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以《乡下人家》为例谈教学内容的确定 |
范文 |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乡下人家》这篇文章可以讲的知识点非常多,课文内容的、语言的、结构的、修辞的、情感的……不一而足,在一堂课40分钟的有限的时间内,我们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什么都讲,什么都提,否则,就有可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学生学得云里雾里,教师教得似是而非,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非常重要。 怎么确定呢?就需要对文本进行充分的解读,从写作背景、情感表达、字词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解读它,通过查阅资料,调动经验等方式,多角度地与文本对话。 学生如果需要一滴水,我们就应该给他一桶水,甚至应该为他准备一条河。但在目前的教学环境下,教师的文本解读不等同于教学内容的确定,一方面,教师的解读是建立在教师自己的生活经验之上的,其深度和广度必然超出于学生,我们不可能所有解读到的东西全部交给学生,既无必要,又不现实;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自己亲自解读文本,“授之以鱼”的传统课堂不能让学生真正的获得语文能力,提升语文素养,他必须自己去解读,我们只是他解读文本的陪伴人,或是引路人。我们的语文课就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引领,使阅读的方式、方法内化为学生的实际能力。 因此,确定一个文本的教学内容,首先就是要明确文本的独到之处,明确文本的个性特征,明确“本文”与“别文”的区别,这也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了。 来看课文,词语运用很精彩,每个句子都值得细细品味,因此,品味词句就是本堂课的中心目标。作品可以讲的精彩词句非常多,如何取舍?这是难题,思来想去,只能从这些词句选取典型的,有代表性几句话作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因此,我最终选择了三句话:第一句,是标点符号运用的神来之笔,又是学生理解的一个难点;第二句,是拟人修辞的最佳诠释;第三句中的几个词语都是学生认知的误区,应该点破,并且这个句子是作品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型畫面。 当然,这样的选择,标准是不一致的,可能会给学生造成逻辑上的偏差,也有可能会使学生误以为本文就只有这三句精彩句。如何解决呢?——通过一篇篇课文的解读,让他们也跟教师一样,形成这种阅读敏感,让这种阅读能力内化于学生的心中。 品读这三个句子,激发、调动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进入到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从而体悟作者的情感。我不知道是否有必要提及作品主题的探究,毕竟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才十来岁,对乡愁、对家国之思基本上没有体会过,缺少这方面的体验,不一定能达成。但,阅读之目的,很多时候,它就用来丰富人生的。通过阅读,每个读者都能体验世态,感知人情,去体验自己未曾有过的生活滋味。由于我们每个人不可能一一去体验世间百态,学生不可能有台湾同胞那种热切的思乡之情,但他们完全可以通过阅读,去体会人的真性情体会人性,体会真善美。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个目标的达成很重要,它会让学生立体起来,不再单薄。因为,教学目标的达成与阅读目标的达成永远是一对孪生兄弟。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为了达成目标,我预设了以下几个途径: 1.对比阅读。 第一句“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这句话中,四种花之间用的是逗号而不是顿号,利用学生已知的逗号与顿号的区别,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他们知道逗号在此处,是提示读者这四种花之间依顺序开放,彼此之间的位置不能对换。 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品味词句,感悟作者笔下这种独特迷人的风景之处,如:“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凤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学生齐读句子,真切品味作品文字下的情感,师恰如其分地点评之后出示对比性语句,引导学生寻找并发现两段文字的区别,逗号与顿号的表达方式不同:将“探”出头来与“长出来”进行对比阅读,引导学生体会“探”字的妙处;利用同音近义词“绘成”与“汇成”的对比。两个词语,读音相同,词义相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精准,“绘”字的运用,完美地把乡下人家的风景表述成一幅漂亮的画面,教学中,我们要适时引导学生去想象那种画面。 2.朗读 情景式分角色读,与同伴对话,又是与自己对话,让“我”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在品读乡下这些花,点缀了乡下人家的生活,虽然它们很平凡,甚至不需要主人特别照料,却总是让乡下人家的生活每一天的精彩时。如果说花带给人的舒适,那竹笋带给我们就是惊喜啦。而这些,正是师生通过巧设对比作总结与点评。 孩子们有的从竹笋“长”字读出来不能表现竹笋从地里冒出来的那个样子,那个过程,因为它只是说了结果;“长”出来,没有表现竹笋的冒出来的动态过程,更没有表现竹笋长出地面的心情;一个小男孩说,竹笋在地底下呆了那么久,黑黑的,又很闷,现在他长出来了,看到了阳光,呼吸了新鲜的空气,得到春雨的滋润,他心里该有多高兴呀!所以用“探”出头来。 是呀,通过用心真切的朗读,对于这个“探”字,他们真的读到了“我”看到竹笋之后的心理。开心、喜悦、惊喜。竹笋长出来,春天到了,好幸福呀! 3.即兴表演 课堂上,我准备安排学生一二,上台表演“探”,通过表演,让学生成为学习共同体,体会文本中“探”的妙处。 4.课堂练笔 有些专家反对课堂练笔,认为它可能会切断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割裂。本堂课中,我还是安排了练笔,时间会比较灵活,可以从容安排,确保课堂教学的完整性。又可以进一步延伸课文的内涵,读写结合,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5.及时追问 追问,就是在课堂生成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提点学生,进一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课堂的成功与否,有时候就是取决于教师追问的意识和能力。语文课堂感觉就像散文,讲究形散而神不散。为了语文课堂的“神不散”,教师就要学会精心设计一环扣一环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是既定的预设的问题,又是根据课堂表现即时抛出的问题。 三、美好课堂的达成 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与文本的沟通与交流,就是审美的过程。我们阅读的主观意识,产生愉悦之感,就完成了审美过程,乡下农家的每一个人都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真是让人羡慕。去体验一下这种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妙呀,那么作者是不是也盼望过上这样的生活呢? 作者陈醉云先生是台湾国立中央大学的教授,写下这篇文章的时候,他已经六十多岁,离开故乡(浙江上虞)几十年了。在台北过着喧嚣、快节奏的生活。 因为作者他在城市住得太久啦,他在台湾呆了好几十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却一直无法回到故乡,无法回到大陆,因此,他创作了我们今天阅读的这篇文章,他是想借此表达……? 学生沉思:似乎是对故乡深深地思念;对儿时那段快乐时光的无限怀念;期待能够回到故乡,踏上故土,舒缓相思之苦…… “美”就是在人的脑海中呈现,语文课堂应该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寻找文本的独特价值,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味,理解文本的价值取向,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 是呀,教学情境中师生美美地品,细细地读,轻松地慢下来,就能达到教学的最美。 罗美红,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龙岗中心小学教师。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