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论微课在中学语文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
范文 | 冯敏?韦冬余 【摘要】当下,“微”元素正逐渐占据我们的生活,微信、微博、微电影、微小说、微课等的兴起,使我们进入了“微生活”时代。它正在悄然无声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模式与行为方式,它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微课这一新型课程资源的使用,必将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冲击,为课堂教学带来别样的风景。课改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新要求表明了微课将是流行所向、大势所趋,但是在微课前景一片大好的当下,在实际应用方面也存在着许多不足与挑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与研究。 【关键词】语文微课;中学语文;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2009年以来,“微课”以其“短小精悍”的特点在国内教育界受到了广泛关注。随着微课一步步进入我们的教学视野,它的设计、开发成为人们的研究热点。关注这一新型教育教学资源,使其不断完善发展成为更符合我们教师日常教学需要以及能够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实实在在的“好微课”,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 一、语文微课的价值 “微课”即“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也就是说,微课是一种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制作的关于学科教学的短视频,内容以片段式的重点、难点、疑点知识为主,同时还应包含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辅助性教学知识,它们以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式的资源单元应用“小环境”。 “语文微课”,指将“微课”这一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的“资源包”运用到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来。相比传统的单一资源类型的教学课件、教学设计、教学反思等,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交互性好”“应用面广”等特点迅速受到国内教育领域的普遍认可,“微课的本质属性在于短小精悍,表现手法先进、科学、巧妙,激发兴趣和启迪智慧,传播高效率”。它既能满足学生对语文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的要求,又可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是一种对传统语文课堂学习进行补充和拓展的重要教学资源。 微课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的存在价值与生长空间。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中提出发展目标:“到 2020 年,基本建成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各级各类教育的数字资源日趋丰富并得到广泛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逐步建立……人人可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的信息化环境基本形成。”微课的出现恰好符合教育信息化改革趋势,成为实现这种教育目标的有力工具之一,而在这种指向下,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也会越来越普及,共同为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事业提供了前进的方向和力量。 二、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的问题 经过大数据的统计与分析,发现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混淆微课的表象与本质 微课的“微”可以理解为“小”,也可以理解为“精”,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如果仅仅停留在“小”上,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我们必须透过表象看本质,把握微课的精髓——短小精悍,有的放矢方可箭无虚发,才能使它便于运用到语文学科教学中来,易于建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切实解决重难点问题。 (二)主次不清 微课教学必须明确的一点是:技术是基础,内容设计是核心。现行微课的发展似乎走入了一种误区:过于关注微课制作中技术的投入,而忽视了课程的内容。无木不成林,无林不成森,教学是以学生掌握知识为最终目的,过多地将精力用于追求微课制作的技术上,追求一种形式上的华美,实是本末倒置。 (三)以“课”代教 “一般情况下,微课视频的时间只有5—10分钟,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全适合用微课教学模式,在语文教育中,适合用微课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字词辨析、短篇诗句、课文重点讲解。”将微课引入到语文课堂,不是让它代替正常的课堂教学,更不能使它代替课堂中教师的教。微课关注的重点是单个知识点,教师在运用时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内容进行筛选和分析。 比如在“走出名著,读出精彩”这一作品中,教师就意在从 《水浒传》108 位绿林好汉的形象拓展延伸到当代消防官兵的英雄形象,对学生的处世态度施加正面影响。这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本身并没有不妥,但从《水浒传》中人物形象过渡而来,着实有些牵强。 (四)缺乏典型示范 将微课应用于语文课堂的尝试有很多,但是未有成功的典型案例可供后来者借鉴。如何有效设计微课?学生喜欢什么样的微课?什么样的微课能促进学生学习?大家摸着石头过河,对这些问题还没有形成定论或是普遍认识,这就急需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继续探索。 三、微课在中小学语文应用中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微课“学习任务群” 教学从来不是为了单个知识点或者单篇课文的成功,在应用微课时,不仅要关注单个知识点,更要重视课程的系列化。高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将它与微课结合起来,开发内容相对完整的微课专题,建立知識体系。“不同学习任务群,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学习内容和培养目标上又存在融通交错的关系……应通过整合任务群的核心内容互相渗透、互相支撑的功效,合理处理好任务群广度与深度的关系。”尽管微课的内容明显呈现碎片化的特点,但在设计时理应考虑到所在学习任务群的特点,并且注重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结。 比如在“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任务群下,鲁迅的《药》《祝福》均可作为小说文本的语言范例来学习,那么就可以分别制作微课课程,并将它们放在同一个任务群中,这两篇小说的微课资源就成为“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这一专题的子成员。学生在学习时既可以纵向深入学习,又可进行横向对比拓宽学习,根据学生的需要自由选取资源。 (二)突出主题内容 “主题内容突出”是微课的特点之一,短短十分钟左右的微课视频应“五脏俱全”,从教学设计到教学反思,从课题导入到总结全包括在内。但是主题内容才是重中之重,不能緊抓主题内容的微课教学毫无意义。只有教师明确微课教学的主题,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围绕着这一主题添加相关的教学内容,浓缩相关的知识,将微课引入到课堂中才能具有较大意义。 比如在“常见修辞手法介绍”这一微课中,主题就是介绍常用的修辞手法,所有资源都是为这一主题服务,无论修辞手法有多少种,教师的讲解关注的重点总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遇见的那几种,而对于不常用的或是超出了学生理解能力范围的则不需要进行过多的解读。 (三)加强微课教学管理 近几年国家加大了校园现代教育技术的投入,各种网络信息平台相继建立,为师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这种环境下,学校要加强相关方面的管理,促进微课教学顺利开展。 1.学校组织,奖励开发 微课在语文教育中有非常广阔的教育前景。首先,有国家在发展教育技术方面的支持,推动微课进入课堂就是推动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发展。其次,我国各地的语文教师规模很庞大, 这就为构建微课资源库,实现微课资源的共享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学校应积极组织微课开发团队,给予经费或奖励,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同时注意转变语文教师观念,组织有经验的、对现代教育技术不甚熟悉的年老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将他们拉到微课开发的阵营中来。 2.教师参与,合作开发 语文课程本身具有一定的工具性、人文性,所以在开发微课时,需要多方的有效结合。其中,语文教师的参与尤为重要,因为教师不仅是微课的制作者,更是微课使用者,教师会从自身教学实际出发,制作出合乎需要的微课。在微课制作团队里,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来把握方向,确定教学重难点,进行教学可行性思路分析;需要思维活跃的教师进行微课讲解,他们的讲解在短时间内更具感染力;需要教育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强的信息技术老师进行技术上的指导和编辑。 (四)微课与实际课堂教学活动要有效结合 评价往往是对行动者行为的校正和精神的激励。教师要善于使用评价,并以评促建,通过对学生微课学习进程、效果的追踪记录,积累掌握学生利用微课进行学习的情况。通过科学分析,采用更准确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微课制作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反馈方式为教师提供评价依据: 1.提问 现有语文微课偏向知识的呈现而忽视了课堂的“留白”,即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思考问题。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考,微课设计也应当注意到这一点。它不仅是一种形式,更要落实到实际制作中去,通过问题的设置,为学生留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微课进程中弹出问题的设计,要在“巧”字上下功夫,如弹出什么样的问题,何时弹出问题等。 2.作业 作业既是学生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方法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师督促、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通过作业的反馈,便于教师进行分层指导。在微课视频即将结束时布置一道相关的作业,既延长了视频的影响,使人回味、深思,又能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据此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内容。 3.活动 一些情况下,活动也能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如学习《雨巷》时,教师采用语感教学法,选取朗诵指导作为微课的内容,展示与诗歌意象相关的图片、音乐,如“丁香般的姑娘”的视听材料。课后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朗诵评鉴活动,轻松了解学生对于诗歌意象、节奏和情感的掌握情况。 附 注 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阶段性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理论构建与实证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1139)。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 [2]陈琳,王运武.面向智慧教育的微课设计研究[J].教育研究,2015(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EB/OL].(2012-03-13)[2015-11-22].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342/201203/xxgk_133322.html [4]李丹丹.探讨语文教育中“微课”教学模式的应用与实践[J].语文建设,2016(1). [5]王云峰.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评价问题[J].中学语文教学,2017(3). 作者简介:冯敏,1994年生,江苏扬州人,扬州大学文学院2017级学科教学(语文)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等;韦冬余,1983年生,江苏赣榆人,扬州大学文学院、扬州大学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所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师教育等。 (编辑:张晓婧)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