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
范文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校教育是初中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其中语文学科在中学教学中占据重要比重,语文教育者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使命。阅读教学又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得语文教育者要多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状况,以青少年心理发展特征为指导,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注入对学生心理发展的引导,以帮助学生解决此阶段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时代的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青少年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心理的成长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及社会各界予以关注。在学校,解决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能只依靠心理老师,这需要各科老师一起去努力。语文学科富有思想性、人文性,在语文教学时应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乃至整体素质的提高。作为传递情感、唤醒思想的语文教育者,肩上担任着帮助学生解决心理困扰的重任。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必要性

    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语文学科本位,但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语文要打破学科本位,加强其综合性,沟通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能够让学生在语文课程中学到其他方面的知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初中生大都处于青春期,他们需要得到各科老师的关注,各科老师都应该引导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使他们能更好地生活和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个体健康发展的需要

    从个体发展的历史时期来看,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之一,也是个体心理可塑性最强的时期,心理学家称之为“风暴期”、“心理哺乳期”[1]。这一时期青少年面临着很多心理问题,比如:社会性发展问题、学习压力问题、情绪困扰问题、婚恋与性心理问题等。这些问题都会给青少年带来各种各样的困扰。这个时期的青少年心理发展不成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有限,他们所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地处理,将有可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适应社会的人才要求

    为了适应社会的人才要求,学校教育不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求培养身心健康的人。高科技犯罪越来越多,自杀、报复社会性的伤人事件也层出不穷,患抑郁症的人也越来越多。为了社会的和谐发展,为了每个人都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学校教育不得不肩负起培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任。1999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2]可见学校心理教育已经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语文学科人文性质的要求

    语文学科具有其特殊性,尤其是语文阅读教学,其中包含着浓厚的人文精神,这能够培育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心理教育不能仅仅依靠心理课这一门学科来完成,而应该渗透在各个学科之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包含着丰富的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内涵是指“培育健全人格,体现对人的终极关怀。其核心贯穿人们的思维与信仰、理想、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大多强调语文学习的文学熏陶、文化价值、审美教育、情感培养、人格完善。”[3]语文教育自身的人文性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情感的和谐、环境的熏陶和内心的体验。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可行性

    语文课文都是一篇篇生动形象的文章,这些文章反映了自然、社会、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文学作品中有很多性格各异的人物形象,学生通过他们能够感受到什么是真善美,能够以正面人物为楷模,以反面人物为警戒。学生在阅读那些优美的文章时能够产生心灵的触动,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美的陶冶。语文课的情感陶冶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时,更容易从文本内容本身的情感性引申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而且相比其他學科更能做到自然而有效。这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也促使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具有可行性。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的策略

    语文阅读教学的特殊性要求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可渗透进心理教育,并且这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开放语文课程的体现。但开放的语文课程并不是包容万象、漫无目标的,这就要求在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心理教育时不能脱离语文教育的本质,而越级空谈心理。叶圣陶说:“教育本身并非目的,而是工具。”[4]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也不是目的,这只是一种工具与手段,不能仅仅为了渗透而渗透,而失去语文的本真。语文阅读教学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只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把握好渗透的度与方式才能达到所追求的目的。

    (一)于语文阅读中感受人格的真善美

    文学作品里有很多人物形象,他们具有不同的性格特征,学生走进他们,能够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优良的品质。“语文教材中的群体人物画廊为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人生、体验情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也为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提供了有血有肉的凭借物。”[5]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所以语文老师要引导好学生去辨别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丑与恶,从正面人物身上获取正能量,向他们学习,从反面人物身上进行对照反思。

    以沪教版为例,比如:八年级上册的《威尼斯商人》,这部戏剧里面包含了很多的人物形象。鲍西娅善良、勇敢、足智多谋,可谓是真善美的化身。她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个理想化的人物,读者在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不难发现会有好多这种完美人物的塑造,他们给读者温暖,给读者传递了正能量。语文老师要引领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读书不仅仅是看热闹,教会他们从中获得正确价值观的指引,这才是读书的目的。夏洛克是剧中最值得玩味的人,他既有可恨之处,但也有可怜之处。《复活》里有这样一句话:“他之所以成为现在这样的人,也无非是因为他处于产生这种人的条件之下罢了。”所以,老师在讲解时不能忽视夏洛克悲剧命运背后的社会环境。初中生判断一个人容易极端、片面,会因为父母的一句话厌恶父母,会因为老师的一个要求就去顶撞老师。语文老师应该巧妙地运用课堂内容,将文学作品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效结合在一起,让学生学会全面地判断一个人,让学生在看待别人的时候不能只看到他身上的优点或缺点,而应多角度地审视一个人,全面了解才能理解。这也要求老师在面对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时不能随意做出判断,应该做好调查,寻其发生的根源,然后再进行有效解决。

    (二)于语文阅读中体会真情的美好

    青少年时期对待亲情、友情及朦胧的爱情都会有所困惑,语文教材里不缺少关于这类情感的文章。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课文,针对学生的心理现状,做好学生的情感工作,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沪教版为例,比如:七年级上册的《表哥驾到》,这篇课文是写父母总喜欢拿别人家的孩子与自己进行比较,并总认为别人家的孩子比自己的孩子優秀。这其实反映了大部分家庭的现状,这些父母有着相似的教育方式,以肯定别人的孩子来刺激自己孩子的成长。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对自己的孩子总是高标准、严要求,其实父母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在他们心里自己的孩子也是同样优秀的。但矛盾在于孩子没有体会到家长的用意,家长也没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给孩子带来的压力与打击。这篇课文要让学生明白家长的心理,引导学生消除在此方面与父母的隔阂。并通过作业的方式,让学生与家长进行直接或间接沟通,促进孩子与其父母之间的交流,让家长也认识到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的弊端。

    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爱情如歌”,包括《给女儿的信》、《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贤人的礼物》、《致橡树》,这些都是写爱情的课文,可谓是给学生讲解“爱情”最好的平台与机会。青春期的孩子对待爱情虽无知但却充满向往与憧憬,所以有时会出现“早恋”的现象。虽然现在提倡“交往过密”这种说法,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令老师头疼的问题。爱情是美好的,但此时的他们还不能正确对待这份情感,所以老师不应该只批评或者回避,应该坦然面对孩子此时的情感需求,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以免学生步入误区。

    (三)于语文阅读中接受审美的熏陶

    青少年时期是审美情感培养的关键期。语文学科具有美学意义,对优美的诗词、哲理化的散文、精彩的小说等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沪教版为例,比如:七年级上册《壶口瀑布》、《小石潭记》、《白洋潮》、《天日》等,学生足不出户便能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山水情韵,于自然风景中徜徉青春的情绪,这是对大自然美的享受。八年级上册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大芦荡,你还在守望吗》等文章,让学生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地球为我们共同的家园,她拥有很多美好的资源,但我们在享受的时候也要学会保护,美好的东西需要我们共同的守护。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走进鲁迅”,有鲁迅的文章《风筝》、《故乡》、《孔乙己》、《诗两首》,臧克家的《有的人》。这一单元的整合能让学生进一步走进鲁迅,了解这位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想了解一个人不仅可以从他自己的文章中领略到其思想的深刻性,还可以从别人的评价里获取信息。通过多角度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全面了解鲁迅及其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四)于语文阅读中感染情绪与意志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面临的逆境与挫折也会越来越多,不良情绪也会越来越多。学生应如何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勇敢地面对挫折与困难?这需要老师在这一阶段与他们进行交流,并对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沪教版语文学科为例,比如:七年级上册《顶碗少年》,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顶碗杂技少年在舞台上表演时两次都接碗失败,但他不放弃自己,在第三次时取得成功的故事。这就告诫学生,一次的失败并不可怕,面对挫折不气馁,就是强者。《走一步,再走一步》讲的是一个体弱的小男孩儿因为胆小不敢从悬崖上下来,最后在爸爸的鼓励之下一步一步走了下来,克服了心理的障碍与胆小的故事。这个事情给了小男孩儿勇气,他以后面对困难与挫折时都不会再害怕,因为一步一步总会到达目的地。八年级上册《我不是懦夫》,作者王嘉鹏经历了7.23特大空难,这是他生命中的一场重大灾难,从此他成为了残疾人。面对如此大的变故,作者自己刚开始也没有心理准备,有着各种不良情绪,对生命很无望,使他想过要放弃自己。但在哥哥的激励下,他决定不能做懦夫,要勇敢坚强地走下去。后来王嘉鹏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这些课文都在诠释着一个理念,要让学生学会勇敢地面对挫折与挑战。初中生不再像小学生,他们开始面临着学习压力、社会压力,他们的抗压能力需要得到培养,敢于面对挫折与挑战的精神需要培养,所以语文老师有必要以教材为例子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不断鼓励学生去学会坚强,当挫折来临的时候学生便能更好地学会面对。

    结语

    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随着他们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增加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使得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人格优化等方面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影响,严重的还会使他们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掌握的一门基本技能,各科老师都要担当好这份责任。学生就像一粒种子,语文老师需要用他们的耐心、爱心、细心灌溉与滋润他们,通过阅读教学于潜移默化之中引领学生走向健康的彼岸。

    注释:

    [1]赵文娟.语文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EB/OL].国务院公报,2000-2-28.

    [3]李福灼.语文课程教学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朱永新.叶圣陶教育箴言[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5]叶一舵.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问题[J].中国教育学刊,2004,(3).

    (李文卿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541004)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