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 |
范文 | 潘燕桃 廖昀赟 摘要 主要采用文献调查分析法和网络调查法,在分析慕课及其特点、类型的基础上,对国内外慕课发展的整体状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表明,中国大学慕课的建设步入稳定发展的阶段,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视,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 慕课 MOOC 大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 开放课件 开放教育资源 “慕课”即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Open Online Course,MOOC),国内也称之为大规模网络公开课,是近年来首先在美国顶级高校兴起、随后在全球迅速发展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是解决当前全球高等教育成本昂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自主学习需求旺盛等问题的最佳方案。 1 “慕课”及其特点与类型 慕课的问世与开放课件、开放教育资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慕课是在开放课件的热潮与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背景下出现的。 2000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MIT开放课件计划”,计划把该校所有的课程资料放到因特网上提供免费利用。2002年,建成开放课件网站。该计划的提出与实施,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课程资源,向全世界宣传推广了开放课件的理念,而且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开放课件的热潮,进而引发了一场高等教育资源开放与共享运动。 2002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法国巴黎举办“开放课件对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的影响”论坛,正式提出了“开放教育资源”(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OER)这一概念,并对其内涵进行了界定:OER是“通过信息通讯技术为全社会成员提供的、开放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允许被进行非商业用途的咨询、利用和修改”。开放教育的核心是免费和开放共享,并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为任何人增加获得教育和知识的机会。从此,OER运动的浪潮席卷全球,得到国内外许多高校和其他机构的积极响应,如犹他州立大学的“开放学习支持系统”、卡耐基·梅隆大学的“开放学习项目”、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项目”,以及“互联网档案计划”、“古登堡计划”、“维基百科”、“知识共享协议”、“太阳计算机系统全球教育学习社区”等。 值得一提的是,2003年10月,我国教育部批准成立了中国开放教育资源协会,旨在推进中美两国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资源共享,致力于引进国外大学的优秀课件、先进教学技术、教学手段等资源,同时将中国高校的优秀课件与文化精品推向世界,搭建国际教育资源交流与共享的平台。该协会成员包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12所大学。 成立于2008年的开放课件联盟是OER运动的成果。该联盟的成员包括来自52个国家和地区的250多所高等教育机构和相关组织,开放共享了超过20种语言的1万余门网络课程。该联盟致力于推进开放教育及其对全球教育的影响,力求通过扩大获得教育的机会来解决社会问题。2014年4月24日,该联盟改名为开放教育联盟,目前提供25081门开放课程,这些课程包括26种语言。 2008年9月,加拿大阿萨巴斯卡大学技术增强知识研究所副主任乔治·西门思与国家研究委员会高级研究员斯蒂芬·道恩斯共同设计了一门名为“关联主义与连接性知识”(Connectivis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CCK08)的网络开放课程,并发布在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的网站上。随后,为了响应这门课程,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的戴夫·科米尔和加拿大国立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布赖恩·亚历山大首次提出了“慕课”这一术语。 关于什么是慕课,目前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对于慕课定义的统一看法。 所谓“慕课”,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英文简称"MOOC"的中文音译名,笔者比较认同以下这个定义:慕课是指提供自由选择、开放注册并具有开放式结构的在线开放课程,它将社交网络与可获取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由所在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来开设并推进。更为重要的是,“慕课”建立的基础是学习者的大量参与,这些学习者可根据他们的学习目标、背景知识和技能以及兴趣爱好自由选择课程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 一般而言,慕课具有以下6个特点:其一,规模大。拥有海量参与者,一门课程的学习者可多达数千人,甚至上万或数十万人。其二,开放性。由于大部分课程免费,而且不设学习的门槛,任何有学习需要的个人,不论国别、种族、身份、地位、教育背景等因素的差别,均可参与慕课的学习、交流和讨论。其三,自主性。学生选定课程后,可以自由地安排学习的进度、时间、地点和方式。其四,互动性。慕课不是教师单向的传递信息或学生单向的接收信息,而是既有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又有共同学习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其五,微课。慕课的每个视频大多控制在10-20分钟以内,方便学生自主安排时间观看,也便于利用小段的闲暇时间开展碎片化学习。其六,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慕课除了提供视频课程和文字材料之外,还有作业、小测验、考试等环节,都需要在规定时间内按时完成并给予评分。 近年来,随着慕课的发展,全世界各大名校纷纷建立了慕课建设平台,知名的平台包括三大美国平台:Udacity、Coursera(斯坦福大学)、edX(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以及英国的FutureLearn、德国的Iversity、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美国斯坦福大学的NovoED、西班牙的Spanishmooc、法国的FUN、中国的“学堂在线”和“好大学在线”、日本的Schoo等。 根据相关学习理论,慕课可分为基于关联主义学习理论的CMOOC和基于行为主义理论的xMOOC。 CMOOC虽然先声夺人,但其学习模式与高校传统的面授教学模式截然不同,在实践中存在一些问题,也难以适应课程多样性的需要。而XMOOC具有传统教学理念和方式的一些特征,又在先进技术的支持下使传统教学模式得以突破和创新,因此在实践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再加上许多课程来自于世界名校,倍受学生欢迎,使得xMOOC迅速赶超CMOOC,已成为当下主流的慕课类型。 2 慕课发展整体状况 据不完全统计,自2008年以来,全球已开设了13000多门慕课,包括近20种语言,其中,以美国开设的慕课数量最多,麻省理工学院已开设27门慕课,亚洲已有5个国家和地区共开设了200多门慕课。 中国的大学在2013年开始参与慕课建设。2013年1月,香港中文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4月,香港科技大学加入Coursera平台。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亚洲大学宣布加入edX。9月,北京大学开设了4门慕课,并通过edX开始全球教学。 从2014年3月30日至4月26日,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方法,对中国(包括港澳台)主要大学的慕课建设现状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截至2014年4月26日,中国共开设了119门慕课,其中,中国大陆有8所大学开设了51门,台湾省有19所大学开设了56门,香港有3所大学开设了12门,澳门暂未发现有开设慕课的大学(参见表2)。 值得关注的是,除了香港的12门慕课全部是由Coursera和edX提供建设平台之外,中国大陆有56.9%、台湾省有67.9%的慕课是在本土自主开发的平台上建设的,清华大学的全部慕课均在其自主开发的“学堂在线”平台上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的全部慕课也在其自主开发的“好大学在线”平台上建设。 仅一年多的时间,中国大学的慕课就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步入了稳定发展的阶段,并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中国大陆的慕课主要集中在北京和华东两个地区,二是超过五成的课程均依托本土平台建设,三是台湾省的慕课建设已经形成规模,发展迅速。 2011年11月9日,作为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承办的“爱课程”网站正式开通,并推出了第一批20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2013年6月26日,“爱课程”推出首批120门“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截止2014年4月21日,该网站共上线资源共享课1032门,学习人次约有138400人次,视频公开课共572门。笔者认为,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爱课程”网站上的资源共享课与视频公开课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慕课。虽然,资源共享课与慕课比较接近,但在视频资源的质量要求、灯光、服装、拍摄技术等方面略为逊色,而且每节课时间较长,不是微课;视频公开课的视频比较符合慕课的要求和条件,但缺少了作业模块和互动功能;若视频公开课与资源共享课合二为一才是慕课。 3 信息素养慕课建设现状 在对中国慕课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为了解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开设现状,笔者采用网络调查方法,对“Mooc.ca”网站上提供的28个慕课平台上的l万多门慕课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发现,截至2014年4月26日,国内外共有6个国家的26所大学或机构开设了36门信息素养慕课,包括阿拉伯语、英语和中文三个语种。其中,开设信息素养慕课数量最多的是美国,共有24门;其次是英国,开设了6门;再次是中国,有4门;加拿大、荷兰和爱尔兰各有1门(参见表3)。有关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的慕课数量最多,共18门,占50%,这说明数字素养慕课受到了相当的关注。 在美国开设的24门慕课当中,有4门课程的名称含有“素养”,有关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的有13门,有关科学素养的有3门,有关媒体素养的有2门。开设的机构除了7所大学之外,还有地方政府的教育部门、教育基金会、教育机构和商业机构,类型多样,这些非大学的机构所开设的慕课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生动有趣,如Udemy开设的“像超级英雄般学习,像超级反派般思考”等。值得一提的是,由微软公司开设的“数字素养与信息技术技能”为系列课程,共有数字素养,计算机基础,计算机安全与隐私,数字生活方式,信息技术原理、因特网与生产计划,生产计划,因特网与万维网等12门包括阿拉伯语和英语的子课程。 在英国开设的6门慕课当中,有关数字素养、计算机素养的有3门,占了半数;另有2门课程关于心理认知和思维科学,1门关于慕课。与美国不同的是,英国信息素养慕课的开设机构几乎全是大学,仅有开放大学为世界著名的现代远程教育机构。 据调查,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均未发现有以“信息素养”为名称的慕课。在目前开设的4门信息素养慕课当中,有关信息素养的2门,有关媒体素养的1门,有关慕课的1门,分别由中国大陆和香港的大学开设,这是中国第一批信息素养慕课,是信息素养教育的有益尝试。这些慕课的主要内容包括:“大数据与信息传播”课程主要讨论人、媒介、信息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的新规律;“信息理论”介绍了强调基本理念与分析技能的信息理论;“媒介批评:理论与方法”介绍了媒介机构和从业者、媒介的基本形态、媒介产品、媒介文本及内容等;“MOOCs制作与运营”介绍MOOCs制作和运营的基本手段和方法技巧,该课程是上述4门当中唯一一门有显示学生人数的慕课,2014年4月27日显示的已报名人数为7064人。 综上所述,当前国内外信息素养慕课的建设尚属起步阶段,呈现以下4个特点:其一,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素养慕课发展较为迅速;其二,大学仍然是开设信息素养慕课的主体;其三,内容主要集中在数字素养和计算机素养等领域;其四,信息素养慕课数量少,参与机构不多,未受到足够关注与重视。 4 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 我国信息素质教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主要采用在全国高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全校公共选修课)的形式,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尽管课程名称五花八门,如信息获取与利用、信息检索与网络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查询与利用、文献信息检索等,但其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围绕文献检索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各科各类检索工具的基本原理及检索方法、主要数据库的利用、图书馆利用等。在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该课程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均已过时,一方面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的需求,另一方面也无法满足大学生对信息资源获取与利用以及其他信息素养相关知识的需求。 近年来,国外高校纷纷从开设传统的文献检索课改为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国内也有些高校紧跟国际潮流,开始开设信息素养课程,如北京大学的“信息素养概论”,上海交通大学的“信息素养与实践”,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信息素养步进课程”,韶关学院的“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等。 笔者认为,在高校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检索技能、图书馆素养、媒体素养、计算机素养、因特网素养、数字素养和研究素养等,而且能够培养大学生对现代信息环境的理解能力、应变能力以及运用信息的自觉性、预见性和独立性,从而提高综合素质。随着国内外大学开设慕课热潮的到来,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系列慕课不仅必要,而且已经是大势所趋。 其一,慕课的交互性能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效果。与传统的面授课程相比,慕课的形式多样,有大量穿插于“微课”视频中的交互式练习。这些练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及时理解并巩固所学的内容,而且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鼓励和引导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与思考,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自主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慕课的交互性也有利于进行信息素养课程的模拟检索操作。 其二,慕课的开放性有利于面向全校本科生甚至社会公众开设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开放性是慕课区别于以往其他网络课程的最大特点,而这种开放性特别适合开设作为全校公选课的信息素养课程,不仅因为大学生人人都需要信息素养教育,而且因为社会公众也需要信息素养教育,因此信息素养课程应该以慕课的形式同时面向在校学生和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使得更多的人有机会获得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和综合素质。 其三,慕课的灵活性非常适合大学生信息素养课程的模块化教学。由于大学生有不同的学科专业,不同的学科专业对信息素养教育的需求各异,因此可分为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理工、医学等4个模块,才能满足各个学科门类的需要。与此同时,还可以开发类似“插件和游戏”的模块,方便教师随时嵌入慕课当中,充分利用慕课的灵活性开展教学。 其四,慕课的互动性为信息素养课程中需要的多方的互动与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依托网络社区和社交网络进行互动交流是慕课的优势之一,它不仅可以开展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而且也可以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学生可以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交流和讨论,也可以开展基于网络社区学生群体的“同学互评”,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