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链接新闻热点 激活课堂生命 |
范文 | 金剑锋 摘要:叙述了现有高考模式下高中化学教学的现状,结合若干教学片断详细论述了以新闻素材创设化学课堂教学情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提出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需要做到紧密联系教学目标,有效激发认知冲突,切实驱动教学进程,展现课堂生命活力。 关键词:情境创设;新闻素材;价值观;认知冲突;驱动性问题 文章编号:1008-0546(2014)09-0047-02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4.09.015 随着高考模式的改变,这几年我们发现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在逐渐消退,教师抱怨化学难教,学生坦言化学难学。反观我们的日常教学,老师教得太苦,学生学得太累。究竟如何给师生减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两极分化进一步拉大。我们的教学如何引发学生的学习内驱、面向全体学生?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忽视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缺乏,对新知探索能力不足,缺少创新精神。如何做到“以生为本”,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服务? 面对以上的现状和困惑,我们一直在追寻理想的课堂教学形态。一种能够让学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享受学习乐趣的课堂;一种既不降低对知识的掌握,又能让学生获得更多能力培养的课堂;一种师生不再苦涩和痛苦煎熬,而是充满活力的生命课堂[1]。 我们生活在信息社会,新闻因其快速、真实、准确而成为人们了解事实真相最主要的信息来源。学生对于新闻报道中的内容有一种新鲜感,阅读和了解其内容的欲望比较强,因此,如果能在化学教学中充分整合运用新闻素材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既可以对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有益补充,又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课堂活力。本文将结合笔者在教学中的若干教学片断,谈一谈对运用新闻素材作为化学课堂教学情境的认识和思考。 一、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兴趣是学生认知需要的情趣表现,是儿童主动探索知识的心理基础,而这种浓厚的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2]。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学生积极引入到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触发学生产生认识未知事物的迫切需要,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 如在教学“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及应用”一课时,笔者运用了下面的新闻素材来导入新课,“据人民网报道,缺铁性贫血是危害我国人群健康、造成医疗负担的重要疾病之一。据世界卫生组织2009年的统计显示,中国因缺铁性贫血导致的伤残调整生命年(伤残调整生命年是指从发病到死亡所损失的全部健康生命年)损失达2479000年,全球排名第二,仅次于印度。因此加强缺铁性贫血的预防与治疗对减轻我国疾病负担具有重要意义[3]。”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贫血”一词并不陌生,但“为何贫血与铁元素还存在着关系?有哪些原因会导致缺铁性贫血?又该如何预防和治疗缺铁性贫血?”等困惑立即涌现在学生的脑海,这个情境的展现,立即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探求新知的欲望,“究竟铁及其化合物有哪些性质呢?”从而顺利引入了新课。 运用新闻素材创设情境的优势在于,一旦新闻素材与化学课堂结合,那些原本遥远的化学语言、奇特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化学原理等,都马上变得触手可及,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生活和社会原本就是真实的化学课堂。同时,在课堂学习的氛围中,以新闻素材作为教学情境,为学生构建出相关平台,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体现了课堂即生活的教学思想。 2.有利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化学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尤其是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等社会实际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基于真实的新闻素材创设一些必要的问题探究、活动设计、实验探究等,恰好可以在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思维方法之间架起一座桥梁。通过具体的活动,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发展学生的化学思维,实现能力的提升。 如在“镁的提取及应用”一课中笔者提供了这样一则新闻材料:“平安浙江网报道,2011年3月4日晚,宁波余姚市一电动工具有限公司发生火灾,消防官兵在出水灭火时发现,只要水一碰到燃烧物,就会发生“嘭”的炸响,而且有越烧越旺的势头。官兵们随即改成泡沫灭火器,发现仍然火花四溅。后来经厂房负责人确认燃烧的是镁合金制品。最后,消防官兵们运来沙子,通过层层覆盖,终于将火扑灭。” 水和泡沫灭火器是最为常用的灭火器材,那么为何材料中却出现了燃烧更旺的情况?在学生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教师提出了第一个驱动问题:你能否根据新闻中的信息对这些疑问提出自己的一些假设或推测?小组进行交流。教师整理了学生的问题和假设,并引导学生深入到新闻背后的化学本质的探讨。明确第二个驱动问题:镁与水、二氧化碳能反应吗?学生通过实验进行验证假设。教师总结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疑问。面对学生产生的各个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分析第三个驱动问题:从元素守恒来看,镁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究竟是氢气还是氧气?镁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的黑色物质是什么?在上面实验和分析的基础上,小组讨论镁遇水或二氧化碳燃烧更剧烈的原因,最后总结金属镁的化学性质。 学习的真正目的是要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能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客观世界中的问题,而学习情境决定了所学知识在以后真实情境中得以应用的可能性。运用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分析、提出问题、设计方案、自主探究,既能够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让学生从中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及提升解决问题的思维品质和能力。 3.有利于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科学是把双刃剑,合理使用能够造福人类,但使用不当却会给人类带来危害,化学学科亦如此。在与化学相关的负面报道中,由人为因素导致严重后果的不在少数。 如在“芳香烃的来源和应用”一课中,笔者以各种芳香烃的用途为主线统领整节课堂,在课堂结尾时,笔者又用了这样一则新闻:“据中国广播网报道,近期欧盟再次通过了修订REACH法规关于多环芳香烃的最终提案,多环芳烃是一种具有强致癌性、致突变性及危害生殖系统的有机化合物。数十类长期或短期重复接触皮肤或口腔的产品将受影响,新提案限制的物质仍为原有的8种多环芳香烃,但任意一种多环芳香烃的限量都降低了10倍。”芳香烃的使用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弊”?首先让学生谈自己对这则新闻的看法,学生谈到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问题,不能把超标、污染等问题都归咎到“化学”的肩上,应该意识到这主要是由于人类的不合理、不正当使用造成的。然后教师总结,作为化学工作者和学习者的我们应该更多地考虑在化学物质的合成和使用中扬长避短,尤其是对一些污染、危害的消除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问题,以“真情”来感知化学科学的魅力,传递化学学科的正能量,树立对社会发展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我们应积极利用新闻的导向性功能让学生加强对科学伦理和科学道德的思考,树立学习化学,更要正确应用化学知识的态度,培养健康的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此外,从新闻素材中的真实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生活、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环境问题,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以新闻素材创设教学情境的原则 1.紧密联系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应依据三维教学目标选择适宜的新闻素材作为课堂教学的切入点,根据学生需学习的知识特点进行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使新闻素材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落实,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学科的价值。 在新闻素材内容的选择上应避免片面追求情境的趣味性。教学中经常有教师把情境创设等同于情境的趣味化,这大多是由于教师对情境的趣味性与化学学科特征之间关系的把握失衡导致。因此,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特定需要,把握好新闻素材的趣味性与其内在化学特征的基本关系,对新闻素材功能的有效发挥是十分重要的。当然材料的趣味性可能会淡化化学特征,但也有合理的地方,即它表现出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 2.有效激发认知冲突 良好的新闻素材应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当新闻素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学生了解一些,但仍存在凭已有的知识又不能完全解决的问题,即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的问题,最具有启发性,有利于驱使学生有目的地积极探究,也便于学生将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迁移到课堂中来解决问题。 从化学学科角度看,通常直接从网络、报刊上获取的新闻材料中的信息,往往是凌乱复杂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对新闻素材进行文字处理,根据需要对材料做适当的删减,将容易引起学生误解而又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的内容去掉。但新闻贵在其真实性,因此文字处理时不能因教学需要而对材料做人为修饰或更改事实。 3.切实驱动教学进程 一则好的新闻素材,应该能够引起学生思考,不断地产生驱动性问题,推动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知识和方法。而现在不少教学案例中的新闻素材仅在导入新课时“一晃而过”,随即就被丢在一边,而后面的教学内容、过程与前面所创设的情境完全无关,这种新闻素材的使用是流于形式的、失败的。 当前,我们的教学中长期缺乏关注学生基于情境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有时我们也仅仅将“提出问题”作为一种孤立的活动环节。其实,在化学探究活动中,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都是“问题链”中的一个个“节点”,我们应该把提出问题视为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基本工具。积极培养学生基于新闻情境学会质疑、提出问题、假设论证、解决问题并产生新问题……如此循环、螺旋上升,从而使学习活动不断走向深入,让课堂教学呈现“行云流水”般的自然生长状态。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强调“为生活而教育”,即在进行教学时尽量由教材回归于生活,捕捉学生对生活关注的“信息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的习惯[3]。除了运用新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在实际教学中还有很多途径,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进行合理选择,并对它们进行优化组合,以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使课堂成为师生生命彼此成就、共同生长的场所,展现化学课堂的生命活力,提升化学课堂的生命价值。 参考文献 [1] 苏志宏. 课改关键是改观念 [J]. 湖南教育(上),2012,(1):34~35 [2] 庄振山. “激趣”教学,提高实效[J].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2011,(10):39 [3] 廖承绶.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启示[J].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3):22~2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