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例谈“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理念的实施 |
范文 | 苏娟 刚拿到“部编版”的七上课本,浏览了一下各单元的安排,就发现课本的安排有了极大的变化:讲读课文不仅有预习提示,而且课后还有“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读读写写”;而自读课文只有“阅读提示”与“读读写写”,第一篇自读课文多了旁批的留白及阅读提示语,而第二篇自读文连旁批都没有。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为讲读,《再塑生命的人》与《窃读记》同为自读,却呈现出阶梯状的阅读鉴赏要求——讲读与自读之间多了明确的界限,而不是像原来的课文只有“精读”“略读”这样笼统的规范,使得自读课文时常被上成了讲读课。 《荷叶·母亲》作为第二单元“至爱亲情”的自读课文,我该如何去把握? 翻开《教参》,对于第二单元的单元目标是:“继续学习朗读,把握全文的感情基调,注意语气、节奏的变化”,而对于本课教学要求,《教参》写道:“……作为自读课文,不宜分析过多,挖掘过深,而应该以学生的朗读、感受为主,只要学生能够感受到两篇作品意境和语言的优美就可以了……”于是我推翻了自己所有的过于重视讲读的老一套设计,在“朗读”“体验”“感知”“表达”中好好探索。据此,我首先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基调,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引导学生品味清新典雅的语言,掌握象征的手法。 在整堂课中,通过“小组互助读”“范读”“齐读”“个别读”“品读”……各种类型的“读”,将“读”贯穿于整堂课的始终,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本文进行较准确的阅读与把握。在对文章进行充分的阅读感知的基础上,结合《秋天的怀念》“朗读课文,找出一些蕴含着丰富情感的语句,细加体会”,《散步》“朗读课文,力求读出文章的情味”两篇文章对于朗读的不同要求及技巧,在《荷叶·母亲》的教学上,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请学生自己挑选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并谈谈自己为什么喜欢,为什么这样处理。在引导中我通过三个方面:“1.引导学生抓住作者在文中心情的变化,注意语气轻重高低的处理。2.引导学生注意文中文字的细节,结合情境联想,读出深情。3.引导学生注意陈述句与抒情句的差别。”在教学实施的具体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自己读、品、说来形成他们的感悟,在品读中不着痕迹地渗透“阅读方法及技巧”,引导学生进行巩固掌握,同时结合旁批与阅读提示,达到学生由“自主朗读”到“体验”“感知”的过渡。 叶圣陶老先生倡导“教是为了不需要教”,部编本《教师培训资料(部编义务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也明确了这一意图:“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由教师引导到由学生自主阅读的转变……”“强调由课内向课外的延伸,改变现在普遍读书太少的状况”。在《荷叶·母亲》教学设计上,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引导学生“体验”“感知”并学会“表达”: (结合阅读提示“善于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丰富的情感”的评价,引导学生感受体会。) 设计一:拓展阅读: 例:母亲呀!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师总结归纳:细小的物象:鸟、巢、风雨 通过象征手法:赞颂母爱的伟大 表达一定的生活哲理 幻灯片显示:象征 借物抒情 设计二:尝试创作:运用比喻联想抒写情感。(情感表达)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融入了母亲浓浓的爱;清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出门前的一句句关爱的叮咛;临睡前掖紧掩紧的被角…… 要求:请抓住生活的细节,运用比喻,展开联想、想象写一段话,也可创作小诗,来表达你对母爱的发现,感受,体验…… 生展示成果,师生共同评价。 通过以上环节,不仅提高学生对“散文诗”这一文体的意识,而且引导学生观察生活,通过生活的点滴,让学生对“爱”这一主题有进一步深刻体会,并根据体会,联想到生活中自己对于“亲情、爱”的发现与感悟,实现了教材以“人文主题”组织单元的目的,发挥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同时,在作业布置的环节对于阅读我又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 布置作业 推荐阅读:冰心《纸船》;泰戈尔《飞鸟与鱼》《生如夏花》 用泰戈尔及冰心师徒二人的优秀散文诗及诗歌作品,一方面继续强化学生对“散文诗”这一文体特征的认识,另一方面通过美文欣赏拓展学生的阅读量以及阅读视野,进一步引导并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上完課,我自己也吃惊了许久,因为学生的反应远远超过了我的预期,这个班级的孩子并不是很擅长朗读,但是在课上却用他们的读深深地感动了我,他们把自己的感悟体验在朗读中很好地表达了出来,“让学生读得比较充分”,我想应该是这堂课的一个亮点吧。 除了让学生充分地读和教师示范朗读外,我觉得还有一个亮点就是在最后的写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展示大部分的学生习作,但是在巡走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孩子写得非常好,许多孩子从“藤和瓜”“大海和鱼”“海和小船”等物象上,运用“比喻”“借物抒情”的手法寄托了自己对母亲深刻地感恩与爱,特别是最后一个林超婧同学,在她朗读自己的创作的作品时,我甚至感受到了她略微的哽咽。在对文本进行感知和体验后,适当地提供时间与空间,让孩子进行知识内化和情感表达,我觉得是很不错的。 当然这堂课还是有些许的遗憾,例如各环节时间的安排可以更合理些,在“朗读”与“感知”的衔接上还可更圆融些……这堂课让我深刻体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重要意义,让我看到了学生的巨大潜力,我也将继续努力,做好引导,努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绽放语言与生命之花。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