.3.8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适应不良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11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适应不良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39.4%;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2.5%;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26.4%;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7.3%。 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适应不良指标作用较好。 2.3.9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情绪不平衡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12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39.1%,其中严重者占比1.9%;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46.8%,其中严重者占比1.2%;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29.1%;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6.3%,其中严重者占0.5%。说明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情绪不平衡指标作用较好。 2.3.10参加体育锻炼频率对学习压力指标作用的分析 表13可知,参加0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20人,轻度学习压力以上占比25%;参加1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1人,轻度以上占比29.4%;参加2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60人,轻度以上占比32.5%,其中严重者占比0.6%;参加3次体育锻炼的人数有55人,轻度以上占比16.4%;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有198人,轻度以上占比31.3%。 说明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对学习压力指标作用较好。 2.4黑龙江省中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时间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表14结果表明,每次参加30min以下与参加30~60min之间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0.01水平上存在差异,与参加60min以上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存在0.5水平上存在差异;每次参加30~60min与参加60min以上体育锻炼者心理健康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说明每次参加60min以上者比参加30min以下对促进心理健康效果好,每次参加30~60min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效果最好。 上述研究结果表明,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选择在30~60min,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最好。因此,对于中学生来说每次参加30~60min的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水平最为有益,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国家实施每天参加体育活动1h是科学合理的,说明中学生在学业阶段选择过长的运动时间是不必要的,但是不宜选择低于30min的体育锻炼。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从总均分和各分量表的得分来看,黑龙江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2)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积极的作用,每周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整体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体育锻炼频率对于强迫症状呈现消极作用,每周参加1次和3次的消极作用较其他频率明显。 (3)每周参加3次及3次以上体育锻炼对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7项指标作用较好。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对人际关系指标作用较好;每次参加60min以上者比参加30min以下对促进心理健康效果好,每次参加30~60min体育锻炼对促进心理健康效果最好。 3.2建议 (1)黑龙江省各中学要贯彻执行每周3次体育课的规定,同时积极开展每天课外体育活动1h活动。 (2)对于有强迫症状的学生不宜参加体育锻炼,待其症状缓解后参加体育锻炼。对于有偏执、敌对、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者,每周应参加3次以上体育锻炼,上述症状可得到缓解。对于人际关系不良的学生,应鼓励其每周参加3次体育锻炼为宜,且应进行集体性项目的体育锻炼。 (3)加强对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家长的健康教育,使其充分重视体育锻炼与健康的关系,给中学生提供体育锻炼的时间、空间。 (4)政府和学校应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心理干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形式解决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