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初读也需舞台
范文

    花春奇

    【摘要】在课程改革蓬勃发展的今天,“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已让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形成共识。在“读”占鳌头的课堂上,教师导得巧妙,学生读得投入,课堂上呈现出让人欣喜的热闹景象。当我们细细咀嚼这番热闹后,庆幸之余,却很难发现初读教学的身影了。当课堂上,深读探究,品读感悟,粉妆登场时,初读教学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我们不禁要问:初读为何如此受冷遇?不妨让我们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初读吧!

    【关键词】小学 ;初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什么是初读?“初读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让学生初次接触课文的读”。笔者认为,这种观念只是对初读的一种狭隘的定义。事实上,初读的外延要远比其描述的宽广:从时间、空间上说,初读不只是课堂上的读,还应包括学生课前的预读课文;从量上来说,也不应该仅限于“初次”(初次即是第一次的意思),而是多次的读,具体次数因人因文而异。由此,我们可以说初读是学生与文本接触的开始阶段,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过程。

    认识了初读,我们就应该明确一下初读的目标。许多教师认为,初读的目标主要包括两点:一是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即读通课文;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对课文有总体感觉,能大致读懂课文。笔者认为,“初读还应该给学生以愉悦、美感化的心态,生动而富有情趣的感受,强烈而明确的阅读期待”。

    怎样才能有效地落实初读的目标呢,让初读在阅读教学的大舞台上绽放光彩呢?

    一、重视预读

    初读既然包括预读,作为初读前奏的预读,必须受到教师的重视。预读是学生课前与文本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因其有不可控性,可通过教师在课内的交流与点拨,逐步提高预读的质量。如:教学《秦兵马俑》时,可让学生课前收集秦兵马俑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在收集、交流资料中,激发阅读文本的积极性,同时也能为深入地阅读文本打下基础。

    二、巧引初读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初读

    如廖菊英的《三峡之秋》教学设计:

    播放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

    师:同学们,我们演唱的这支歌名叫什么?你们唱得这支歌情真意切,勾起了我们对三峡的美好向往。你们对三峡了解多少呢?想不想走进《三峡之秋》去重温三峡的神韵?想去得买船票,如果你回答了下面三道题,你就过关了。

    ……

    教师一开始通过学生唱歌曲《三峡的孩子爱三峡》,使学生在心灵上与作者产生共鸣,继而对文本的阅读产生了强烈的欲望。

    (二)抓住课眼,引导学生初读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往往也是一课教学的课眼。抓住课眼,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刘雅萍的《月光曲》一文的初读教学预设:

    师:大家读了课文,知道这个月光女孩就是——

    生回答预设:盲姑娘。

    板书:盲姑娘

    师:贝多芬指尖流淌的音乐就是——

    生回答预设:《月光曲》。

    师:同学们学习从“提问”开始,看这两个词语,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回答预设:

    《月光曲》是怎样的?

    贝多芬为什么要为盲姑娘弹《月光曲》?

    《月光曲》是怎样创作出来的?

    ……

    让学生抓住课眼质疑问难,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对文本内容进行了预构,而且能激发学生接触文本、走进文本的积极性,为学生有效地初读提供了强有力的内驱力。

    三、初读的指导

    学生有了阅读文本的内驱力,如果教师此时不注意读的策略。读的方式,只追求學生读通、读懂课文,很有可能会使学生已有的阅读探究欲望减退。笔者认为,在初读阶段既要注意读的“范式”,也要追求读的“变式”。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百读”中不断享受读的情趣,产生读的期待。具体地讲,初读可以自由读、听读、齐读、跳读、猜读、赛读,也可以是合作读和默读。当学生第一次阅读文本时,低中年级因为预习的习惯还没有养成,预读的能力还有待提高,应以听读、自由读为宜,而高年级有了课前预读的基础,这时可以自由读、默读。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赛读,合作读。在整体感知,大致读懂课文后,可以跳读、默读。

    四、初读的反馈

    为了更好地落实初读的目标,教师还应精心设计,适时、有效地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初读的反馈,既要注重对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的反馈,还要注意通过反馈不断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提高学生读书的质量。

    案例一:

    支玉恒老师的《太阳》一课的教学为我们初读检查提供了一个精彩的示范。

    教师让学生充分朗读课文后,做了如下的初读检查:

    (1)自告奋勇,分段试读。(2)设置擂台,对手比读。(3)默读思考,在读明白的地方做上记号。(4)自由展示,说一点不明白的地方,让教师点拨,点拨后自由写在黑板上。(5)学生根据自己的板书编序,明白顺序的重要性。(6)教师用“大、中、小队长”的比喻引出层次,引导学生进一步梳理。

    不难发现这样的初读反馈,要比我们传统的“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可分几段”“每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的刻板模式,更易让学生接受,更能调动学生初读感知的积极性。这样的初读反馈,也为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和特点架好了梯子,使初读的课堂精彩纷程。

    特级教师周一贯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当仰望这如横贯天际之彩虹一般美丽的阅读教学理想境界时,也极须我们低头看路:积洼步方能致千里,阅读教学的‘底线在哪里?如果连底线都保不住,夫复何求?”是啊,初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初读这一基础我们不研究,阅读教学的“底线”怎么保呢?让我们行动起来,为初读教学营造一个更加绚丽、广阔的舞台。

    (编辑:郭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8:5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