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如何训练学生思维能力 |
范文 | 霍晓珊 摘 ? ?要: 学生思维能力训练是近年来课堂教学改革的重点。以下几种方法简单易行且效果良好:1.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层层挖掘、拓展思维深度;2.在文科教学中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维等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习惯;3.强调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与包容的世界观。 关键词: 课堂教学 ? ?问题意识 ? ?独立思考 ? ?《伊里亚特》 如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重点。学生可以在课下通过阅读书籍或观看网络公开课获得知识。但能力的獲得相对比较困难与复杂,需要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在课下反复训练才能获得。独立思考能力需要花大力气培养。笔者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的课堂教学为例,介绍学生在思维能力训练方面的努力和收获,希望能够得到同仁的批评指正。主要方法有:1.以问题为引领,引导学生层层追问深入挖掘、拓展思维深度;2.在文科教学中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维等逻辑推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习惯;3.强调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开阔的眼界和包容的世界观。 一、层层追问深入挖掘,拓展思维深度。 分析文本要小处着眼深处挖掘。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提出一个问题,那么学生的回答往往止步于此,很少会继续深入思考。如果学生回答得很好,则是深入挖掘的一个契机。如果学生回答得很糟糕,就会暴露出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教师需要把这个普遍性的问题找出来并解决掉。通过层层追问的方式,教师可以找出问题,同时深入拓展学生的思考深度。 本文以《荷马史诗·伊里亚特》的课堂教学为例,具体介绍这种层层设问的教学方法。在阅读文本之前,教师先提出几个问题,请学生阅读之后在课堂上讨论。因为原作太长,有些同学不愿阅读史诗原文,只是阅读了情节梗概,或者只是观看了电影《特洛伊》。只要具备这些前期知识,就可以进行课堂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如下: 1.在荷马的时代,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 2.西方的英雄和中国的英雄有哪些不同?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3.为什么汉民族没有出现英雄史诗这样的作品? 这几个问题是不断深入层层推进的。在课堂讨论时,要注意问题的前后顺序。解决了前一个问题,才能推进到下一个问题。这些问题有相关著作专门探讨,比如刘志伟博士的论文《“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出发点是弄清中国古典“英雄”概念与西方式“英雄”概念的同异①。朱光潜先生早年也有论文专门探讨长篇叙事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②。 讨论时,教师要注意适当补充历史背景知识。因为有些知识是大部分学生都欠缺的,必须由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比如第一个问题,荷马时代的英雄应该具备哪些品质?学生们回答后,教师把英雄的名字和关键词写在黑板上。历年来,同学们的回答一般包括:特洛伊统帅赫克托尔,他保家卫国战死沙场;希腊主将阿喀琉斯,他英勇无敌;希腊联军统帅阿伽门农,他发起了这场战争并征服了特洛伊;希腊将军奥德修斯最有智慧,用木马计攻破了特洛伊,等等。英雄应该具备的品质有:优秀(武功、智谋超越常人)、勇敢、爱国、牺牲,等等。还有学生说,英雄应该外表俊美、内心高尚。 历年来所有同学都没有想到的英雄特质,但也是荷马时代英雄的必备特质:英雄必须是神的后裔,受到神的庇护。因为史诗时代是信仰的时代,英雄们能够建立丰功伟绩是因为神的庇护。阿喀琉斯是海洋女神的儿子,女神使他全身刀枪不入,只有脚后跟是唯一弱点。他的盔甲是火神亲自锻造的,他的马是具有预知能力的神马。总之,他强悍无敌是因为神灵佑护。荷马史诗和其他民族的英雄史诗一样,所有英雄都是王子或者国王,具有神圣的血统、高贵的品质、超人的能力,并建立伟大的功绩。 当今时代,大多数地区已经没有国王贵族,没有天生的等级秩序。你我皆凡人,凭借个人努力才能出人头地。所以,大家不再把神的庇护视为英雄的必备条件。教师需要补充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古今的巨大差异,并思考其成因。 二、引入因果法、逆向思维等逻辑推理方法。 因果法是孙绍振教授提出用于分析小说类文本的。一般叙事类作品都可以运用因果法分析。因为叙事类作品一般都有一个结果,我们可以直接抓住结果,倒推产生这一结果的因。这个因果关系所有的“因”总是被作家安排得丝丝入扣、合情合理③(62-73)。史诗作品尤其如此。因为在史诗时代,人们相信神明安排一切,万事都有因果。那时的人们不能接受混沌无序的世界观,他们要求一切事情都有一个合乎人情的解释。 特洛伊战争的爆发是古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根据《荷马史诗》,战争爆发的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在出访斯巴达的时候,与斯巴达王后海伦坠入情网,二人私奔。斯巴达王和他的兄长迈锡尼国王阿迦门农集合十万希腊联军,前去讨伐特洛伊。特洛伊拒绝归还海伦,双方开战④(473)。 当我问学生,谁应该为特洛伊战争爆发负责?大家一致回答,帕里斯。因为帕里斯勾引海伦私奔,才导致战争爆发。但特洛伊出访斯巴达的全权大使是王太子赫克托尔,如果你是赫克托尔,那么你有没有机会避免战争? 首先,返程时赫克托尔发现海伦。此时他有没有机会阻止战争?同学们认为他有机会:如果他返回斯巴达,奉还海伦并赔偿大批财宝,就有可能阻止战争。 教师追问:他为什么没有这样做?有同学补充,除了金钱,肯定要送上弟弟帕里斯的头颅,才能平息斯巴达王的怒火。赫克托尔带海伦回到特洛伊,根本原因是为了保护弟弟的性命。他明知开战的风险,但他为弟弟不惜一战,可以说是他选择了战争。 其次,兵临城下之时,有没有议和的可能性?有。依据传统,帕里斯和斯巴达王为海伦举行一对一的决斗。帕里斯战败后不愿就死,哀求哥哥救命,赫克托尔为救弟弟加入决斗。如此破坏决斗规则的行径,使他损失了自己作为战士的名誉和信誉。作为特洛伊主帅,他的行为使战争再无和谈可能。 总结,赫克托尔才是特洛伊战争爆发的主要责任人。 但以上种种丝毫无损赫克托尔英雄的荣耀。他所有的愚蠢和错误都是为了保护家人。如果一个人连亲人都不保护,即使他道德完美、政治英明、遵守一切规则,也是一个虚假的圣人符号,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荷马坚持把英雄拉低到普通人的道德水平。在古希腊,不仅半神的英雄,连神明都是任性斗气蠢贱好色,丝毫没有高高在上威严神圣的感觉。中国的古典英雄属于理想化的“圣贤”。在儒家的伦理纲常和道德价值观念中,是以天命、道德为号召、以圣贤的道德感召力治世的。因此,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英雄往往被塑造成道德完美的圣人。 再比如阿喀琉斯和阿伽門农的争吵事件。特洛伊战争进行到第十年,希腊盟军统帅阿伽门农拒绝归还阿喀琉斯的女俘以羞辱阿喀琉斯。愤怒的阿喀琉斯宣布退战。阿喀琉斯退战之后,希腊人连吃败仗损失惨重。 很多同学认为,阿喀琉斯为了一个女人让希腊联军遭受巨大损失,是不顾大局自私自利的行为。针对这个观点,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阿喀琉斯退战对战争影响如此巨大?大部分同学认为,阿喀琉斯和他的部队是最优秀的战士,他们退出后,希腊联军实力大幅下降。 教师引导学生,这名女俘是阿喀琉斯的情人,阿伽门农此举在中国有一个专有名词叫“夺妻之恨”。阿喀琉斯作为主将,在国王面前地位如何?同学们认识到阿喀琉斯地位不高,没有得到应该有的尊重。历年来讨论到这里的时候,大家会意识到,战败的根本原因是:很多将军和士兵同情阿喀琉斯,不肯再为阿伽门农卖命。阿伽门农失去了军心和民意。 教师此时需要引导学生论证,为什么君王能够羞辱大将?他凭借的是什么?是君主专权的政治制度。这种权利制度使君王可以为所欲为,可以改变战局,可以断送国运。阿喀琉斯的愤怒源于制度的不公,国王可以任意抢夺将士的战利品。士兵们远渡大海,来到特洛伊打仗,不是为了保家卫国,而是为了战利品。战争失利的原因并不完全是主将退战,而是普通士兵不肯拼命。 将军们一致要求阿伽门农向阿喀琉斯赔礼道歉。阿伽门农从善如流,送上7个绝色美女和大批金银财宝。阿喀琉斯拒绝接受,并宣布明天就启程回家。将士们愤怒地谴责阿喀琉斯,连他的表弟帕特罗克罗斯都谴责他。 同学们分为两派。一派认为,阿喀琉斯应该返回战场。阿伽门农已经道歉了,他还想怎样?一派认为,阿喀琉斯不该回去,因为这场战争能给他的只有财富和荣誉。荣誉已经被践踏,财富他又不爱,所以继续作战毫无意义。教师要引导学生,千万士兵为了一个君王的野心和贪欲去作战,是一件虚妄而可笑的事情。 我们可以逆向思维,如果阿喀琉斯被金银美色收买,对舆论压力屈膝,为羞辱他的国王卖命,他还值得尊敬吗?如果阿伽门农能够毫发无损地从此事中脱身,他还会吸取教训,尊重军心民意吗?他会从一个跋扈的联军统帅发展成为一个独裁暴君。“忠君”与“忠于自我”两种思想观念的斗争由来已久,这两种思想观念最终发展成为两种社会制度。在古希腊,忠于自我和个人主义取得了上风,在大多数国家走向君主专制的时候,雅典人民选择了共和。 三、运用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归纳、对比、演绎、深入理解西方文学和中国文化。 第二个问题是中西英雄有哪些不同之处,为什么?研究这个问题必须引进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拓宽视野,对比分析,深入思考,不求结论。应特别注意在文化差异的问题上,必须抱着求同存异的态度,必须平等宽容地看待异民族异文化的价值观,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⑤(17-20)。 以《三国演义》为例,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心目中的中国英雄,并列举西方的英雄和中国的英雄有哪些不同。同学们普遍认为英雄应该具有较高的道德水准,否则勇武如吕布、智谋如司马懿,都算不得大英雄。诸葛亮、关羽是英雄,曹操是“奸雄”。关羽死后封神,受到百姓供奉。曹操在传统戏曲舞台成了白脸奸臣。中国的古典英雄有理想化倾向,以忠孝仁义不近女色为标准。古希腊英雄中,阿喀琉斯不仁,帕里斯好色。 阿喀琉斯在表弟帕特罗克罗斯死后大开杀戒,敌军士兵即使跪地投降依然不肯放过。他如此残忍,能称为英雄吗?教师带领同学仔细阅读原文中阿喀琉斯杀死俘虏前的一段对话。阅读原文后,学生普遍认为阿喀琉斯虽然残忍,但并不嗜杀。阿喀琉斯以往作战中从不杀俘虏。但表弟死后,他见到曾经放走的俘虏时悲伤地说:“帕特罗克罗斯已经死去,他远比你杰出。还有我——你看我何等高大英武,然而,我也逃不脱死亡的命运。”④从此阿喀琉斯大开杀戒。孙绍振对人物形象分析提出了错位理论:真、善、美三者并不是完全统一的,也不是断裂,而是有限统一的错位关系,在不断裂的情况下,错误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英雄应该具有很高的道德标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但是阿喀琉斯作为一个有着严重道德缺陷的人物,被誉为古希腊最伟大的英雄。 三国时代,人们对于英雄的评价并不如今人这样重视道德品质。《世说新语》记载曹操少时见乔玄,乔玄谓曰:“天下方乱,群雄虎争,拨而理之,非君乎?然君实乱世之英雄,治世之奸贼。”⑥(423)按照儒家的价值观念,乔玄是在贬斥曹操。因为儒家崇尚“道德”,说曹操无德等于完全否定他。但曹操听后大喜,因为他在乎的不是道德评价,而是对他治世能力的认可。曹操的观点也是三国时代人们的共识。在改朝换代的政治社会危机中,“圣贤”不再成为整个社会崇尚的对象。英雄的形象也有了变化,出现了重才智轻道德的倾向。骆玉明教授总结说:“推崇英雄就是推崇人具有的创造力量,而这种创造力量的实现,每以突破约制它的道德规范为条件,这样看曹操一类人物,颇觉得意味丰富。”⑦魏晋时代的英雄和西方古典英雄最大的共同处是推崇人的力量和人的价值。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对于英雄的理解其实有很多共同之处。 但好色是中国古典英雄的禁区。中国的古典英雄可以有野心可以缺道德,但不能好色,否则就会如吕布被人嘲笑。整部《三国演义》只有吕布与貂蝉有爱情戏份,而吕布被时人讥笑为“匹夫之雄”。 对比中国古典英雄,我们讨论帕里斯是英雄吗?他和海伦私奔,导致特洛伊战争爆发,毁灭了自己的国家。几乎所有同学都对帕里斯和海伦评价很低,认为他们为爱情不顾道德、不顾国家,自私自利。教师补充:法国首都巴黎是以帕里斯的名字命名的,巴黎是浪漫之都。希腊人自称为“海伦的子孙”。大家都很吃惊,认为海伦像中国的貂蝉西施杨贵妃,属于红颜祸水。为什么古希腊人奉海伦为祖先,难道不应该以她为羞耻吗?在古希腊神话中,海伦是宙斯的女儿,斯巴达的女王。海伦为爱情抛弃王位。希腊和特洛伊为海伦鏖战十年。双方都认可为了爱情为了美,值得一战。这是古希腊人的价值观,和中国有很大不同。中国的皇帝和英雄都不应该沉迷于爱情,否则就会成为好色误国的反面教材。著名例子有唐玄宗和杨贵妃、吴王夫差和西施,等等。 大部分学生对西方文化爱情至上的价值观很不赞同。荷马的英雄和中国的古典英雄有着巨大的差异,但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道德观贬低荷马的英雄。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不能够以本民族文化的标准,评判异民族文化的“优劣”,断定什么是“糟粕”,什么是“精华”。我们在欣赏自己的文明的时候,也要认真理解和研究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文化,要“美人之美”。 如果再继续追问,为什么汉民族没有英雄史诗?学生这个时候有可能就会回答不上来。但追问是有意义的,延伸出一个中国傳统文化的深层结构,同学们可以独立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阅读朱光潜先生的论文,不必有结论,也不可能有标准答案。揭示了这一深层结构后,课堂内容就会呈直线的深入,远远超过了对英雄的探讨,使课堂有了深度。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总是能够把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尽可能地呈现,让学生能够做到有自己的观点,观点之前有证据,证据经过了可靠性的甄别,并且证据能够支撑观点,观点和观点之间还存有逻辑,那么按照这样来上课,对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很有帮助。 注释: ①刘志伟.“英雄”与魏晋文化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2. ②朱光潜.长篇诗在中国何以不发达[A].朱光潜全集:第8卷[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 ③赖瑞云.孙绍振解读学对理论和实践的多维贡献——从语文教育的视角[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02). ④[古希腊]荷马.荷马史诗·伊利亚特[M].陈中梅,译.北京:译林出版社,2000. ⑤费孝通.“美美与共”和人类文明[J].群言,2005(01). ⑥吕坤,刘义庆.呻吟语·世说新语[M].呼伦贝尔: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 ⑦骆玉明.魏晋时代何以推崇“英雄”[N].中华读书报,2019-8-4. 项目编号:15yjc770016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基金项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