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提高初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探究 |
范文 | 语文学习不仅是为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进行灵活的运用。初中语文的教学应该以教材内容作为前提和基础,结合这个阶段学生的鲜明特点,适度地进行教学资源的拓展。对于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进行着重地培养,这是当前新课改的内在要求,也是对社会、对学生的外在要求。这就要对教学的实践活动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语文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实践性的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最主要的方式。新课改当中明确提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是语文学科进行教学的首要目标。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新课标,积极探索出有效的途径,促使学生能够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 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性 (一)运用语言是语文的重要内容 识字、阅读、写作、交际是小学语文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中,写作是其中最为关键和重要的点。寫作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体现,是剖析自我、认识世界的重要过程,也是进行表达的重要方式。语文素养综合体现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写作能力,而看一个人的语文学习成果,也主要集中反映在写作上[1]。写作是对一个人综合能力的考验,反映出其识字、阅读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而其他的语文能力则不能有这种体现,如一个学生的文章写得非常好,其人文素养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这就是运用语言的重要作用。 (二)运用语言是学习语文的难点 识字、阅读、写作、交际这几项相比较而言,识字相对简单,写作是最难的。这是由于写作的前提是识字和写字,而其起步阶段的工作虽然比较基础但是难以开展。就写字来说,分为每个字的结构、顺序、在方格中所处的位置等。但是这个阶段过后,学生就能够自己去解决一些问题。而阅读只要识字的基础好一点,借助拼音也能够进行。但是写作与其他几个方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入学时要开始起步,并贯彻始终。交际和写作是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因为交际不需要润色和主题,而写作则需要考虑结构、明确主题等等[2]。学生普遍认为作文比较难写,而很少会有学生提到阅读和交流很难。从教师层面来说,写作一直是教师最为关注和强调的,要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灵活和熟练应用语言是比较困难的。 (三)运用语言经常被忽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普及和推广中,很多教学工作者都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对现有的课堂模式进行改革,借用和改变一些教学方法,以此来体现课改的思想,达到新课改的目标。因此课堂的教学发生了很多的变化:课前的预习和查找资料、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利用多媒体信息设备进行课外的拓展,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更容易地掌握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在取得了很大进步的同时,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如在语文课堂中忽视语言文字的学习,人文意识构建不足、实践活动较少、文字训练不足等问题。很多教师的语文教学,过分注重对于知识的理解,而对学生的积累不进行要求,这导致学生的知识层面和体系相对较窄,运用的素材较少。教师在进行教材的学习时,通常不会进行语言的分析和挖掘,而是从整体来进行文章内容的把握,这样就浪费了课堂的时间,学生也只是理解到了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一些基本的文学常识,对于课文的一些精彩语句印象不深,这就使得语言在运用的过程中也存在困难[3]。 二、提高初中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策略 (一)在阅读中提升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1.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要想在阅读中能够提升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就要对文章进行分析和理解,只有进行理解并研究后,印象才会比较深刻,才能内化形成自己的能力。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教材当中的内容进行理解,帮助学生形成对文章的整体认知和把控。要让学生对文章中的一些语句进行品味和反复的研读,体会其中的精妙之处,深刻领悟语言的魅力所在,这样才能够让学生注重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运用[4]。如在学习《故乡》时,教师对描写闰土的语句进行分析,“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红活圆实的手”。从中可以看出少年闰土朝气蓬勃、生机焕发的摸样。而作者后来回到故乡后,看到中年的闰土,“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从身材、面容、眼睛、衣着、手五个方面进行描写,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出中年闰土的衰老和迟钝。这样,学生就对语言文字的巧妙运用有了清晰的认知。因此,对文本进行分析和理解是十分必要的。 2.体会表达方法 初中语文的教材内容,选取的基本都是名家名作,这些文学大师的语言文字都是比较成熟的,风格也比较鲜明。教师在进行具体的教学时,要引进多元化的课程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阅读到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在这个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阶段特点,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指导。如教师在进行写作练习时,其主题是母爱,可以借鉴《我的母亲》中的结构和一些表达方式,让学生学习作者是如何描写自己的母亲,从而打动人的。这样就能够让学生们在语言文字的运用中拥有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二)在交际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1.创设情境 新课改明确提出了口语和交际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口语和交际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生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这对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进行口语交际的练习时,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如学习经典的文学作品,可以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设备,利用一些视频和图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迅速融入到情境中去。对其中的一些桥段可以让学生进行演绎,这也能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如在学习《我的叔叔于勒》时,教师让学生们自己后续一个结尾,并进行挑选让学生来表演。续写能够反映出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让学生进行表演则能够锻炼其交际和口语的表达能力。 2.设置话题 在进行口语练习时要对话题进行设置,否则学生没有明确的主题,在进行练习时没有中心,这样就起不到训练和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作用。在进行话题的设置时,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这样学生才能够有情感的真实表达,能够表达出自己的看法,引起感情共鸣。也能够更容易地发现自己的问题。这样,在后续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中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同时,在贴近生活的基础上也要保证开放性,这样学生才能有想象和发挥的空间,才能够对自己的思维进行准确的表达。如在学习《杨修之死》时,教师设置了一个辩题“该不该显示出自己的聪明才智”让学生们进行辩论,同学们都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阐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三)在写作积累中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进行写作的前提和基础,而写作是对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体现。但是这个过程不是一簇而就的,是需要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进行积累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其生活经历和阅历都不足,语言文字的积累也相对薄弱,其写作便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利用教材中的一些内容先加深其印象,形成学生自身的认知,同时强调日常的积累。如在学习《故都的秋》时,教师对于其中写景的地方进行赏析和剖析,使得学生能够理解并进行模仿,在进行写作时能够对自己的文章进行润色,这样就提升了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语言文字的运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应该重视语言文字的作用,通过多元化的渠道来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此来保证语文教学体系的完整以及教育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雷琼刚.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途径探讨[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6,(5). [2]刘泉.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管窥[J].科普童话·新课堂(下),2014,(27). [3]徐洪.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语文诵读教学研究[J].小作家选刊,2015,(14). [4]赵静.论初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有效策略[J].考试周刊,2015,(a3). (梁雪 吉林省松原市教育考试院 1380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