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看我国体育的举国体制 |
范文 | 薛月 孟倩倩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举国体制的构建。举国体制特指中国体育的管理体制及其运作模式,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由于时代的发展,不同学者对举国体制持截然不同的观点。为了明确当下举国体制的合理性和判断其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文献检索法对举国体制概念进行了梳理,论证了举国体制的价值,认为举国体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初创、形成和完善与调整阶段不断向前发展,并预测由于我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体育体制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仍会是举国体制,但是其战略目标和组织结构会向降低政府干预、注重普通项目、运动员生涯规划和与民族文化结合等方面变化。 关键词 举国体制 竞技体育 社会背景 一、研究方法 本文使用了中国知网对“举国体制”这一关键词进行了文献检索,文献发表日期限制在2000年之后,文献语言限制为中文。为了提高可信度,本文剔除了非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此外,与举国体制的内涵、历史背景相关性不高的文献也被剔除。 二、举国体制的概念与社会背景 (一)举国体制的内涵与特点 200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举国体制定义为:“由国家集中、支配和调动一切可能的体育资源,推动体育发展的体育管理体制。”具体而言,我国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其实就是指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以及我国目前竞技体育水平,通过集中相对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并最大限度地调动全国上下的积极性,有效地配置竞技体育资源,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合力,提高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以及国际综合竞争力。 (二)举国体制的社会背景 举国体制的社会背景主要可以分为3个阶段:1949年到1965年的初创期、1979年到1994年的形成期和1995年至今的调整与完善期。 1.初创期阶段 在初创期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经济生产能力低下,社会发展水平不高,一切建设工作都才刚刚开始起步。无论是体育人才、教练、设施、方法等等都极度匮乏,因此竞技体育的水平也极度低下。虽然早在1932年,刘长春就首次作为中国人出战了奥运会,但空手而归,中国人的形象还被国际视作“东亚病夫”。 2.形成期阶段 在形成期阶段,我国的竞技体育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无可避免地受到了破坏与倒退。但是文革之后,国际奥委会解决了我国参加奥运会合法性的问题。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的奥运金牌实现了历史性零的突破。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由此不断增强,国际竞争力也随之不断提高,相应的竞技体育水平也不断进步。 3.调整与完善期 在调整与完善期阶段国家体育总局颁布了《奥运争光计划》,国家对于奥运的认识更是深化到了理论和法律的层面,而在这一阶段我国部分地区部分领域已经进入了小康社会,综合国力又有了进一步的增强,中国在2010年已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在国际上塑造了大国形象。 三、举国体制的发展趋势 (一)存在的合理性 反观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奥运会奖牌榜,排名榜首的美国实施的是社会团体型体育体制,而分列二、三位的英国和中国都实行政府主导型体育体制(中国即为举国体制),并不能说两种体制孰优孰劣。因此,唯有最适合当下本国国情发展的体育体制才是最好的。 2016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会见奥运会中国代表团时指出“应加快推进体育改革创新步伐,更新体育理念,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更好发挥举国体制在攀登顶峰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发挥群众性体育在厚植体育基础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虽然我国已经步入小康社会,但不可否认,我国的国情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发展阶段,由此对应于体育体制而言,坚持举国体制是必然的选择。 (二)未来走向 到2020年,我国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之而来的是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因此举国体制应该保持竞技体育优势的同时,要协调带动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的发展。在注重优势奥运项目如举重、乒乓球、跳水等等的同时,更多的投入一些适合大众参与的普通项目如篮球、足球等等。最后,应该推进体育与我国本土的民族文化的结合,所谓“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为学校体育和全民体育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与活力,反过来也能够推动竞技体育的发展,在世界上造就一定的影响力。 四、结论 举国体制无疑是我国发展竞技体育极具中国特色的一条成功之路。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不同的社会背景,举国体制也在不断向前发展。 (一)在初创期阶段,新中国刚刚成立,我国还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举国体制追求金牌的“量”。 (二)在形成期阶段,我国经历了改革开放,举国体制追求金牌的“质”。 (三)在调整与完善期阶段,我国步入小康社会,处于市场经济体制,举国体制追求以“奥运金牌”带动“全民健身”。 参考文献: [1] 于善旭.对当前使用“举国体制”概念的置疑.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2(02):43-45. [2] 郝勤.论中國体育“举国体制”的概念、特点与功能.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01):7-11. [3] 梁晓龙.举国体制:中国发展竞技体育的成功之路(上).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06):1-5. [4] 狐鸣.建议停止“举国体制”的提法.体育学刊.2007(02):1-3. [5] 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学词典.2000:高等教育出版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