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当前农村多媒体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部门和行业之中。它已经成为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我们的中学教育事业也不例外。多媒体技术应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由于它有集声音、文字、图像于一身的功能,因此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教学效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不足。但是反观当前的多媒体语文教学亦存在不少问题。它忽视学科特点,过度依赖多媒体追求视听效果分散学生注意力,过度关注多媒体教学忽视师生情感交流,以多媒体为主体,放弃或者忽视课本的地位,以PPT演示教学内容代替教师板书等违背语文教学规律的现象普遍存在。对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严重的影响,这不得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高度警惕。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使用教学软件制作水平不高,影响制约语文课堂教学水平。目前市场上流行的语文教学软件主要有以下三类。一类是题库型教学软件,这类软件通过大量习题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电子练习册。它让应试教育模式戴上现代科技的面具。一类是娱乐型教学软件,这类软件融知识、娱乐于一体,力图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语文知识,常把“学习内容”与“游戏动画”互动结合,但这种结合常常显得十分生硬,一个简单的师生回答,却要在屏幕上回复几次,耽误时间,作为学习的辅助资料尚可,但没有课堂教学的实用性。还有一类即是教案型教学软件。这类软件是根据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的教案和教学特点制作的,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及现行语文教材编制。现在不少学校以购买这种软件为多,但实际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的专家潘懋德说:“原来我们认为问题很简单,按优秀教师教学实际制作的软件,其他教师使用后等于大家都能达到优秀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是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实际并非如此。”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一堂课的成功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要有教师课前的精心准备,还要教师根据教学过程中的情况,学生当堂的反应等反馈信息,进行及时高速的处理。教案型语文教学软件,从背景资料、知识储备到内容拓展、重难点解析等,事无巨细,一一列出,只要轻轻一按,立刻显示。但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机诱导,适时点拨的教学机智不见了,语文教师成为简单的电脑操作员,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被动地接受灌输,学生主体地位、教师主导作用荡然无存。这样的课堂教学效果是不会理想的。 第二,语文教师的技能准备不足,限制了多媒体语文教学的发展 。从技能上看,如果一位教师不能在多方面掌握计算机的应用,就很难有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来进行教学的能力。目前的农村多媒体语文教学中有两种情况:一是语文教师对按别人的教案开发的教学软件,常常是不十分满意,需要进行必要的重组与整合,这一过程要由电脑技术人员与语文教师共同完成。备课时间太长,涉及面广,作为尝试观摩,偶而为之尚可,但与一般教师的常规教学相距甚远,无实用价值。二是语文教师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需要有技术人员在课堂上保驾,笔者看到的多媒体观摩教学莫不如此,语文教师很少能得心应手地用好计算机。这样,语文教师本人就很难保持高涨的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热情,同样,负责支持语文教师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技术人员,也会感到负担的沉重,而难保持持久的积极性。因此,不断提高语文教师使用计算机的能力和水平,是广泛推广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工作。 第三,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教学媒体不断更新,但贯穿于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却始终存在。语文教学不单是认识活动,同时也是情感活动。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协调是以情感为纽带的。在协调中,教材、教师、学生“共振”(共鸣)是情感的突出表现。教学是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教艺精良的教师凭借教材,依据教学目标,用情感拨动学生心灵的情弦,扩大信息传输量,增大振动的幅度,排除教学中的各种干扰,从而使学生学习量增大,并与教师依据教材发出的频率共鸣,与教材内容的“幅度”共振,当共振不能协调时,教师便立即“调谐”,从而使学生越过思维的障碍,通达彼岸。但是,由于多媒体的介入,语文教师注意的是屏幕上的图像,学生注意的是接受器屏幕上的图像,师生之间情感的双向交流,演变成师与机、生与面的单向传送与接受,流动在师与生之间的情感因素被削弱了。而多媒体是绝对的“一言堂”,它不能听到分歧意见,也不能发现学生思考上的误区,更不能“捕捉”学生思想的灵感。即它只告诉学生结论,而不教授学习方法,只能“灌输”知识,帮助学习,却不能理解亲近你,教你会学。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课堂教学,其教学效果并不见佳。在实际教学中,一些语文教师也处理不好多媒体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很少能看到我们的语文教师对多媒体展示的画面进行精当的评析,对学生在多媒体信息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随机点拨,适时诱导,启发学生自己寻找思路、方法和答案,他们常热衷于热闹、新奇的场面、效果,甚至有时教师在黑板上很容易写出来的信息,却偏要用鼠标在多媒体上画半天,缺少对学生思维深度、强度的开掘与培养。 第四,多媒体语文教学削弱了学生对语言本身的品味、涵泳与陶冶,学生的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培养受到影响。多媒体声像结合,给人以听觉加视觉的直观、形象和平面的文化信息,给我们更多的是感官上的轻松感受,这利于语文信息传递的快捷,但同时又缺乏传统中的“青灯黄卷”和把全身心融于文章字句中的至纯至美的情境,更谈不上对阅读材料的抽象思维和理性思考,影响与制约了对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过程是在看一系列图像听一些声音中完成的。这些图像再好,背景音乐再美都不能替代学生自己对语言的领悟,这是由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学习语言要注重吸收积累语言和习得、积淀语感。“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渐能驾驭文字。“(叶圣陶语)语感的表现形式是感性的、直觉的,但感性中暗含着理性,直觉中积淀着思考,连接两者的则是学生自身的品味与涵泳。在“积累——思考——表达”这一学习、运用语言的途径中,“积累”是指学生对各种语言材料本身的感受、了解,“思考”则是指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深入品味语言,领悟语感,组织语言。例如可以让学生通过对语言的比较、推敲、品味,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标点格式方面,领悟语言运用的规范、准确、适境、情味等。但这一学生对语言本身的领悟与体味的过程,在多媒体语文教学中化用了轻松的画面与音乐被学生接受,难以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笔者曾观摩过一堂《孔乙己》的多媒体教学公开课。课文中的语言材料变成了鲜活、生动的形象,学生完全沉浸在故事情节之中,不时发出笑声,但除了一些背景资料与简单的评价结论外,学生对这篇小说的语言几乎没有感性的认识,更谈不上对诸如“踱”“排”“笼”“罩”“大约”“的确”等字词的体味涵泳,仅了解一个故事梗概而已,这与语文课的宗旨是相违背的。 二、对策 1.加强农村语文教师计算机技能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的培养 由于教师的计算机操作能力、网络资源检索能力不够强,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程和质量。网络中的许多优秀资源没有被发现,势必影响教学的质量。因此,加强对农村教师计算机基本技能和网络资源检索能力培养依然是当务之急。 2.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语文能力的核心是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使用多媒体并不能替代语言文字的功能和作用,过度使用只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教学质量的下降。首先,教师应该明白,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使课堂生动活泼,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易于学生理解,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环境中学习语文,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做到目标、方法、工具有机结合,决不能为“多媒体而多媒体”。其次,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媒体。一般来讲,创造导入情景,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课文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说明性文字,进行练习与测试节省时间等合理利用多媒体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切莫忽视语文学科特点,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和语言交流是极为有害的。同时,把文章中所描绘的情景统一于某一图像媒体中,表面上它好像在以实在的画面启迪学生的想象,以丰富的素材驱使学生想象力的扩张,其实不然,它以电脑的想象强加于学生,形成一种形象霸权。在文学审美的过程中,人们由于生活体验、情感经历的不同,往往“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尽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来代替文学意境。要保留空间,不能限制学生想象和情感体验。 3.鼓励农村语文教师有针对性的开发教学资源 虽然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各方面的能力当前还不够乐观。但是,要使信息技术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农村语文教学,促进语文教学的信息化进程,利用语文教师掌握语文教学规律等优势,语文教师与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合作,发挥团体作用。一方面有利于语文教师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丰富和共享。 (史天祥 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李家堡中学7430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