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小谈孔子教育哲学思想
范文

    陈日建

    孔子被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贤人,可说是家喻户晓的名人。他花了一生的时间,让儒家思想影响了整个中国封建社会。身为华人后代,谁不知道这位圣人在教育历史上根深蒂固的地位,又有谁不知道他那“前人种树,后人乘凉”的伟大精神呢?

    《论语》是“四书五经”的其中之一。通过鉴赏《论语》中每一个小节都能了解孔子的为人。比如《论语·述而》中的一个小节:“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句话在基本精神上,与分门四种(即德行、言语、政事和文学)完全吻合。两相参对,同是“行”重于“文”,“行”先于“文”。这里“行”指的是立德,要求精于修养;“忠”是指立功,要求整于事物;“信”是立言,要求精于应付;样样离不开“行”的范围。所以孔子也说过:“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孔子的主张的是“行重于文”,这一点我倒挺同意的,因为“文”再厉害始终不“行”,还是很糟糕的。

    孔子教育也有明确的方针。他为了适应现实需要和培养有用的人才,给自己理想的政治前途开辟道路,提出了“学而忧而仕”的教育目的,即学习和礼节态度佳者称为“仕”,也是所谓的学士。

    孔子论“士”的品质,在培养规格要求上,就离不开官学传统的影响。《论语》有如下记载,子贡问:“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孔子回答:第一要: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使命;其次,“家族称孝”、“乡堂称弟”;再次“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不分上中下,着力只在一个“行”字。这个“行”指的是政事、言语和伦常日用的实践,用《学记》原话来说,就是从“敬业乐群”到“化民成俗”之道。说到这里我想到我在学校学习的楼宇名称正好也叫“敬业搂”,而隔壁的楼宇叫“乐群搂”,这证明我校非常欣赏孔子的主张。

    孔子讲学的目的,在于养成“人”,养成为国家服务之人,并不在于养成某一家的学者。在官学一统天下的时代,孔子抱定“有教无类”之宗旨,并把大半辈子的心血和精力,集中灌注到这一社会事业上,把自己辛勤培养的对象一直扩大到统治阶级以外,从而带来教育自身的社会性。事实证明,在孔子门下,“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不拘什么身份的人,只要交了起码的学费,都开门接纳。门徒当中,真正出身贵族家庭的只有子懿子弟兄、司马牛等人;来自所谓的“贱人”行列,包括商人、武士、徒卒、鄙家、仆役等的人反而占多数,形成了一定的特色。这样毅然决然地打破了历来“非我族类”的界限,扩大了教育文化领域。孔子确实开了风气之先啊!

    孔子在规定教育内容上也不容忽视。孔子继承和发展了官学的经验,重视“学文”,突出学诗学礼的重要性。孔子曾经告诫门人:“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他说这句话是因为他认为学了“诗”以后,既可以陶冶情操,增益博物知识,又可以促进办理政事的能力和提高语言艺术水平。在门徒当中,以“文学”见长的子夏对这方面造诣比较深,引喻得当,连孔子也不断夸赞,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这表明了孔子把“学诗”当作一门主课。

    孔子如何对待“学习”这件事的呢?孔子对此主张“学而不厌”,把学与思二合一。孔子曾自我表白:“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短短几句话,生动地表达了他“思如不学”的勤奋精神,但是,他在具体过程中又把“学”“思”结合当作获取知识的手段,坚决反对“学而不思”的偏向。他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没有思维活动的启发,学习就不会有进步的一天。由此我们可得知,他在自己的学习活动中也十分注意受教育的思维状态,依据不同情况,进行启发式的引导工作。所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在基本要求上,照顾到教育双方思维状况的主动性。所以实践的结果,也必然带来“举一反三”的积极效验,成为教育史上的一大创举。孔子在教育中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经验,叫做因材施教。这种教育方式以发展的观点看,也和启发式教育息息相连,具有朴素的唯物倾向。这些教育方法都为后代的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谈了那么多有关孔子的点点滴滴,让我们更加了解与敬佩至圣先师孔子。由此观之,现当代教育史上无不闪烁着孔子教育哲学思想的火花。

    孔子,谢谢您!

    (指导教师:王桂娇)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3:2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