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探王开东“深度语文” |
范文 | 一、王开东“深度语文”基本界定 “深度语文”是近几年刚刚兴起的与“诗化语文”“情境语文”等齐名的语文教学主张和教学流派,其倡导者和主要成员有干国祥、郭开阳、王开东、窦桂梅等人。 到现在为止,关于深度语文方面的著作,比较系统的当推王开东的《深度语文》。在书中,他没有明确给出深度语文的定义,但是总结他的观点,“深度语文的‘深度表现主要在课堂理解之深,文本剖析之透和课堂把握之精到上。”[1]在教学上,这又体现在“教的老师知识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学的学生需要思维的深度,在课堂上得以拓展和延伸。”[2]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三有六让”的理想课堂:“即有趣、有情、有理,目标让学生清楚,疑问让学生讨论,过程让学生经历,结论让学生得出,方法让学生总结,练习让学生自选。”[3]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真正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总之,王开东的深度语文教育理念是具深度性、人文性与情感性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 二、王开东“深度语文”基本内容 (一)王开东深度语文中的价值取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作了明确界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4]深度语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种理念与主张,其中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界定,没有明确的结论,然而却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来。 1.教学目标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富有生命意义的有完整人格的人。王开东的语文课堂真正做到了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对话,促进学生本质的“自我生成”。课堂上,师生处于平等位置,互相了解对方,互相学习,互相把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三有六让”的教育理念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学过程中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即是对这些“生命体”发展的承认,是促进学生自我发展与完善的过程。这些具体体现在王开东老师的课堂教学实施的途径和教学内容中基础知识的自学中。 2.教学内容加强文化深度 “语文教育也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5]然而,随着生活的快节奏,语文课堂常常以一种基础知识的面目出现,字词句的使用,文言文的词类活用以及课文的豆腐块式教学和作文的模块教学都使得语文的诗性锐减,功利性与可操作性深化。而王开东老师的课堂教学内容也更具文化深度。其表现形式是文本的深入解读,经过教师的创造性解读,将教师的自身文化见识与文本结合,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将是一种立足原文本又具更多文化内涵的新文本。用他的话说就是:“课堂因此走向了多元主题,多元视界的解读和生成,成了知识的重新经历和复活,成了师生精神生命又一次苏醒。”[6](二)王开东深度语文的教学内容 语文学科的一大特点是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和语文教材知识点的模糊性。[7]教学内容以一篇篇选文的形式呈现在教师和学生面前,至于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呈现,文本价值的挖掘全凭教师个人的解读。同样的,王开东教师的深度语文课堂中呈现的是个性化的解读,同时也是深度语文中最关键的一点。下面以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中的《丑小鸭》文本解读为例,简单剖析其解读文本的特色——将个人的理解见识加入其中,并开创特色的切入点。 丑小鸭是一篇经典的童话,作者在对该文本进行解读时从历史层面切入,结合作者安徒生所处的历史环境,创作该作品时的际遇,对丑小鸭的深层意蕴作出分析。“但我更愿意认为丑小鸭融入了作者的人生体验,并非仅仅等同于作者本身……丑小鸭不应该仅仅是安徒生自己整个的人生,更应该是安徒生的人生体验,更应看成他作品的经历。”[8]解读时,打破以往对丑小鸭简单象征安徒生的传统,将自身的理解加入。最后,以安徒生的生活背景、人生际遇为基础,结合个人的理解去剖析和解读丑小鸭,使得他的课堂,教学内容都别具一番他个人的特色,文化意蕴浓厚,个性色彩丰富。 其独特的文本解读方式,都可谓是王开东老师下足功夫的结果。他不仅仅满足于教参中现有的文本解读深度,而是力求通过分析文本,用自己的观点去诠释文本,从而使得解读更加深入,思想意蕴中加入了对于生命的感悟,对于情感的体悟。 三、王开东“深度语文”的价值 (一)王开东“深度语文”的时代意义 1.新生代语文教学流派的典型代表 语文教学自建国以来,有关语文的一些问题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诸如对语文的性质、语文教学内容的范围界定等等。随之而来的是各种语文教育家各种不同的语文教学新观念,这些新观念又涌现出各种教学流派。众多流派的出现实质上也意味着语文教育的不断反思、不断进步,而新生代语文教学流派“深度语文”的提出更是这一流派的中流砥柱,他的思想是对深度语文教育理念的补充,是对教育长河中的语文教学的反思。 2.深入文本,追溯语文本质 由于网络文化等流行因素及现代人“快餐式”阅读的影响,阅读教学对文本的解读缺乏深层理解,停留于表面。同时,教师缺乏思想深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普及,板书的大大减少都使得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缺少关注,对文本所传承的文化底蕴少有探究。语文课堂上传统的淡淡书香减少了,语文教师不再是“文化人”形象,而仅仅是“教书匠”。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现象,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样的应试型教育大环境下,人心浮躁,难以避免。也因此,王开东的深度语文的出现便是对于这样一种缺失的警醒与弥补。王开东老师自身文化气息浓郁,再加上他深度语文中对文本深度意蕴的探寻和追溯,都体现了一种文化的深度,一种对于语文的回归。 “深度”教学中有文化的深度,有对人生哲理思考的深度,深度语文的教学无疑是一种“文道统一”的代表,使语文课更有文化意蕴,使语文成为一种培养人的教育科目,使语文更似语文。 (二)王开东“深度语文”的局限性 1.实施难度大 首先,对于王开东的“深度语文”的成功实施,前提是有如王开东老师所持的自身知识能力基础。对于文本解读的深入是以解读者自身学识水平“深”为前提的。纵然,在实施此类教育理念时可纵观上下,普及全文,了解全部,但教学者自身的理解能力存在一定限度,这就对教学的实施进程存在阻碍。尤其对年轻的教师人群而言,可能总体水平并不能达到深度语文对教师要求的学识水平。 其次,对于深度语文教学而言,在课堂上教学内容偏于深入,情感体验偏深切,思维训练较深刻,这些条件都规定了教学对象只能是偏于高年级的学生对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真实水平,不可“目中无人”,盲目解读文本。总之,深度语文教学对教学者和受教者的素质都有一定要求,因此,在实施上存在困难。 2.教学内容忽略基础知识,偏向“人文性” 新课标明确强调语文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但是纵观王开东深度语文课堂实录,对于语文基础知识教学部分,显得较薄弱。在课堂上深度挖掘文本,过于重视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强化体验,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语文课的人文性偏重,而工具性减弱。 因此,深度语文阅读以“立人”为本,确实符合新课标的精神,但是,却容易使语文教学内容偏离语文的学科属性,把语文课上成哲学课、人生课,完全偏向语文人文性一边,而造成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 总而言之,王开东老师的深度语文作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语文教育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语文教学潮流,他的深度语文不只是语文文化的深度,更是一种对于语文教学理念的深度。它适应了新一轮课程改革总体要求以及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强调,对目前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反思,有助于改进语文教学的“简单”和“浅显”。但其内容的偏人文性和过于狭窄的受众群体使得对于这种理念的实施需要加强思虑。 注释: [1][6][8]王开东.深度语文[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9. [2]夏峥嵘.语文的深度 生命的深度[J].教学大参考,2013,(1):14. [3]王开东.非常语文课堂[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5]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7. [7]张中原,徐林祥.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63. (陈大伟 扬州大学文学院学科教学语文 2251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