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延背景 深悟情境
范文

    摘要:高中语文教材选取了多篇散文,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其整体性,进行程式单一的教学,使优美的散文变得索然无味。本文以人教版中的经典名作《故都的秋》为例,探讨散文教学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散文教学;广延背景;深悟情境

    谈及散文教学,语文教师大多会立即在大脑中闪现出一句“形散而神不散”的经典话语。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大多以此为纲,开展程式单一的教学:先谈文本内容是如何散开去,然后在全文收束处点明其思想主旨,继而再引导学生体会其“形散而神不散”的手法之妙。每一篇散文都沿用这一思路,教学效果欠佳。下面结合散文《故都的秋》,谈谈本人的做法及反思。

    一、感知文本,畅通解读路径

    遵循着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原则,对任何文本的学习都离不开最为基础的一步——感知文本。这里的感知更多处于浅表层面,是对作者行文思路的基本把握。需要特别注意与提醒的是,对于这个环节的处理也不是千篇一律的,需要注意文体特征,因为不同文体会有不同的文本呈现方式。

    就散文而言,应让学生熟悉与理顺散文的基本写作范式。对于中学生而言,需要掌握的是狭义性质上的散文,即文艺性散文。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唤醒学生曾经的散文记忆,回味一下以往接触和学习过的散文,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然后,比较这些文章,概括出这类文章的共同点:以记叙或抒情为主要表达方式,文章取材比较广泛,往往对作者的心灵触动较大,写作的笔法灵活多变,文章篇幅一般比较短小,但情感真挚,行文中流淌出作者的情感。

    经过这些铺垫,学生正式进入正文的学习,通过对文本字面含义的理解,梳理出散文的具体选材内容,以及材料处理方式,最后整体体味作者的創作主旨。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在标题中,作者就旗帜鲜明地揭示了创作的主要对象——秋,而且是故都的秋。为此,描写故都的秋,并且由此生发感慨自然是行文之重心。从这个根本出发,教师就可引导学生揣摩这篇散文在文本的第二段和结尾之时写江南之秋的用意。经过一番思考,学生自然就能领会其作用,原来江南之秋只是充当了“伴娘”的角色,故都之秋才是“新娘”。在这个前提下,学生能基本梳理出行文思路:开头是总写,接着写江南的秋是为了与北国的秋进行对比,然后分别写了北国之秋事(泡碗浓茶,静坐赏秋)、北国之秋物(槐树、秋蝉、秋雨等),继而写中外文人对秋的情有独钟,最后在江南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照中收束全文,表达作者自己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之情。

    二、广延背景,搭建多解平台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文学作品往往呈现出一个共同的特质:将写作之深意进行模糊表达。这种创作的效果能够带给作品解释以无限之张力,能让读者在文本的品鉴中生发无尽的理解,这就是文学解释学所言的文本意义的多样化解构。

    客观地讲,每一个作家都是鲜活的社会人,他在社会上经历的事件(特别是对其影响深刻的)都会左右着他的创作,在作品之中有着不同形态的反映。为此,只要将这些背景融入作品,对文本的解读就具有了多向度解释的可能。而对于每一个读者而言,这自然是耳目一新的“精神大餐”。如《故都的秋》这篇散文,作者郁达夫对于故都和秋的感悟并非一时冲动之举,实乃他与社会风云共同律动之产物。因而对这篇散文的解读,必须将思维之根须触及文本之外的社会背景。为此,执教这篇课文之前,教师必须先透析创作背景,然后指导学生搜寻相关材料。以往,不少教师偏执于课文理解是为了考试试题作答,不主张学生借助书籍或网络等媒介掌握文本创作的相关材料。其实,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教学,不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提升,最终也不利于学生考试作答能力的提升。

    就创作背景而言,笔者以为需要通盘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作者个人的价值取向,二是当时给作者造成深远影响的社会事件。客观地讲,每个人生存于世,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追求,作家自然更会有这方面的表现。从创作机理角度来看,作家的价值取向必然左右着他对创作对象的取舍。就郁达夫的这篇散文,创作背景的理解对于文本的解构所起的作用很大。初步感知完文本材料之后,教师就应引导学生明晰创作背景对文学创作和文本理解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广泛搜寻背景材料,然后在小组、班级层面进行交流,并思索其与文本内容表达的关联性。经过对背景材料的搜寻和交流,学生知晓了郁达夫的家国之悲:早在1926年,他的爱子龙儿就在故都因病而逝;故都自19世纪末期开始,就一直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有帝国主义列强的肆意侵占、破坏,有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统治。作为一个多情而且爱国的现代作家,郁达夫自然会因这些而产生情感的波动,继而将这些情感投射和固化于故都之人、之事、之物上。当这些理解都到位了,就为散文文本的多义性理解搭建起很好的平台。

    三、深悟情境,走向主旨生成

    理解的平台有了,关键就看教师与学生的联袂“演出”了。在这个阶段,首先要做的是入境。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带着作者明显倾向性的价值观和情怀,再度品鉴文本,进而深度体味文本所营造的情境。就这篇《故都的秋》而言,学生需要将郁达夫的亡子之痛与故都及故都的秋关联在一起,需要将作者横亘于胸的爱国之痛与故都以及故都的人、事、物等融为一体。于是,对故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别之处由此逐一呈现。其实,这里面又隐含着多组对比:故都以往的繁华,现如今的衰弱,正如老气横秋之人;故都之人以往生活的安宁、惬意,现今之人的飘零、四处奔波乃至逃离;中外诗人借秋抒写颓废的情怀,而作者却借故都的秋传达一种厚重的生命形态,他不拘泥于个人,而是悲痛于以故都为标志的国家之沉沦与风雨飘摇……经由这样的多义解读,与此关联的“秋”也呈现出具有浓郁悲剧色彩的美态。而学生对散文主旨的把握,也自然生成。

    与其他文学样式相比,散文具有自身独到的魅力。如果教师仅用普通的招式去演绎其风采,自然不能尽显其美,而学生也不能尽悟其韵。为此,散文教学应当有自己的方式。广延创作背景,全面理解作者,继而深入理解文本情境,自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林碧莲.从言语教学角度看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J].文学教育(上),2015,(12).

    [2] 杨邦俊.教语言与教言语——语文教学的两种不同境界[J]. 中学语文,2015,(1).

    [3]黄荣华.文本解读:请走出“共性知识”圈——以《故都的秋》的两个教学设计为例” [J].语文建设,2010,(1).

    作者简介: 陈浩然(1988—),男, 江西省南昌市南昌大学附属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3:2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