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结构之三个维度:实践、研究与创新 |
范文 | 李英 摘??? 要: 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我国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主渠道,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构成的正确认识直接影响或制约研究生教育整体质量的提高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展开。本文提出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能力构成应为三个维度: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在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过程中,应以一体化的方式从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及评价机制上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 全日制教育硕士??? 研究生能力??? 实践??? 研究??? 创新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迫切需要,教育部自2009年起扩大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范围,开展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以下简称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承担着提供“高素质专业化中小学教师”的重要使命,是国家高层次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主渠道。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教育硕士研究生规模得以迅速扩大。但由于我国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起步晚,培养经验不足,在人才培养目标中对能力要求的认识存在一些偏差,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学术型的模式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二是以职业学校的培养方式培养教育硕士研究生。前者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重理论、重学术;轻实践、轻应用”,脱离了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中强调“实践能力”的要求。后者忽视了教育硕士研究生“研究能力的培养”,不符合创新型社会对高素质专业化基础教育师资的要求。能力要求的定位直接影响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作为未来国家基础教育的主力军,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或制约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展开和整体质量的提高,因此,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要求的正确认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 2009年,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明确规定教育硕士研究生是“培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中小学教师”,应具备“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能理论结合实践,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创造性的教育教学工作”的能力,《通知》对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要求并重。为了贯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的文件精神,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实际需要,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2017年,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对2009年制定的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对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进一步细化,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胜任并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还应具有“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2018年,为了满足创新型社会对师范人才的新要求,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育部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指出在师范人才的培养上要“……造就一批教育情怀深厚、专业基础扎实、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中小学(含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特殊教育学校,下同)教师”。综上所述,以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师范人才为人才培养定位的教育硕士研究生,除了应具备高尚的师德师风、坚定的教育信念、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丰厚的知识结构等素质外,还应具备娴熟的教学技能、敏锐的实践与反思能力、自主的专业发展及过强的创新能力。本文将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能力要求归纳为三个维度: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具有教师职业的定向性,是职业性、应用性导向的研究生教育,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关键是作为教师专业素质核心的“教学实践能力”。教学能力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顺利从事教学活动表现的一种行为,构成呈多样化,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从事具体教学活动的专门能力,如:确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开发利用教学资源的能力,组织和分析教材的能力,设计和开展课堂教学的能力,组织和管理课堂的能力等。另一方面是认识能力,如:敏锐观察学生学习情况和个性特点的能力,预测学生发展动态的思维能力等。 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环节。《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指导性意见》要求教育硕士研究生“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其中到中小学进行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半年”。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三个环节。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了解中学教育教学管理实际、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和岗位能力需要;学习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与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素质;学习模范班主任的基本工作方法和经验,形成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基本素质与能力;通过对教育见习实习的系统总结和反思,在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等方面有较大提高。 研究生教学能力的实践不仅是日常教学工作的简单重复、照搬照套,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展示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是一种研究性实践,同时是一种创新性实践。研究生在教学实践中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研究并提出解决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找到新的知识点并加以吸收及运用。这个过程是“理论—实践”的反复循环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研究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得到培養。 培养勇于创新教学、善于综合育人和具有终身学习发展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基础教育师资是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实施过程中,新形势、新任务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二、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是对教育硕士研究生能力的要求,这三种能力并非独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交叉融合且缺一不可。因此,必须创新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一体化设计。既要实现与培养目标、学位基本要求和社会需求相衔接,又要做到教学每个环节相互衔接、相互作用。 (一)创新课程体系设计,建立一体化的培养模式。 课程是研究生培养的核心环节,课程体系设计的科学性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培养目标对研究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的要求,统筹布局,着力构建从教学、实践、考核到学位授予的一体化设计。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一般为两年,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三大模块: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课程学习环节目的是使研究生掌握学科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先进的教育思想和丰厚的知识结构,实践教学和论文写作环节主要目的是培养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研究能力。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这三个环节并非独立存在,而是互相作用。在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中应充分考虑知识结构、研究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体化培养。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是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让研究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发展融入每一个教学环节,使三个培养环节相辅相成、交叉融合,促进研究生在课程学习中所获的知识能够有效迁移,进一步提高研究生知识创新应用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将使研究生不断发现和吸收新的知识点,知识体系得以不断优化和升华。 (二)创新教学方法,提高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型师范人才,培养目标中包含“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等要求。因此,在培养过程中要贯彻新的理念,转变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性和创新性,培养适应新课程改革和教育发展需求的师资。问题意识是对现实的质疑,是思维创新的基础,是研究生教育的根本。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研究生强烈的问题意识,用敏锐的目光发现问题。引导研究生选定研究领域,了解本领域最前沿的东西,以问题为导向,确定研究的核心问题,为研究而学习。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本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点上专业学位研究生尽管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类型不同,但没有层次的差异。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点之一是满足行业的需求,就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而言,提高他们对中学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存在的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的敏锐感知,提出、分析并创新性解决能力应为主线。 (三)创新评价体系,建立健全科学评价机制。 评价是教学的指挥棒,评价是教学的导向,评价反映了教学的核心和要点,更是检验教学成果的关键,因此,建立科学、有效、健全且符合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特色的评价机制,是提高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一方面,评价机制要多元化、多角度、全方位评价教育硕士的能力发展。目前教育硕士培养的评价环节主要为课程考核、实习、见习及学位论文。对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考试、考查或课程论文等终结性的评价方式,评价方式与学术学位的评价方式趋同。存在“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因而,在教育硕士研究生的评价机制中应加大过程考核的比重,以形成性考核为主,纳入真实性评价、发展性评价及表现性评价,采用多样化的手段诊断及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通过评价档案的方式系统地收集和评价教学过程中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表现的情况信息。另一方面,评价要面向需求,与行业要求高度吻合。教育硕士面向的是基础教育,培养的是基础教育学科教学师资,因此评价标准必须符合国家对高素质基础教育师资的要求。一是依据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或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及专业能力三大模块构建评价标准;二是邀请基础教育优秀骨干教师、教研室研究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负责人参与考评过程;三是主动适应国家新形势下新发展对基础教育创新型人才的新需求,加强人才需求预测,适时纳入新的评价内容及手段。 三、结语 教育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应以满足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对基础教育师资的要求为目标,以培养“高素质的基础教育师资”为导向,研究生能力构成的定位应体现教育硕士专業学位的行业特点。在培养机制上不断探索创新、深化改革,推动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学位办.关于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的通知[A].学位办〔2009〕23号. [2]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5147/201810/t20181011_351107.html. [3]全国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修订)[A].教指委发〔2017〕04号. [4]杜占元.探索创新深化改革??? 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再上新水平[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1):1-6. 本研究是广西研究生教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课题“基于项目驱动的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研究——以学科教学(英语)为例”(编号:JGY201805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