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谈篮球运动员疲劳产生的原因和恢复
范文

    魏哲 王花玲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篮球是一个具有大强度,比赛时间长等特点的体育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有较高的要求。由于训练也务必要达到很大的负荷,但是大负荷训练必定引起疲劳的产生,运用常见的生理生化指标去判断疲劳,并运用合理有效的恢复手段,以达到最大的训练成效,为广大篮球运动的爱好者提供参考。

    关键词 运动疲劳 身体机能 恢复

    一、疲劳

    (一)疲劳发生的机制

    1.能量耗竭学说

    该学说以为疲劳是参与过度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而又没有及时补充的运动产生的。在体内的能源物质中,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CP)的儲备率低于使用率时,运动就不能长久,而出现疲惫现象。

    2.代谢产物堆积学说

    该学说以为疲劳是由于一些代谢产物,如乳酸,氢离子,造成肌肉组织中钙离子和其他物质的积累从而产生疲劳。研究发现,在短期内剧烈运动时,身体没有足够的氧气供应,能源是由厌氧过程得到,从而引起了莫大的乳酸,肌肉和血液中的pH值下降,影响神经肌肉结点处兴奋的传递,妨碍冲动向肌肉的传送,抑制糖酵解,减慢ATP再合成的速度,使肌肉的性能降低。

    (二)运动性疲劳

    运动性疲劳可以分为生理疲劳,心理疲劳两大类。生理疲劳又称为身体疲劳或肌肉疲劳,心理又称为情绪疲劳或精神疲劳。生理疲劳是由于身体运动或肌肉劳动而形成的疲劳,主要表现为人体活动、工作能力的降低。心理疲劳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疲劳状态,主要表现有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思维反应迟钝。

    二、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

    (一)引发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原因

    篮球是一种高强度对抗运动,时间可长可短,但要求选手跑得快、反应灵敏、连续跳跃能力强、动作敏捷。常常参与篮球活动,不仅仅能增进速度、力量、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更能提升内脏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

    (二)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的诊断

    1.主观感觉

    人体运动知觉与工作负荷、心功能、耗氧、代谢产物积累等因素密切相关,所以运动员的自我感觉来初步判定自己是不是产生的运动性疲劳。

    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考虑是否有疲劳:1,感到沮丧,不想运动;2面色呈淡红色或白色;3,下肢肌肉酸沉,动作缓慢;4食欲不振,睡眠欠佳,晚睡易失眠;5、排汗量大增,在同等的运动负荷中,排汗量较以往明显增加。

    2.客观检查

    (1)肌肉力量测试法

    运动性疲劳的最明显特征是肌肉力量下降,动作迟缓,反应迟钝。在运动一段时间后肌肉力量明显降低而又不能及时得到恢复,可视为肌肉疲劳。

    (2)心率

    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用基础心率、运动中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判断。

    (3)血压

    血压是大动脉血管内血液对血管壁产生的测压,它是由心室射血和外周阻力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是反映疲劳程度的常用指标。

    三、篮球运动员常用的疲劳恢复方法与一般原则

    (一)篮球运动员运动性疲劳恢复的主要方法

    1.劳逸结合:放松活动是通过一些轻松的身体活动从而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等从剧烈运动的状态缓慢过渡到安静状态。放松活动是消除运动疲劳、促进体力恢复的一种非常有效的主动恢复方法。

    2.物理疗法:水疗就是利用水的浮力以及水流产生的机械力、压力等的刺激,使肌肉得到放松、血液循环加强、新陈代谢旺盛,从而起到缓解或消除疲劳的作用。

    (二)篮球运动员疲劳恢复的一般原则

    1.系统性原则

    作为教练必须认识到培训过程本身不会直接使运动能力得到提高,是通过一定的恢复期后运动能力训练。所以,篮球教练员应该学会在不同的训练阶段,全面系统地去考虑运动员训练(比赛)后的恢复。

    2.综合性原则

    根据研究和运动员的经验发现单一的恢复手段常常到不到最佳的恢复效果,要想得到最佳的恢复成效,应该合理的结合心理学、医学、教育学、营养学等专业知识技能,综合利用才能得到最佳的恢复效果。

    四、结论与建议

    运动过程中会产生运动性疲劳这是一种非常正常也是非常普遍的生理现象,是机体对自身形成一种的保护性机制,但如果不及时处理就有可能发展成为过度性疲劳,过度性疲劳不仅影响我们运动水平和动作的完成质量,还有可能引起身体某些器官的病变而危害人体的健康。篮球运动员在日常生活中要参加各种高强度训练和比赛,产生疲劳是必然的,因此作为一名篮球运动员必须要在了解疲劳发生的机制和预防方法的同时更要熟练地掌握疲劳的恢复方法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使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得到更好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惠敏,张新江,田福军.关于运动性疲劳研究中的几点疑问[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0.18(4).124-125.

    [2] 孟祥山,舒婷婷.浅论运动性疲劳的恢复方法与手段[J].新西部.2008(16):236.

    [3] 姚鸿恩.体育保健学(第四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62-170.

    [4] 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