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浅析新感觉派小说中的“刻奇”
范文

    王梓宁

    摘要:本文通过对新感觉派小说的题材、描写角度和人物形象分析新感觉派小说作家创作中的“刻奇”行为。

    关键词:新感觉派小说 ? 小说创作 ? 刻奇

    “刻奇”是kitsch的音译,源自于十九世纪的德国。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七十一个词》中,对“刻奇”如此描述:“一个人在具有美化功能的哈哈镜面前带着激动的满足看待自己①”。“刻奇”被分为美学的范畴,一个美学用语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中。”是一种“自我伟大的非个人化的不真实的激情”②。

    从现实角度来说,“刻奇”的本质是一种自我的欺骗,是情感的夸大,具体体现在对一件事物或事件,有意附加上超出其本身存在价值的意义,将其美化,这种假象使原本毫无意义且庸俗的拥有了趣味和高级的意义,以此满足自己的内心,并沉迷于这种假象。

    刻意以一种无中生有的审美态度,去看待原本不足为奇、庸俗的事物,将其附庸于高雅,并从中获得满足,这便是刻奇。一、从题材看新感觉派的的刻奇

    刻奇现象普遍出现在艺术生活中,创作者会在艺术创作中,为了达到满足自己内心设想的效果,而对事件或者事物本身进行过度的挖掘,将其冠以高级的意义,营造出一种伪高级的乐趣,并为之感染。

    新感觉派小说的题材,大多以现代都市的声色犬马为题材,表现东西文化交汇的上海在物质文化上的场景与生活方式,喧嚣的舞厅、五彩的霓虹、都市的街角,都市的产物在新感觉派的作家里面不只承担渲染的角色,而是主角的本身,新感觉派作家对这些原本运用于营造氛围的描绘素材过度的描绘,使其呈現出言过其词的浮夸。

    新感觉派小说作家不是单纯地描绘了现代都市的真实世界,而是建立在现实世界上的感觉世界,整体瞬间的感觉和印象,将真实世界不断放大,不断细节化,刺激感官的氛围以达到预想的感情冲动。

    西方物质文化冲击下,都市人群首当其冲,失恋者、青春迷茫者、都市彷徨者,这些原本正常的人群,在他们的笔下被过度的畸形化、病态化,沉迷于自己所臆造的病态与高级不原本平凡的现象为了表现其本身而非其内容被刻意创造出一种“不平凡”的假象,新感觉派作家则满足于自己所创造不真实的都市世界,任其那些形形色色的平凡人被冠以“超人”,迷失在似乎与众不同的假想中,笔者认为这是一种误导。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和光亮的酒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桌和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这种描写让你因为追求孤独而孤独,寻找迷途而堕落,拥有刺激而心甘情愿迫使自己。新感觉派作家创作的目的不是真实记录近代上海的都市,而是追求创造出那个罪恶都市那一刻的满足,为自己的那支“无名之师”附上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沾沾自喜于“皇帝的新衣”。二、从描写角度看新感觉派的刻奇

    新感觉派的作家注重主观意识描写,刹那间的感觉被无限放大,复杂而曲折的心理动态是对一件事物过度赋义的前提,他们注重意识的流动,而现实情景的真实性为了服务于达到心理预想的效果而大减折扣,过度地描写主观臆想下的世界,故意忽视现实,这不失为一种自欺欺人的刻奇行为。

    “《大晚夜报》!”卖报的小孩子张着蓝嘴,嘴里有蓝的牙齿和蓝的舌尖儿。他对面的那只蓝霓虹灯的高跟鞋尖正冲着池的嘴。

    《大晚夜报忽里》然他又有了红嘴,从嘴里伸出红舌尖儿来,对面的那只大酒瓶里倒出葡萄酒来了。

    红的街,绿的街,紫的街,......强烈的色调化装着的都市啊里霓虹灯跳跃着一五色的光潮,变化着的光潮,没有色的光潮—泛槛着光潮的天空,天空中有了酒,有了烟,有了高脚鞋,也有了钟.……”③

    这种典型的印象主义感觉描写,将都市平凡的场景加上了主观色彩的“滤镜”,赋予了作者所期待的那种莫须有的意义。

    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带有着对近代都市生活的批判,对病态心理夸张而进行反省,但是新感觉派在创作的过程中却呈现出一种为了表现而创作的效果。一面沉沦于这种醉生梦死的都市现代生活,对物质享乐持有着艳羡欣赏的态度,一面又为这种行为找着孤独寂寞病态的幌子。这不过是一种生活方式,而太把自己当回事,世界上少不了孤独的人,新感觉派小说中口口声声宣泄的病态与畸形心理也不过是为了给不足为奇附加特殊意义的存在。三、从人物形象看新感觉派的刻奇

    新感觉派小说中的人物大多数是一个对自己命运无法把握的失意者,他们的生活缺少实际的意义,没有自己的定位,然而正是这些漂泊的平凡人更加渴望被认可,渴望百无聊赖的生活被赋予特殊的意义。《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中破产的胡均益,《夜》里面漂泊的水手,或是《pierrot》中落魄寂寞的魏鹤龄,《黑牡丹》中的顾先生,在现实世界找不到自身价值的那些人,试图用自己的思想构搭建价值的高度,将原本平庸无奇的事情加以美化,以此证明自身存在的意义,得以满足。这种感觉和心理便是刻奇行为的本身。

    刻奇不是一个褒义词,但是一定控制内的刻奇式亦是存在重要意义,新感觉派的小说建立在对感觉的捕捉与刻画,这种模式相对于传统小说更能够满足内心躁动不安为自己生活意义做过度提格青年人的审美和存在感的需求,这是表达对这群青年的关心和同情,时代和社会重压下,为自己寻求能量、激活生活欲望的重要手段,为躁动不安和孤独找到安慰,为人生寻找意义和存在价值。

    从艺术角度来看,新感觉派相对于传统小说做了很多突破,具有自己的特点。在表达技巧上,新感觉派善于利用象征、各种意象、比喻等手法,高频率的情节转化,这于快节奏的都市生活,瞬息万变的现实恰恰相契合,蒙太奇镜头一般交错的展示给读者。

    相对于传统小说对情节和现实的明确化、清晰化,新感觉派小说则表现出模糊和不连贯,这符合于新感觉派对现代人内心瞬息跳跃和活跃的表现。关注主观感受,新感觉派对外界现实有意识的忽视,以臆造为基石重新塑造,以各种新奇的技巧和描写素材,通过想象打造属于主观内心的外界世界,借此来阐述内心动态。这种描写角度描绘出了都市人纤细而敏感的内心,人们的感性和混乱的潜意识,和对都市的情绪体验。

    过度的刻奇也不是无可厚非的,在现代社会,刻奇不是什么艺术家作家的专利,随着新媒体的发展,朋友圈、空间充斥着刻奇者的泥石流。投机客般寻找热度,祭以优越感的高级大旗,阉割自己的大脑,在自欺欺人的“伪高级”假象里大快朵颐、不可自拔。许多人利用刻奇心理,发起煽动性的话题,引得大众趋之若鹜,为营造出那些形式而去转发、点赞,这是不理性的,这时候,你在过于看重形式表现的时候,会忽视内心的真正思考,是否内化于心。

    注释:

    ①[捷克]昆德拉:《生活在别处》,孟湄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年,第180页。

    ②景凯旋:《昆德拉与我们》,《随笔》,2007年,第2期,第8页。

    ③穆时英:《穆时英精品选》,北京:中华书籍出版社,2016年,第159页。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文化传播学院)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1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