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进化论到马克思主义:一部生动的思想转变史 |
范文 | 孟岩岭 摘 要:《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人生第一阶段的论著粹编,收录的是他1915年到1921年所写的部分论文、随感和公开发表的通信。在这重要的六年时间里,陈独秀完成了由进化论的拥趸向马克思主义者的伟大思想转变。这一转变是在国内外形势剧烈变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发生的,同时也与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进路上的相关性密切相关。这本书反映出的不仅是陈独秀个人的思想变迁史,更展现了当时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思想转变的共同历程。 关键词:独秀文存 陈独秀 进化论 马克思主义 阅读《独秀文存》,就是阅读陈独秀的前半生;阅读《独秀文存》,就是近距离观察他由一个进化论的笃信者转变为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思想变迁历程。 陈独秀的一生,与激荡的时代风云相始终,波澜壮阔,起伏跌宕。他的身上,既有职业革命家的豪迈与激情,又有传统知识分子的狷狂和不羁,这样的性格特点,塑造了他一生的悲剧气质,也注定了他一生的浮浮沉沉、不同寻常。作为陈独秀生前最重要的著作,在《独秀文存》中,我们看到的是百年前那个意气风发、正完成人生重要思想转变的陈独秀。 陈独秀的进化论思想 《独秀文存》全书60余万字,收录的是陈独秀1915年9月到1921年8月所写的部分论文、随感和公开发表的通信。这短短的六年,只是他63岁人生中的一小段,但这六年却跨越了“五四”运动全过程和新文化运动的勃兴。王观泉先生曾评价说:“《独秀文存》是陈独秀(人生)第一阶段的论著粹编。”“在陈独秀生前足以代表他政治思想、革命智谋和政治见解,以及广泛意义上的文化创见的,仅仅只有这部《独秀文存》。” 进化论是贯穿于《独秀文存》的思想主线之一。早期的陈独秀是进化论的拥趸和积极提倡者,并被他当作挽救国家和民族危难的良方。陈独秀认为进化论是自然和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法则。他说:“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敬告青年》)“宇宙间精神物质,无时不在变迁即进化之途。”(《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 面对艰难的国事,陈独秀是从国家民族是强盛还是衰败的高度上来认识进化论的。在他看来,进化论是近代文明的重要特征,欧洲文明之所以先进,中国社会之所以落后,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对进化论是否提倡。他说:“近代文明之特征,最足以变古之道,而使人心社会划然一新者,厥有三事:一曰人权说,一曰生物进化论,一曰社会主义是也。”(《法兰西与近世文明》)无论自然还是社会,只有新陈代谢、除旧布新,才能避免腐朽衰败,获得隆盛兴旺。他说:“新陈代谢,陈腐朽败者无时不在天然淘汰之途,与新鲜活泼者以空间之位置及时间之生命。人身遵新陈代谢之道则健康,陈腐朽败之细胞充塞人身则人身死;社会遵新陈代谢之道则隆盛,陈腐朽败之分子充塞社会则社会亡。”(《敬告青年》) 进化的本质是创造,是革命,“革命者,为革故更新之义”(《文学革命论》)。他将进化的观点引入文学艺术、伦理道德、教育思想等领域,反对守旧,主张变革,倡导文学革命和教育革命。在《文学革命论》一文中,陈独秀痛斥贵族文学、古典文学、山林文学等旧文学,主张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和“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因为“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者精神界之文学”。 陈独秀寄望于青年,视青年为国家民族的希望,以他的进化论观点看来,“青年之于社会,犹如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他号召青年要认识到自身价值,承担起自身责任。 陈独秀向青年人提出了做人做事的六项标准,即“自主的不是奴隶的,进步的不是保守的,进取的不是退隐的,世界的不是锁国的,实利的不是虚文的,科学的不是想象的”。(《敬告青年》)该文是《独秀文存》中的第一篇,具有新文化运动宣言的意义。 尽管从进化论观点出发对社会、文化的认识有其局限性和不科学之处,但不得不说,作为当时流行于中国思想界的一種进步思想,进化论为陈独秀在思想上向马克思主义转变奠定了基础。 1919年5月以后,陈独秀先后发表了《劳动者底觉悟》《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谈政治》等一系列文章,谈及劳动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以及“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等一系列问题,从中可以看到其渐次开启的思想转变历程。 在《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一文中,陈独秀谈到了“工值”问题。他说:“‘工值是什么?是工人每日劳力结果的生产额在市面上的价值,不是资本家任意定的三角两角,三角两角以外的剩余工值,都被资本家——股东——用红利的名义抢夺去了,工人丝毫分不着。”陈独秀这里所说的“工值”,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剩余价值”。可见,此时他已经能够运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来揭示资本家榨取工人剩余价值的事实。 陈独秀开始认识到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伟大作用,他将劳动者称为社会的“台柱子”,因为“有他们的力量才把社会撑住;若是没有做工的人,我们便没有衣食住和交通,我们便不能生存;如此,人类社会岂不是要倒塌吗?所以我说只有做工的人最有用、最贵重”(《劳动者底觉悟》)。但同时他也看到,“世界各国里面最不平、最痛苦的事不是别的,就是少数游惰的、消费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治、法律等机关,把多数极苦的、生产的劳动阶级压在资本势力底下,当做牛马、机器还不如”。他认为要扫除这种不平和痛苦,就需要进行革命,需要建立“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只有被压迫的生产的劳动阶级自己造成新的强力,自己站在国家地位,利用政治、法律等机关,把那压迫的资产阶级完全征服,然后才可望将财产私有、工银劳动等制度废去,将过于不平等的经济状况除去。”(《谈政治》)这表明陈独秀已经具有了初步的无产阶级专政的认识。 《独秀文存》的出版者、亚东图书馆的汪原放在后来的回忆中说:“《文存》里的文章,多数是关于民主与科学的,但后来已经有一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了。”此话颇有见地。从上述对《独秀文存》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晰看到陈独秀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转变的轨迹。 陈独秀思想转变的因素分析 陈独秀思想的转变,是国内外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也与进化论和马克思主义在思想进路上的相关性密切相关。早年的陈独秀,对于包括进化论在内的西学是大力推崇和传播的;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思想潮流,他认为是先进的,是可以用来改造保守、落后的中国的。但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西方列强陷入血腥混战,使他开始对西方政治思想和社会制度产生怀疑。战争后期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次成功实践,这给困惑、迷惘中的陈独秀以及当时立于中国思想界潮头的不少先进知识分子以极大的震动和启发,他们开始意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开始思考一个指导了俄国取得革命胜利的思想,是否也会成为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理论。而战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和国内政治的混乱、经济的窘困,更使得深陷绝望和苦闷中的陈独秀认识到,西方资本主义那套学说并不能给中国带来和平和繁荣,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成为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 如果说国内国际形势的急剧变化为陈独秀的思想转变创造了条件,那么进化论与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路上的相关性,则使得这一转变最终变得水到渠成。进化论认为自然世界是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的,而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则将关注的重点放在人类社会的演进上,认为先进的社会制度最终必将取代落后的社会制度,从这一点来看,二者都强调进化,是相通的。只不過,唯物史观超越了进化论,不是将“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自然进化说”作为人类历史演进的根本动因,而是将“经济制度的革命”视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础动力。1921年的陈独秀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独秀文存》所收录的他的最后一篇文章《答蔡和森》中,他对此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表述。综上我们可以说,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敏锐观察和深入思考以及对进化论的主动扬弃,使陈独秀在思想上成功实现了新陈代谢,完成了由进化论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在《独秀文存·自序》中,陈独秀写道:“我这几十篇文章……都是我的直觉,把我自己心里要说的话痛痛快快地说将出来,不曾抄袭人家的说话,也没有无病呻吟的说话。” 不做无病呻吟,把自己的思想痛痛快快地说出来,正是《独秀文存》展现出的风格和魅力。而“直述直觉”,尽吐胸臆,才使得这些文章真实可信,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先行者是如何完成其伟大思想转变的。更为重要的是,从陈独秀身上和他的文章中,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思想潮流的演变,一大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主动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一场伟大变革从此拉开了序幕。 参考文献: 1.王观泉.重印本《独秀文存》序:一个人和一本书的故事[J].鲁迅研究月刊,2001(2). 2.陈独秀.独秀文存[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系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