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诵读能力培养刍议
范文

    引导学生将名言警句、精彩章节、妙文华章等语言材料朗读、咀嚼、熟读成诵,烂熟于心,其韵味将无穷无尽。可惜的是,现实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展现自己的所谓才华,而放弃了诵读这一传统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他们只怕某一知识点的遗漏而丧失教师的“形象”,长此以往,教师成了“播音机”,学生则是听“天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我国两千多年的传统教育证明了的经验,就是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中琢磨、理解,那么在目前的新课改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对诵读的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看,读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我们如果只用眼睛去读书,所获取的信息比较单一,如果放开嗓子读,大脑所获取的信息就增多,因而其效率就提高。只要一提起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是枯燥无味的,但是笔者在教授本文中描写老先生那种“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的情景时,就好像在“差生”身上发现了“闪光点”,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固然乏味,但那老先生的熟谙的诵读却是入神尽致的,我们看谁的诵读最先达到老先生的那种境界。这无疑给学生的诵读注入了有效的兴奋剂。

    记得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书生在一本书上看到一首诗,于是逢人就称赞那首诗是如何如何的精妙呀,乃绝世之佳作。朋友说,请你把那首诗背给大家共享一下吧!他说,可惜我一句原话也记不得了,因此落下了笑柄。试想,如果那书生当时能熟读成诵的话,在朋友面前“表现”一番,岂不是“其乐无穷”吗?

    语文课本上古今中外的名篇很多,文章精美、语言规范。特别是古诗文和那些优美的散文,它们的语言都是在民族语言的基础上,经过作家的精工细琢,认真提炼而成的。反复诵读,仔细琢磨,对语言本身的提炼将得益非浅。读得多,就记得多,用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毛泽东同志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著名语录不正是吸收和运用了古人的语言,加以改造,从而赋予了对革命同志为革命而牺牲的高度评价的新义吗?这是与毛泽东同志青少年时期勤奋学习,养成了良好的诵读习惯是分不开的。用故事的形式讲一点名人诵读的典故,对激发学生的欲望很有好处,在实际教学中,再加以诵读技巧付诸实施,效果会更好。

    二、口语表达训练,讲标准普通话

    “写字要正,读书要明”,这是我们从孩童时就知道的老人们对儿童的教诲,其中“读书要明”说的就是口语表达要“字字响亮”,从汉语拼音角度分析,概括地说就是声母要真切,韵母要饱满,然后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要达到这种境界,需要在长期的坚持不懈的诵读训练中,认真地锻炼和培养,无论是在课内授课,还是在课外与学生交谈,教师都要以规范的语言作为学生的楷模。良好的语言习惯不但是新时期教师本身素质的需要,而且对提高教师威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不讲粗话脏话的良好习惯,更是一种美的享受。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学生口语表达的表率,切不可泛泛而谈。

    作为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视讲普通话为己任,义不容辞。在现行教学实际中,部分老师范读课文用“普通话”,范读外的语言却是地地道道的方言,有的干脆来些“夹生饭”。试想,一位语言不规范的教师能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诵读境界吗?难怪有人嘲笑那些讲不标准普通话的人为“贵州驴子学马叫”,这既是对别人的打击,也是一种自我解嘲。说普通话固然要标准,但因受方言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日常语言训练出现一点“小闹剧”也不足为奇,这就要求教师要下苦功夫掌握普通话这个基本功。

    三、感悟、体会、创新

    语言,是在历史长河中逐步形成的。语言和它所表示的客观事物并无必然联系,小孩开始学语,不是靠理解,而是靠模仿和识记,他通过不断的听记过程,试着模仿、感悟、体会,才慢慢由字到词、由词到句地形成“话”,这中间还有不断的纠正过程。

    大量的阅读,特别是诵读,会使学生终身受益。许多人认为诵读不过死记硬背罢了。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愉快的情绪心态是记忆成功的前提之一,信心和对记忆材料的喜好对于记忆也很重要。因此,教师在指导背诵时,必须对其材料作必要的点拨和引导。例如指导学生背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关于童年乐园的一段,先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使其在头脑中有一个百草园的初步印象,接着再仔细品读文中的“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这样一组互相关联的句式。前一关联句式先由低到高写静物,后由高到低写动物;后一关联句式,叙述的景物从动物到植物,表现了作者欢乐、愉快的童心。然后再尝试回忆、往返几次,学生就能比较轻松的背下来。因此 ,我们只有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诵读的方法和原则,培养起学生诵读的兴趣,把反复诵读与文章的脉络、作者的感情、读者的心绪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会贯通,才会使读者产生一种预想不到的灵感,从而使诵读训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诵读方法的多样性也不失为一项好措施。可以根据诵读材料不同类型选择适当的方法。例如教古诗文,则宜先范读,再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读,教师评出学生的优劣得失,鼓励先进,纠正失误,然后整体朗读。在各个环节中,要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再如教《白毛女》等戏剧或者《变色龙》那种文中人物个性鲜明的文章则应采取分角色朗读,在选择角色时除尊重学生的意向外,还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及语言质量来选择不同的学生朗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总之,教师只有善于运用语言的各种功能,把诵读摆放在正确的轨道上,认真训练,初中生的诵读能力才会得到提高,从而体现它的重要作用。

    (严代洲 贵州省江口县桃映中学)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0:24: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