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稳实的预设 灵动的生成
范文

    陈燕娜

    【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成为课堂中一种常见的、普遍的学习模式。这种模式转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构建了一个自主、开放、灵动的课堂,提高了教学的实效性。为了有效激发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探究点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明确、难易适度、有新意的问题往往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组合作学习;预设;生成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在文章的矛盾处预设探究点

    词语意思相反处。在文本中,经常会出现一对反义词形容或描述同一个事物,教学时可以抓住这些反义词设计合作的探究点。这些矛盾处往往是文章的文眼。从此处入手探究,揭示文本主旨,体会作者匠心,可谓事倍功半。《窃读记》:“我很快乐,也很惧 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快乐”和“惧怕”是一对反义词,为什么窃读的滋味是快乐的也是惧怕的呢?用在一起是否矛盾?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的理解,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学生通过阅读、合作探究,深深感受到林海音对读书的喜爱之情,教学也就水到渠成。前后情感对立面。有些文章中,作者情感表达前后矛盾,互相对立,那么,教师就要善于抓住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探究,体验情感、理解主题、学习写法。《母鸡》的文章开头说“我一向讨厌母鸡”,可结尾却说“我不敢再讨厌母鸡了”。为什么作者对母鸡的态度前后有这么大的转变?是什么原因促使他转变的?请结合文本画出相关的句子谈理解,并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了解这种写法叫先抑后扬,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赞颂之情。

    二、从文本的反复处预设探究点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文章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即相同的词语、相似的句子结构重复出现使用。这些重复出现的词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从文章反复处引导学生探究,不仅能让学生深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主旨,还能进行阅读写作方法的渗透。《慈母情深》:这篇课文中有两处明显重复的地方。第一处:“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我的母亲”重复出现三次;另一处:“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连续出现了四个“立刻又”,这些分句结构相似,表达手法独特。针对这个点,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认真阅读这两段文字,想一想它们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理解这些重复的表达充分体现了母亲工作的辛劳,有力地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

    三、在文章的细节处预设探究点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有许多人物细节描写,这些细节往往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教师应该从这些细节描写处入手设计合作的探究点,引导学生学习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方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人物描写一组》:课文对小嘎子、严监生、王熙凤的描写可谓细致入微,请认真阅读文本,分别画出直接描写这三个人物的句子,想一想他们各自具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分别是抓住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脑海里呈现出三个有血有肉、个性鲜明的经典人物形象,并懂得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最好的方法,而且要根据人物的特点选择恰当的细节描写方法(语言、动作、神态……)。

    四、从文章谋篇布局的特点上预设探究点

    文章的谋篇布局最能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如段落详略、前后呼应、小说留白等。从文章结构特点处探究文本,让学生领悟谋篇布局的技巧对于文章主题表达的作用,从阅读上升到写作,教学更上一层楼。《北京的春节》:北京的春节从旧年腊八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九结束,在这一个多月的时间中,作者详细描述除夕、初一、元宵这三个日子的风俗习惯,其他的地方都是简要介绍,有的甚至一笔带过,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作用?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生理解这样写的好处是点面结合、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使北京的春节风俗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五、从对比阅读的角度预设探究点

    对比阅读,顾名思义,就是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对比着阅读。当然,这两篇文章必有一定的相连之处,要不内容相同,要不主题相关,或者结构相似等。在阅读过程中,鉴别表达方法的差异,欣赏不同作家的风格,把握文章特点,打开学生的眼界,提高鉴赏能力。《鲸》和《松鼠》的对比阅读——内容和写作方法上的对比。《鲸》和《松鼠》都属于科学小品文(說明文),小组中试着讨论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之处?通过对比阅读,学生发现两篇文章在说明的角度、表达的方法、语言风格上的差异,感受到同一题材的文章呈现出来的丰富多彩。教师精心预设合作学习的探究点,要着力于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切中文章要害,“牵一发而动全身”;要难度适中,设计的问题接近学生“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有启发性,“一石激起千层浪”,有效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四十年来画竹枝,白日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待到生时是熟时。”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的这首题画诗,正是我们教师锤炼教学功夫,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成长的写照。我们只有刻苦钻研教材,敏锐把握课堂动态,才能预设和生成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探究点,让“教”和“学”相得益彰。

    (编辑:郭恒)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4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