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西南联大本科教学回顾与启示 |
范文 | 杜剑涛 摘? ? 要: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历史上仅仅存在八年,却为后世教育教学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及借鉴。西南联大的本科教育颇具成就,培养出许多日后为新中国建设作出贡献的卓越人才。通过研究发现,西南联大在本科教学上具有以下特点:专心任教的一流师资;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严谨高效的教学管理;锱铢必较的教学评价。 关键词: 西南联大? ? 本科教学? ? 通才教育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历史上仅仅存在八年时间,却在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虽已不复存在,但研究它的学者前仆后继,从未中断。随着国家教育现代化进程加快及“双一流”建设工程的全面推进,人们再度将眼光投入本科教学当中。2018年6月21日,教育部在四川成都召开全国本科教育工作会议,这是我国首次召开的专门研究部署本科教育的会议。会上再度强调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和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 陈平原在评价西南联大的成就时特别提出“本科教育”是西南联大最大的“学术成就”[1](64)。因此,站在时代的巨轮上重新回眸西南联大的本科教学,探寻其独特的教学魅力,既体现了后代对这朵学术奇葩的敬重,又响应了一些想在本科教学取得卓越成就的院校的借鉴诉求。对西南联大本科教学进行深度研究,发现有以下特点:专心任教的一流师资;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严谨高效的教学管理;锱铢必较的教学评价。 一、专心任教的一流师资 论师资阵容的强大,中国历史上恐怕没有一所高校能与西南联大相抗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当时实力非凡的学校汇集了众多名师。1939年,联大副教授职位以上者占到全校教职工的22.3%。1940年,这一比例在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也仅为22%[2]。西南联大的教授大多有海外留学的经历,思想上文明开化,学贯中西;学术上博古通今,造诣非凡。时值梅贻琦担任西南联大的校长,主张教授治校、学术自由。因此,各种学术思想得以自然生长,不受限制。一门普通的公选课会由几位风格迥异的教授联合授课,他们有着不同的学术见解,却能在学术碰撞中和平共处。 西南联大之所以拥有一支专心任教的师资队伍,一方面是时局动荡与梅贻琦的开放管理给予了教授们充分的学术自由。政府没有过多余力对高校教学进行管制,对教学内容没有硬性规定,所以联大的教授可以专攻所长在课堂上高谈阔论,间接加深了学者们的学术价值与自我认同感。此外,联大的教授对学术大多抱着敬畏执着的态度,在联大艰苦的环境下,许多学者还在坚持创作研究。例如华罗庚的巨著《对垒素数论》就在这个时期问世。学者们大多将这份认真的态度迁移到教学之上,不吝于将自己毕生所学讲授于人,精心钻研教学设计。 另一方面,西南联大没有各种条条框框的管理制度、晋升制度、评价制度等的约束,教授们可以一门心思钻研学术,研究教学。处在这种学校氛围中,学者自然对待教学有共同的“執着”态度,不约而同回归“本科教学”。杨振宁曾说:“正是在西南联大那样简陋的教室里,他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实在难能可贵。纵观当今高校的考核与升迁制度对教师的约束,大大挤占了学者的教学与科研时间。有些学者有些急功近利,为求“速度”“数量”而忽视“质量”、沉淀。既已丧失学术热情,自不会对教学抱以敬重。 可见,教师的一流,不在学历和职称的一流,而在精神与态度的一流。教师队伍的建设离不开对教师精神层面与教师自我价值认同感的建设。高校应适度减少对教师的约束,特别要为事业上升期的“青椒”(指青年教师)让渡更多的学术空间与自由,让学者们专心学术、兼顾教学,使高校成为学者们传递与保留知识火种的天堂。 二、全面发展的通才教育 与现代划分细致的专业设置不同,西南联大虽然由三校合并,却只有文、理、法、医、商、工、师范七个学院。尽管如此,梅贻琦校长并不认为学生应该过分“学术有专攻”,他说:“大学期间,通专虽应兼顾,而重心所寄,应在通而不在专。”[3]即使是工科类的学生,也应当适当选修文科类的知识。 当时西南联大的学分设置为必须在4年内修满136学分,其中必修50学分,选修86学分,足以见得学校对学生开放课程的重视。学生可以按兴趣任意跨院系选修课程,试听两周内允许退选。据统计,西南联大八年时间一共开出了至少1600门课程,对于教学设施严重不足,教学资料多由教授手抄与记忆呈现的联大来说是极具创造性的。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联大对体育教学相当重视。规定本科四年期间都必须开设体育课程,每周两次,每节课前必然点名,合格通过方可获得毕业证[4]。周锦孙当时热衷于学校里其他的活动而在体育上仅拿了50分,所以一直没有毕业证,成为他一生的遗憾。事实上,西南联大对体育训练的热情来源于清华大学的马约翰,他立志改变中国学子文风劲、武风差的现状,主张从体育中强健国人体魄并进行道德教育,教导学生胜不骄败不馁。正因西南联大重视对独立人格的培养,实行五育并举的形式[5],才成就了大多数联大学子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建设的中流砥柱。 不少学者将现代大学形容成同质人才的加工厂,明明是不同的个体输入,却不约而同按照相同的模式产出。学生之间失去了明显的性格特点,进入就业市场时频频被动,无法有利占据主动权。很大程度上与众多高校过于重视智育而忽视德体美劳其他方面的教育有关。很少有学校为五育全部设置相应的考核标准,大多数学校更侧重于结果性评价,忽视学生的过程发展。空有智慧与文凭,却没有强健的体魄、融入社会的能力和健康的三观,就不算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为何在西南联大的艰苦时期还能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到了科技发达的今天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整体塑造呢?这是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大学不应当是社会的风向标,一味关注社会需求,片面追求就业率。大学应当成为个性培养的场所,教会学生思考,促进他们全方位提升,最终走入社会,走向国际,造福人类。 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在联大校园里,学生对教师一般称“先生”。要说联大的教授有什么权威,那么必定是来自教师本人的学术或人格魅力,而非等级制度产生的距离感。 西南联大教师对学生的关心亦是处处有迹可循。联大善于启发学生的个性思维,重视“启发”不重“讲授”,尤为赞赏学生的批判精神。在联大校园内,学生对教授的质疑是大胆而自由的,学校鼓励质疑,鼓励批判,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师生之间在学术上地位均等,生活上亦不例外。据后来的校友回忆,如果某位成绩优异的学生突然在学业上出现了较大波动,教师就会立即找学生谈话了解情况并为学生解决问题。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联大充分尊重每位学子的人格独立性,从生活学习各方面关怀学生。形成了尊师重道的师生关系。多年后成名的学生在取得成就后第一件事往往都是向自己的导师报喜,例如杨振宁获得诺贝尔奖就首先兴奋地向本科导师吴大猷先生致以感谢信,足见联大师生感情之深。 我国古代有荀子推崇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优良作风。与联大轻松自由的师生氛围相比,现代师生关系过于强调教师权威。在高校中,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同时学生能给予教师更多学习与生活上的反馈,方便教师深度引导。然而实际生活中,一些教师与学生之间天然隔着一道无形的藩篱,学生对教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感,即便有问题也不敢随意发问,甚至认为是不尊重不礼貌的行为。所以,学校要加大平台建设力度,既要使尊师重道之风长久吹拂于校园,又要鼓励学生与教师建立平等沟通的关系,让学生敢发言、敢质疑、敢提问。实现师生之间的教学相长,共同成长。 四、嚴谨高效的教学管理 要同时对三校的教学进行高效管理,需要层层嵌套的制度支持。学校决策上设置了校务委员会与教授会,一般都由资深的教授组成,在重大事务决策上必须经过教授会审议才能通过,这就确保了高校运转与决策的合理性与专业性。三校合并时,清华大学无论从师资或设备、图书来说都是三校最强大的,为了平衡三校之间人员配置,在各大院系的主任岗位上都由其他两校的教授担任。对教师聘任则遵循“学术与道德”为重,学历次之的原则,引进了许多名师。同时学校也出台了相关的激励政策,在基于学生评价的基础上,对教师的实绩和敬业程度做出一定的补助,反之进行警告或者解聘。 学生管理方面。专业上允许学生自由转换。与现在大多数高校要求的必须在年级排名前百分之几才能转专业不同,西南联大的转专业条件更人性化,更符合人才培养的逻辑理路。如果你在大学一年级的某门成绩不佳,学校可能会建议你换专业,学生只需要提出书面申请即可。著名历史学家何兆武本硕七年时间足足读过四个系。尽管转专业门槛极低,但学校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要求严格,不满足条件就会被淘汰。 在课程设置上,同一门课会安排不同的教师专讲他们擅长的部分,也会安排几位教师同开一门课,促进思想开放[6](87-91)。在这种灵活的课程设置下,学生有更多机会聆听到各大名师的教诲,也可以在学术争鸣中进一步开阔视野,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西南联大本着“教授治校”的理念,自然会给予教授应有的权利保障。随着当代高校的市场化及管理的渐趋复杂,纯粹的教授治校已经不现实,势必需要引入其他利益相关者如董事会、社会人士等共同监督管理。将“教授治校”转变为“教授主导,多方治校”。当然,前提是行政部门要改变思想,一心一意为学术部门服务。要引入专业人员管理学校,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为教师与学生谋福祉,而非为教师与学生设立众多的框架与管理制度。 五、锱铢必较的教学评价 说到教学评价,王希季的回忆极具说服力:刘仙洲老师曾在一次机械学考试的题目上要求精确到小数点后三位,他偷懒忽略了这个步骤。最后,他的解题过程全对,但结果没有化成三位小数而得了零分,这点给王希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许多知名校友在回忆当年教授给他们的评价时都认为他们怀抱一丝不苟的精神,即便是细小的错误也锱铢必较,从侧面烘托了联大教授对待学生苛刻严厉的精神。西南联大淘汰率极高,九年间在校学生人数一共有8000多人,最后毕业的仅为3800人,连50%的毕业率都没有达到。极少有教授本着“60分合格”的理念评价学生的成绩。如果学生不能达到指定标准,就无法通过这门考试,最后与学业证失之交臂。因此说西南联大的证书含金量高,恐怕无人敢反驳。 反观我国目前的本科教育,一些高校“宽进宽出”成为常态。学生淘汰大多是因违反规章制度或者超出学业年限,几乎不在学业上受到过多束缚。西南联大的淘汰机制大多是因为学生的学业未达标而实行的,例如体育考试不合格等。 我国自1999年高校扩招后以来,为了短期内补足“数量”而忽视“质量”缺口。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始将改革矛头对准“人才培养质量”上,对不合格的学生开始“动真格”。例如武汉的华中科技大学就将不合格的本科生降格为专科生。近两年,华南理工大学、深圳大学、石河子大学、东华大学等知名高校陆续发布了对不合格研究生的清退通告。仅2020年初,就有30多所高校共同清退了1300名不合格的硕博研究生,给社会敲响了高校控制人才质量的警钟。大学本就不是混学历混日子的场所,如果在校时不狠抓质量就会使学生在就业市场逐渐失去竞争力,最后影响一所大学的招生口碑与文凭价值。高校频频的“大动作”已经充分展示了它们对回归教学质量的重视和决心。 六、结语 西南联大能够“封神”与它所处的时代环境是有重要关联的,但留给后人最大的财富是它宝贵的校园精神,这份精神由所有的学者与所有的学生汇集而成,不断接受时间的考验。时代的发展赋予我们一个崭新的高科技平台,我们并非一定要回到西南联大战火纷飞、物资匮乏的时代才能延续它的精神。站在与时代结合的高度,我们要继承并弘扬西南联大不朽的精神,重新审问当今的大学教育究竟缺失了什么?教学才是大学的第一职能,要让教师乐于回归“本科教学”,善于研究“本科教学”。高校应当建立一套高效的管理制度,引入一流师资重归本科教学,将五育落到实处,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培养真正的社会人才。 参考文献: [1]专注本科教育成就西南联大[J].中国高等教育,2009(08). [2]伊继东,周本贞.西南联大与现代中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李玉胜.民国大学校长的高等教育理念与实践探析[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 [4]吴与点.联大论语[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6. [5]郑小惠,童庆钧.清华记忆:清华大学老校友口述历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6]乔东.西南联大对我国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0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