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青少年情感缺失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 |
范文 | 宋冬冬 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勾画出了青少年全面发展的基本框架,这表明我们的教育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内在体验。当今社会,科技在进步,而情感缺失的现象却比比皆是。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的情感培养,防止青少年出现情感淡漠和缺失的现象。 一、情感与情感缺失的内涵界定 美国社会学家诺尔曼·丹森说:“没有情感就谈不上人。”我国著名学者、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对“情感”的定义如下:情感是人类精神生命中的主体力量,它是主体以自身的精神需要和人生价值为主要对象的一种自我感受、内心体验、情景评价、移情共鸣和反应选择。心理学理论指出,情感具有社会性,它表现为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情感缺失是对教育领域中发生在青少年身上的多种现象进行观察、总结后提炼出的概念,其含义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的知觉、理解、表达过程中,在经验和技能上明显低于正常水平的现象,具体表现为情感世界苍白、内心荒漠化、缺乏同情心、无法理解周围的人等。 二、青少年情感缺失的表征 1亲情的疏远(情感的淡漠和疏离)。 亲情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是青少年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但是,现在的青少年却普遍存在着疏远父母、淡漠亲情的现象。有调查显示,约有63%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父母的生日,近43%的学生不知道父母的年龄,76%的学生从未给父母祝贺过生日: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父母给孩子过生日的比例高达93%。(数据摘自赵建《论传统孝道的情感因素对青少年德教的启示》一文) 2生命的漠视(道德感和理智感的缺失)。 近年来,青少年自残、自杀的事件屡有发生。青少年生命教育网络论坛上载文披露,在15岁到34岁的青少年死亡事件中,自杀已经成为导致青少年死亡的首因,自杀身亡者约占青少年死亡人数的26.04%。花季少年的离去令世人扼腕叹息,但是最令人震惊和痛心的是一件件杀亲、弑师血案的发生。这类事件在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上随处可见。青少年生命意识普遍缺乏,道德感和理智感部分丧失,校园内外的暴力事件层出不穷,虐待动物、破坏环境、不遵守公共秩序等漠视生命、毫无社会责任感的行为更是不胜枚举。 3,现实感的缺失。 现实感是一个人正常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基本心理指标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流行,一些青少年沉溺于网络组织的虚拟世界中,通过网络游戏、网上聊天室、论坛、博客等表达、宣泄自己的情感。他们将自己封闭在虚拟世界中,从中获得情感的慰藉和心灵的“解脱”,而不愿意或很少与现实生活中的人交往。现实感的扭曲(过分信赖网络信息导致现实感扭曲)和缺失(长期沉溺于虚拟世界导致现实感缺失),严重阻碍了青少年在真实世界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及对自身道德人格的完善。 三、青少年情感缺失的原因探析 1,“溺爱型”家庭教养方式的不良影响。 从家庭教养方式上看,中国家长对孩子采取“溺爱型”教养方式的比例高于西方国家。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和社会评价观念的影响,不少家长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只要孩子能在考试中得高分,其他的问题似乎都是可以忽略的。而且许多家长的补偿心理和功利心态过重,总是希望把自己未能实现的理想完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望子成龙”的心情十分迫切。目前,我国家庭结构的中心多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对于孩子的关注达到了溺爱、娇纵的程度。家长替孩子做好了一切,唯恐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殊不知,家长“越俎代庖”的行为越多,孩子未来面临的困境也就越多。还有的家长限制孩子的社会交往,致使孩子在童年时缺乏与同伴密切接触、与异性正常交往的经验。 2,学校评价目标过度单一。 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只注重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记忆、理解和掌握,却很少关注学生的情绪感受和情感体验。我国著名文学家、教育家夏口尊先生说过:“教育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呈不能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没有池塘;没有情感,就没有教育。”情感是非智力因素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积极的情感对记忆、理解等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然而,学校教育中评价目标过度单一的取向,部分教师只看重学生的分数和升学率的不当行为,最终导致了学生情感体验贫乏的现状。 3,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当今社会,各种思潮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的价值选择也趋向多元化。“新新人类”崇尚的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只要我喜欢,就‘没什么不可以…。青少年涉世未深,很容易受到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如今,西方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激烈碰撞,传统教育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迅速交替,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宽容、互助、自省等价值取向的理解和践行就会扭曲。另外,社会中的低俗文化也影响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一些影视作品以感官刺激、金钱私欲为诉求和表现内容,这些精神鸦片让一些青少年无法抗拒,侵蚀了他们的思想。 四、加强青少年情感教育的对策 1,学校方面。 一是开设生命教育课程。 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学校应设置与学生特点相适应的生命教育课程,使他们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如何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负责、如何生活得有意义。同时,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生命留言”活动使学生重新认识生命的价值;“怀胎体验”使他们感受孕育生命的艰辛:“成长代价”的计算使他们感受到父母抚养子女的艰辛。 二是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与咨询。 教育理论指出,在相同的条件和环境下,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取得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他们自身的态度,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由此,“建立学生档案,对学生进行情感辅导与咨询”就成为必要一环。此外,针对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内容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进步、情感发展、体质体能、心理健康、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现状和潜能。教师还可通过写评语或小纸条,与学生互通书信、谈心、进行电话或网上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情感辅导与咨询。 2,家庭方面。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启蒙教育对孩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起着基础和关键的作用。 一是改变教养方式。 我国现代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凡小孩能够自己做的事情,你千万不要替他去做。父母代替孩子做得越多,对孩子来说,受到的损失也就越大。”所以,父母和教师应该放开对孩子的束缚,让他们真正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天空,让他们完整地体验外面的世界,主宰自己的人生。家庭是情感教育的主要和关键的场所。父母对孩子情感发展和人格形成的影响,其实际效果取决于亲子之间关系的和睦程度,只有父母与孩子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父母的态度、观念和要求才能转化为孩子的内在品质和相应行为,从而帮助孩子形成和发展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是做好孩子的榜样。 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其实施的家庭教育必然是低质和低效的,这将严重影响孩子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感、思想品德等的形成和塑造。情感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作为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用点点滴滴美好丰富的情感影响孩子,要学会与孩子进行交流和情感沟通,要多赞赏、多引导、多商量,少训斥、少责备、少专制,培养孩子良好的情感倾向,帮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 3,社会方面。 一是净化网络环境。 对于网络环境的清理和维护,最重要的是政府对网上信息的发布进行合理的控制和引导。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文化伦理秩序的角度综合考虑,严格监管以盈利为目的的网络游戏,坚决关闭传播不健康内容的网站,坚决取缔违规操作、违法经营的网吧,努力为青少年营造一片洁净的网络空间,消除虚拟世界对青少年情感发展的负面影响。 二是加强社会实践。 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只有在生活中感悟和实践,才能体验到真实而丰富的情感。因此,要培养学生形成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就必须引领他们走入生活、感受生活,在社会实践中接受熏陶、主动体验。社会实践活动是丰富情感形成的源泉,是激发青少年健康情感的重要途径,是治愈“情感缺失症”的一剂良药。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