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构建高效优质数学课堂
范文

    王爱芳

    摘 要: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首先,在情境中因趣生疑,发现问题;其次,在探究中由思导疑,分析问题;第三,在合作中交流解疑,解决问题;第四,在评价中整理思路,反思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解决问题 能力 高效优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具体的情境中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并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增强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经历从不同角度寻求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过程中,能较好地理解他人的思考方法和结论;能针对他人所提的问题进行反思,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在情境中因趣生疑,发现问题;其次,在探究中由思导疑,分析问题;第三,在合作中交流解疑,解决问题;第四,在评价中整理思路,反思提高。

    一、在情境中因趣生疑,发现问题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维、探求新知的内驱力。笔者在讲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课时,把一些不同形状的积木带到教室,分小组下发。笔者在黑板上呈现一组组拼搭成的各种图形,正面观察时有的同学说三块,有的同学说是四块。学生亲自动手去摆一摆,发现了问题,原来由于立体图形的呈现,平面画出来就会隐去部分图形。所以要动脑,可利用空间想象能力,确定图形的数量。教师课前创设有趣的教学情境,学生动手玩一玩,非常兴奋,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就会饶有兴趣地动手操作,想方设法去解决问题,学习就有了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在探究中由思导疑,分析问题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探究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创设的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或合作探究的问题串,诱导的关键点应是学生似是而非、似懂非懂、似明不明之处。[1]因此,笔者结合人教版六年级上册“圆的周长”教学案例进行探讨。

    1.提供有效探究问题

    课前,笔者让学生4人一组,准备三个圆形学具,一个计算器,实验报告单、长尺子、绳子、毛线、皮尺。让学生自己在探究之前提出几个有效的问题串:(1)如何測量圆的周长?(2)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3)圆的周长可以计算出来吗?如果可以,公式是什么?

    2.提供主动探究机会

    笔者然后分组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老师为你们提供的报告单来解决这些问题。学生们可以自己先想一想怎样测量圆的周长,可以小组交流 ,认为谁的方法最好,想不出办法的可以和小组同学请教。

    3.提供充足探究时间

    活动中,笔者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小组合作认真测量圆的周长,并准确计算,填写试验报告单,填写完成后,总结出试验的结论。学生自主学习,本人参与到小组合作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4.提供更大思维空间

    小组汇报交流,一种是用绳子绕圆形,拉直绳子测量长度法。一种是用圆形在皮尺上滚动一周的测量法。绕绳法和滚尺法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圆形,具有局限性。为了继续探索更大的思维空间,教师提问:“那圆的周长和什么有关呢?”学生根据数据得出圆的周长和直径有关。继续追问,“圆的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是多少呢?”学生经过计算得出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紧接着介绍刘徽的《周髀算经》,介绍祖冲之和圆周率。这个固定不变的数我们把它叫作圆周率。用字母π表示。得出圆的周长=圆的直径×圆周率。这才找到一个普遍适应于各种求圆的周长的方法。

    三、在合作中交流质疑,解决问题

    合作教学模式是将生生互动视为教学活动成功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是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构建高效优质数学课堂的有效途径之一。新课标中对学生的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的培养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合作交流应是多向的。[2]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首先是组内互动交流,小组成员相互之间合理分工、密切配合,不但要交流自主探究的过程、方法、发现、认识和结论,还要一起分析、研讨、解决新的发现。

    然后是组间互动交流,针对各自小组的不同认识和看法相互碰撞,提出质疑,在互相研讨交流,互相启迪,打开思路。最后全班互动交流,在教师的指导下形成共识,建构认知结构。

    四、在评价中整理思路,反思提高

    解决问题之后,学生要在生生评价、小组评价、师生评价中反思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进行了努力探究;是否积极参与小组合作;是否及时发现和纠正自己在解题过程中的错误或偏差;是否能举一反三等等。所以要培养学生在评价中学会整理思路,才能在反思中提高自身的解题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数学核心素养。[3]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定要从低年级就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标新立异、合作探究、甚至是异想天开,才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拓宽思维,才能增强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习效率,真正构建高效优质数学课堂。[4]

参考文献

    [1]高会静.巧用抽取法找全相似三角形[J].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中考版);2013(11)

    [2]卢映芬.培养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实践[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08)

    [3]周瑞娜.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和能力[J].学周刊,2017(16)

    [4]张泽方.谈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策略[J].才智.2019(2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18: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