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议文言文朗读教学 |
范文 | 【摘要】朗读在文言文教学中能唤起美感、培养语感、丰富积累。文言文朗读是读者根据自己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将自身的情感融汇在其中的一个过程,这种行为不仅可以把文章内容通过艺术形式完整地表达出来,而且还能运用语气、语调等传达出那些“不可言传”的蕴藉、“意在言外”的储蓄。文言文的朗读者只有精细地感受文体言语的色彩,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情理,才能让听众感受到作者所要反映的真实景象。学生通过这种熟读达到背诵的境地,他们会积累更多的古代经典,丰富他们的底蕴,吸纳古代文化中的精髓,让他们变得更有智慧。 【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朗读;文言文;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要求:要让学生在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学习中,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并且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在各个学段的教学中要重视朗读。南宋教育家朱熹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可见,朗读是教好和学好文言文的重要教学形式。然而,在中学课堂中,我们却发现,很多学生读个两三遍便没了兴致,教师也是为了追赶教学进度而忽略了文言文的朗读教学,这与新课标的要求和目的是背道而驰。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所要做的就是结合新课改的能力要求与文言文教学目的,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学习古人读书之法,鼓励学生多诵读,以读带学,以读带讲,使教学方式生动起来,多变起来,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中“活”起来。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浅论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朗读。 一、文言文朗读教学的含义 文言文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有助于体会文言文的叙述节奏和音乐美,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帮助。故而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应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走进文学作品中大声朗读。尤其是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作品,这样的一个过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名言佳句积累量,更能帮助他们品味艺术的魅力,陶冶心灵和情操,提高个人审美能力,这也有助于师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会隐含在作品深处的“灵魂”。 二、文言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似乎已经形成了固定的模式和流程,一般采用的方法是老师先串讲,帮助学生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就课文的艺术手法、文章主旨等内容进行详细分析。然而,如果学生在教师讲解前尚未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分析得鞭辟入里,学生也未必能有所收获。相反如果让学生在课前,通过仔细朗读的方式进行预习,他们会在这一过程中对课文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甚至是掌握。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朗读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文言文内容了解和把握的过程。所以说,中学文言文教学必须重视朗读这一方法,并把其作为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同时,中学文言文教学要从以老师讲解为主转变为学生自主诵读探究为主,把讲翻译、谈语法转移到指导学生诵读上来。 三、文言文朗读教学的方法 (一)注意句子节奏的划分 文言文在古代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要靠自己的朗读自己进行停顿断句。我们在朗读文言文时,要结合课文注释,基本弄清句意、文意的基础上,清楚句子的结构,进而有感情地朗读。 1.依据句子的主干成分,按照“主/谓/宾”的方法进行切分。 文言文朗读的第一步就是划分正确的句子结构。我们首先需要在宏观上把握句子的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分析出这个句子的主干,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和宾语。第二步则是按照主谓之间停顿,谓宾之间停顿的原则划分句子朗读节奏,此时,一个句子最基本的朗读节奏就跃然于眼前了。如《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是“先世避秦时乱”,其大意为“祖先(为了)躲避秦朝时的战乱”,那么这一句子的主语就是“先世”,谓语是“避”,“秦时乱”就是“避”的内容,作“避”的宾语,按照主谓宾各成分间停顿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应该是“先世/避/秦时乱”。 2.按照“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 文言文当中有相当一部分句子成分完全,这样,我们可以按照“主/谓/宾”的原则进行划分,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句子成分都是完备的。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到 “动宾/动宾”的原则划分句子的节奏。在《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句话“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这一句中的“率”应该作动词,译为“率领”,而“妻子邑人”则是“率领”的宾语,“率妻子邑人”就是动宾结构。同理,后半句“来此绝境”也是动宾结构。综上所述,这是一个是由两个动宾短语组成的并列短语,所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应该是“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 除了主谓结构的句子,动宾结构的句子外,还有一些表示意思转折的句子,就可以采用第三种划分朗读节奏的方法: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进行划分。如《鱼我所欲也》中“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这句话,“由是”领起下文“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则”领起“可以辟患”,“而”领起“有不为也”,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就是“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再如“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按照“而前则前”的原则划分,就可划分为“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按照“而前则前”这个原则划分,朗读停顿就可划分为“入/則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但也有句子,如“然则何时而乐耶”这句话,怎么划分呢?我们来看看:“然则”表示一种转折意思,后面的“何时而乐耶”是转折的内容,“然则”前面没有前一种意思的内容,这句话只是下句意思的转折,只有一层意思,属于一种单句,它的划分就只能是“则后”了。 由此看来,按照“而前则前”原则进行划分的句子,它的内容必须是两层或两层以上的关系,它的前后两层意思必须同时出现,这样它的节奏划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否则,这一原则就没有用武之地了。 4.根据句意和语感划分节奏。 刚刚提到的三种方法并不是万能的,它们不能解决所有的句子划分问题。如果碰到这类句子,我们就要根据自己的语感和句子的实际含义进行划分。以刘禹锡的名篇《陋室铭》中的 “无案牍之劳形”为例,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没有繁忙的公务催劳伤神”, “无”的内容是“案牍之劳形”,“案牍之劳形”作“无”的宾语,所以这一句的朗读停顿应该为“无/案牍之劳形”。 (二)注意字音的变化 1.注意通假字读音。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所以,在文言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意通假字的读音: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2)秦王不说。《荆轲刺秦王》 (3)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 (4)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例(1)句中的“知”同“智”,其读音应为“zhì”;例(2)中的“说”通“悦”,译为“高兴”,故应读“yuè”;例(3)一句中的“汤”通“烫”读“tànɡ”;例⑷的“景”通“影”读“yǐnɡ”。 2.注意多音字的字音。 在进行文言文朗读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字多音的字不尽其数,稍不注意,就会将这些字的读音混淆。这就要求我们在文言文朗读之前,仔细琢磨词义、词性,从而读准它们的字音。 以“数”字为例,它在文言文中有四个读音: (1)骑千余,卒数万。《陈涉世家》 (2)晏子请数其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3)岑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孟子·梁惠王》 (4)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例(1)“数”当解释为“几,几个”,则读为“shù”;例(2)中“数”译为“数落”,读作“shǔ”;例(3)中“数”翻译为“密、细密”的意思,读“cù”;例(4)中“数”通常释义为“多次,屡次”,读作“shuò”。 3.在文言文朗读时,要注意区分词语的轻重音。 由于文言文距离现在时间较为久远,所以,其轻重音朗读和现代文有也不尽相同。 (1)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其重音作为古汉语的特点之一,通常体现在表达意义的语素上。例如: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出师表》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鸿门宴》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文言文中,“意动用法”“使动用法”等词类活用现象普遍存在,而这些词往往需要重读,如: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鸿门宴》 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欲辟土地,朝秦楚。《齐桓晋文之事》 4.朗读时注意文、句的节奏。 我们现在所讲的节拍,其实就是古人所谓的句读。正确的句读可以帮我们正确的朗诵文言文,同时也打开理解文言文的大门。目前,为了便于中学生识读方便,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都已经按照现代汉语的朗读习惯加上了标点符号,但这些标点符号只能在大方向上表示出间歇和停顿,而每个句子内部的停顿,仍需我们仔细思量。 第一,不了解词意和词性造成误读。 “去”是一个较为具有代表性的古今异义词。它在文言文中常常译为“离开”,而在现代汉语中却往往翻译为“往”。 《史记·项羽本纪》中有一句话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如果按照现代汉语将“去”翻译“往”,其断句应为“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其实不然,在古代汉语中,应将其译为“离开”,所以这句话的正确断句方式应为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 第二,分不清单音词还是双音词而造成的读破句。 单音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的词,这种词在书面上通常就是一个汉字。复音词则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音节构成的词。虽然古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是单音词,但并不乏双音词,所以在进行文言文朗读的时候,我们要加以注意。以以下四个句子为例: (1)是非/贿得之。《王忠肃公翱事》 (2)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3)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指南录后序》 (4)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第一句中的“是”指“代词,这”,而“非”解释为“不是”,“是非”整个意思是“正确与错误”;例(2)中“其”指“曹操”是“他”,“实”指“实际上”,“其实”整体释义为“事实上”;例(3)中“可”意为“可以”,“以”是“凭借”;例⑷中“行”是“品行”,“为”即“作为,成为”之意,“行为”整体意思“举止,行动”。对上述古汉语中两个单音词组合在一起恰好形成一个双音词的意思的现象,我们要对其进行仔细的辨析,一时疏忽就很轻易地导致其与现代汉语中同形的双音词相混淆,以至于形成句子划分停顿上的失误。因此以上四个例句正确划分朗读节奏的方式为: (1)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赤壁之战》 (2)是/非贿得之。《王忠肃公翱事》 (3)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五人墓碑记》 (4)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 培养语感与丰富的积累是文言文教学两个重要的目标,而朗读是我们实现目标的最佳方法。 受应试的影响,教师在文言文课堂中普遍存在着“讲语法、挖考点”的现象,而忽略了文言文存在的文化价值,而朗读恰恰是体味文言文语言美、艺术美、文化美最有利的方法,但这只是我个人一点浅显的看法,希望全体语文教师能够深入走进文言文中,真正带领学生走进文言文中,教会他们“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参考文献 [1]高志霞.中学语文教學中朗读教学浅谈[J].课外语文,2016(19). [2]黄沥莹.如何有效进行中学语文朗读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6(11). [3]肉先古力·依米提.朗读中品味语文学科的“韵味美”[J].赤子(上中旬),2015(14). [4]邢娜.语文课堂应向着“乐于朗读”方向出发——语文朗读教学的几点不同见解浅谈[J].中华少年,2016(10). 作者简介:董旭,1993年生,辽宁海城人,渤海大学教育与体育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编辑:张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