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发挥高校大学生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
范文 | 王丽娜 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通建设中的“一通”,可为其他四通提供坚实的社会和民意基础。在民心相通的建设中,尤其要重视高校学生的作用。作为高知人群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高层次人文交流的主体,可实现与对象国未来精英群体的精准对接。作为普通青年群体的一部分,高校学生是一般性人文交流的重要推动力量,可为民心相通建设增添活力。互联网时代,高校学生是现代社交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可保障“一带一路”对外传播的交互性、即时性和持续性。2017年7月1日至16日,“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在北京大学举行,来自越南的14名学生在此进行暑期学习及交流,增加对中国及“一带一路”倡议的了解。本文基于“友好使者”的缘起、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后期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高校学生交流项目在“一带一路”对外传播中的作用,总结经验,并为以后此类项目的开展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缘起 北京大学设计并启动“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有以下原因: 第一,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2015年3月,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应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和青年交往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2016年7月15日,教育部又印发《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人才支撑。2017年5月8日,教育部正式向各有关省、自治区教育厅及各有关高校下发《关于申报2017年度教育援外项目的通知》,支持我国高校与所有受援国院校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重点扶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非洲国家校际交流合作项目。因此,作为“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尤其是民心相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高校学生的友好使者作用,推进高层次人才交流势在必行。 第二,落实“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战略成果。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讲话,提出建立多层次人文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推动教育合作,扩大互派留学生规模,提升合作办学水平。习主席在会前会见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时,两国元首一致希望中越扩大人文交流,开展教育、文化和青年领域合作。 第三,借助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夫人阮氏贤女士访问北京大学的契机。高峰论坛会后,越南国家主席夫人阮氏贤女士到访北京大学,并与北大党委书记郝平教授进行会谈。在会谈中主席夫人提出希望通过两国政府合作与校际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越南学生有机会到北大学习中国文化。 第四,北京大学开展高层次学生交流项目的需求。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内容,尤其是1998年百年校庆以来,北大积极扩大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国际组织和教育研究机构等的合作,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通过全力提升“留学北大”品牌质量,整合资源,积极引导,加快培养国家急需人才,打造全球人才高地。 二、项目实施情况 为落实高峰论坛成果,回应上述来访的政要要求,提升北京大学高层次学生交流质量,北京大学全新设计并启动了“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第一批学生经由越南国家主席夫人阮氏贤女士及越南驻华使馆提名推荐,北京大学邀请15名越南学生来华进行暑期学习及交流,最终有14名学生成行。北京大学校领导对此给予了高度重视,在北大国际合作部精心设计和校内外相关部门和院系的支持下,项目成功举行。该项目也得到了教育部教育援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 第一,“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定位层次高端,精准对接两国具有未来领袖潜质的青年才俊。首先,此项目由两国高层政要直接促成,具有战略高度。中越“友好使者”项目最初是源于习近平主席与越南国家主席陈大光在“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上达成的共识,陈大光主席夫人阮氏贤女士5月份访问北大时双方达成意向及成果。在北京大学2017年暑期短期课程开学之际,阮氏贤女士向北大亲致贺信,并对北大为越南学生提供的奖学金名额表示感谢。由于是对“一带一路”高峰论坛成果的落实,因此该项目作为教育部“一帶一路”友好使者品牌项目,从提出到实施吸引了各方的诸多关注,在传播力度上占据先天优势。其次,此项目由北京大学直接主导设计实施,操作平台高端。北京大学是中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之一,其对外交流项目自然容易受到各界的关注。此外,该项目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充分调动各院系的优势资源,能够更加全方位地向越南学生展示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优秀的教育资源。再次,此项目人员为两国高等学府的青年学生,参与主体为高知。此次项目中有八名越南学生均来自越南外交学院,由阮氏贤女士及越南外交部提名推荐,其余学生为越南在华其他高校就读的优秀留学生,由越南驻华使馆推荐。北京大学方面则由国际合作部全权对接,各院系通力合作,北大优秀学生全程参与。两国具有领袖潜质的青年学生通过此项目实现精准对接,建立友好关系,促进两国未来精英的民意相通。 第二,“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内容设计“学术”,致力于吸引项目学生来华攻读长期学位。首先,该项目不同于一般的文化交流类项目,可为学生提供高水平、高强度的北大学习经验。在短短两周的暑期班中,项目学生和北大学生共同选修高层次的学术课程,内容覆盖中国相关的经济、社会、国际关系、环境等各学科领域。其次,该项目行程内容丰富多彩,旨在帮助越南学生全方位体验北大精神和中国文化。在课程之外,越南学生还享受了形式多样的文化体验之旅,如“:中外学生音乐交流会”,登长城等。再次,该项目为长计远虑,志在鼓励友好使者们从一次性短期交流向长期来华留学转化。项目期间,由留学生办公室和北大特色院系联合组织的留学北大宣讲会,为越南学生介绍北大研究生项目招生政策和奖学金政策,争取更多优秀学生来华攻读长期学位,以促进两国教育交流的可持续和高水平发展。 第三,“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施策方式新颖,全面高效保障交流项目的质量和效果。一方面,北大学生和越南学生进行一对一结对,交互性强。暑期班一开班,北大就首先以午餐会的形式组织了东盟青年交流会,中越学生抽签结对,共同围绕“一带一路”的话题进行了学术讨论。会后,大多数学生交换了个人联系方式,保持随时沟通。这种一对一的方式摆脱了团组层面的相关局限性,双方学生可以以一种更加舒适且自由的方式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充分发挥现代社交媒体的作用,保障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主办方帮助越南学生建立了微信群,不仅方便发布信息,而且能够及时得到越方的反馈,对行程安排做出相应的调整。 三、项目成效评估 为了深度了解越南学生对此次项目的感知,笔者对参与该项目的越南学生进行了线上问卷调查,评估“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成效,结果如下。 第一,越南学生对华印象好感倍增。在此调查问卷设计的“此次项目结束后,对中国的印象如何?”的问题中,大部分越南学生表示参加项目之后,对中国的印象更佳。只有一个学生表示,“中国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差”。关于“此次项目是否有益于强化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民的了解?”的问题,一半的越南学生表示“相当有益”,一半表示“有益”。笔者在调查问卷中邀请学生对此次项目的总体质量进行评分,从1到10,1表示“非常差”,10表示“非常好”,大部分学生选择了“8”,少数选择“9”以及“7”,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此次项目的内容和行程安排还是比较满意的。“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为中越双方的高校学生提供了一次面对面进行交流的机会,也为越南学生提供了一扇亲身感知中国文化的窗口,不仅有助于解除双方存在的误解,增信释疑,更为中越“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助力。 第二,越南学生有意来华攻读长期学位。此次项目中,越南学生和北大学生一起选修了各个学科专业课程,体验了北大高水平、高强度的学习氛围。在问卷调查中,四分之三的学生对北大课程内容的安排“相当满意”,若干学生表示“满意”。他们还表示,希望下次能够提前获取课程简介,为课程做好充分的准备。由此可见,越南学生无比珍视在北大的学习机会。关于他们是否打算来华留学的问题,一半的学生明确表示计划来华留学,另外一半学生选择“可能”。北大此次帶有“学术性”的文化交流项目给越南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激发了他们来华留学的兴趣。 第三,中越有望扩大高水平教育合作。项目结束之前,越南驻华大使邓明魁和郝平书记在北大临湖轩会面,双方就北大和越南之间在教育领域的合作交换了意见。越南方面提到可能会向北大派遣一些优秀的、作为未来领导人培养的青年。其实,扩大教育合作不仅是两国高层领导的期望,更是两国高校学生的心声。在此次调查问卷中,所有越南学生表示,中越之间应该举办更多的青年交流活动,加强教育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更多到对方国家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 四、经验总结和建议 “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是对高峰论坛成果的落实,在短短两周内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越南学生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为中越高水平教育合作奠定了基础,对于“一带一路”的对外传播有以下经验可以借鉴: 第一,借助重大国家活动造势 。“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是一次由政府引导,民间为主体的教育合作的典型案例。在中国和越南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世界瞩目的“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中会见后,越南国家主席夫人阮氏贤女士到访北大,达成教育交流意向成果。两个月后,项目在北大顺利启动。此次项目实施速度快、效率高、质量优,主要得益于其所蕴含的战略意义和政治意义。北大借助高峰论坛的余温,推动友好使者项目快速启动,最大限度地吸引各界关注。 第二,打造特色项目,突出创新性。友好使者项目具有“高端性”“学术性”“互动性”和“持续性”四大特色,在一般的人文交流项目中脱颖而出。该项目的对象为越南具有领袖潜质的青年才俊,且旨在吸引高端人才来华留学,目标明确,对接精准,项目理念富有新意。“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建设是一项长期工程,友好使者项目直接将目标锁定未来一代,立意深远,对其他人文交流项目具有标杆引领意义。 第三,迎合受众,注重人际传播。由于若干历史和现实原因,越南青年对中国存在诸多误解。因此,项目设计过程中尽量避免涉及政治问题,项目内容多为他们更加感兴趣的学术课程、留学信息、中国文化等。此外,项目执行期间,主办方并没有大肆进行媒体宣传,而是更加着力于人际关系的建立,以促进人际传播。此次项目重点关注越南学生的感官体验以及口口相传。 但是,根据越南学生的反馈以及对此次项目的经验总结,本文对未来友好使者项目的实施也提出若干建议。 第一,提升“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学术性”特色,对课程设计做出更加周全合理的安排。根据反馈,一些学生提出课前准备不足,影响听课的效果。因此,主办方可提前将课程名单、课程简介、教师情况发送给项目学生,使其有充分的时间为课程做好课前准备。其次,在课程中可按照北大学生的标准要求项目学生,使其能够真实体验北大教学的严谨、作业的高强度以及获取知识后的满足感。最后,进行团队建设,由中越双方学生共同完成课程作业,使其在学术探讨中促进相互了解。 第二,在项目内容中加入更多与项目主题直接相关的、具有直接参与性和感官冲击力的文化内容。在调查问卷中,笔者发现参观旅游等文化交流类项目是改善越南学生对华印象的主要因素。从越南学生的反馈可以看出,具有视觉冲击性的文化类项目更容易给他们留下深刻且美好的印象。因此,主办方可安排一条丝绸之路文化之旅,向“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的学生展示一些与丝路相关的景点。其次,可在旅行中安排导游,深入介绍各个景点的文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和习俗。最后,增加体验类项目,如与丝路文化相关的茶艺、陶艺等,让学生亲自体验烹茶、制陶,使其仿佛置身历史当中,重走丝绸之路。 第三,为打破越南以及其他东盟国家青年学生对中国的疑虑,“一带一路”友好使者项目可以借此机会向东盟学生介绍更多真实的案例,让他们认识真正的丝路。一方面,可以带项目学生参观一些参与“带”“路”建设的公司、银行、民间组织等,既能帮助他们了解中国现代企业的生存状态,又能倾听他们参与“带”“路”建设的历程和故事。另一方面,可以为项目学生提供一些“带”“路”建设中的案例,邀请一些著名人士现身说法,带领学生们领略真实的“一带一路”。 (本文系2015年度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委托重大项目课题“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如何惠及民众研究”的研究成果,合同编号:CWZD201501)技术文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