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媒体时代图片新闻的传播伦理研究 |
范文 | 朱娜 摘 要 网络改变了媒介的发展,也改变了媒介所承载内容的形式,“图文”时代到来,但新闻图片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后期制作等问题,造成了一系列新闻犯罪和新闻伦理等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本文试对新闻传播与道德伦理二者相互依存关系,图片新闻发展中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 图片新闻;传播伦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6-0040-02 图片新闻以“缺席的在场”这种现场感和直观生动等优势受到更多大众的青睐。这对于专业的媒体机构而言,对于新闻编辑在新闻图片的拍摄、新闻图片处理甚至是图片编辑上有了更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新闻图片由于涉及个人隐私、后期制作等问题,造成了一系列新闻犯罪和新闻伦理等的问题也日益突出。以漫画图片、flash动画、gif动图等为代表的新的图片新闻形式不断涌现。在新媒体时代下,图片新闻的传播有没有约束?对于这种主观行为极强的图片后期制作或是新闻图片的制作有没有规范?面对频频发生的由新闻图片引起的公平、伦理、法律问题的大讨论如何才能够规避?只有研究清楚图片新闻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伦理的问题,才能解决上述疑问。 1 新闻传播与道德伦理二者相互依存 在研究图片新闻传播伦理问题之前需理清新闻传播与伦理道德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深刻认识到图片新闻传播伦理的重要意义。 1.1 伦理道德是新闻传播的根本保障 新闻的根本属性则是真实事件,新闻消息作为普通大众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引导舆论形成上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新闻的真实客观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是衡量社会总体道德风貌的一把标杆。而伦理道德是在真实客观基础之上遵循社会普遍规范的原则,只有在伦理道德约束下真实反映新闻事件的新闻才是最具有价值的,也是推动社会新闻传播的根本保障。 1.2 伦理道德是新闻传播发展的内在需要 任何新闻只有在规范的伦理道德之内才具有社会意义,面对现在复杂的媒介生态环境,诸多新闻从业者表现出来的各种职业问题、以及因此而诱发的一些列新闻犯罪问题归根究底也是存在与新闻伦理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平衡出现了偏颇。要肃清由利益驱使带来的新闻环境浑浊的现象,还必须以新闻伦理为内在要求,彻底改善现下新闻传播环境。 1.3 新闻传播是伦理道德传播的动力 新闻传播的责任与使命就要求新闻所承载的内容必须遵守和符合新闻传播的伦理范式,与此同时更要承担起传播社会伦理道德的社会责任,这也是新闻的重要功能和社会价值所在。 1.4 新闻传播满足社会大众对于伦理道德的需求 伦理道德从广义上而言是指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持的,表现为善恶对立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它不囿于法律规范,而是形成于人们内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所以在社会制度规范中往往是伦理道德在约束人们的行为。新闻传播的社会职能之一就是要通过真实新闻事件来达到教育民众的目的,将这种无形的社会规范、社会发展中同一形成的道德约束传达到民众之中。通过新闻传播来满足社会大众对于伦理道德的这种需求。 2 图片新闻发展中的问题简述 2.1 图片新闻的质量良莠不齐 以获取更多信息、博人眼球为目的应运而生的图片新闻,在制作上处于不同目的就使得图片新闻的取向有所不同。近年来,无论是各大官方门户网站还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图片新闻的传播势头疾如雷电,这种“急功近利”的发展也造成了图片新闻的质量良莠不齐。 2.2 图片新闻纪实性弱化 为满足现代人获取信息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眼球,新闻图片不再仅仅是真实客观的照片。一张图片新闻往往经过专业的图片处理才能呈现在大众面前,它增加了诸多元素,使得图片不再仅仅是事件真实客观的镜像似的反映,而是加入了编辑者的主观意图、价值导向等的内在信息,纪实性遭受到诸多质疑。 2.3 图片新闻价值偏向扭曲 为了获得更多的阅读量和点击量,许多媒体不乏加入一些价值偏向出现扭曲的图片以吸引大众眼球,例如:以美女的裸露图片作为新闻图片或是以涉及战争、暴力等血腥图片来吸引受众。这些图片本身就缺乏必要的人文关怀,不符合社会大众共同认可的伦理规范,使得新闻价值出现扭曲。 3 图片新闻伦理失范的成因 图片新闻多以网络作为载体呈现,这与网络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对于图片新闻伦理失范的成因分析不能脱离新媒体时代的背景,自然就离不开网络。 3.1 网络传播环境的开放性与匿名性 目前我国还未有明确的网络新闻传播规范条例出现,网络传播环境相对而言复杂,且鱼龙混杂,造成传播质量参差不齐。有失伦理道德规范的图片新闻之所以能够大行其道,还是因为网络传播环境过于开放,这种过度的社会“包容”也助长了其风气。加之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使得传播风险减少,新闻犯罪成本较低也成为了其主要原因。 3.2 图片新闻监管缺陷 目前我国未有专门针对图片新闻或新闻图片的任何专业审查机构或人员,仅仅以编辑作为图片和文字审核人,在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上还未明显表现出这一漏洞,但在现下新媒体环境中,新闻图片的专业审核却表现出了明显滞后。 3.3 相关法律的空白 我国新闻法在中国各界的酝酿、谈论以及立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但一直处于停滞状态。于2014年底全国人大正在研究新闻传播立法,至今未有明确新闻法相关法律法规出台,且图片新闻在如今的新环境中不能以传统的新闻伦理方式来考量,所以专门对于图片新闻的相关法律规定仍为一片空白。 3.4 道德体系不完善 伦理道德约束力在面对不同的时代本身就会发生不同的改变,这种以文化根源性延展来的伦理道德范式面对现如今的消费社会从其本质内容到其外衣表征都发生着衍变。所以使许多图片新闻打着法律的“擦边球”,又不能仅以简单的伦理道德来评判,造成了新闻传播的乱向。 4 新媒体时代图片传播伦理规范的构建策略 4.1 对于传播伦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建设 新闻应当有新闻伦理的理论建设,而对于这种传播伦理理论的研究应更为急迫。加强对于传播伦理的基础理论体系建设,是为传播活动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在立法之后更为人性化的约束力则体现在传播伦理规范上。同时,本研究始终以传播主体为研究对象进行,切实加强传播者的伦理道德,才能保证在图片新闻传播中不出现新闻腐败、新闻侵权、新闻敲诈等涉及和触犯法律的一些列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我们传播环境的干净与传播质量的提升。 4.2 加强以网络伦理为主的教育体系建设 面对新的形势,如果政府或专业新闻从业者仅仅以传统的伦理道德形式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情况恐怕永远只是鹅行鸭步。要加强以网络为主的教育体系建设,将传播者、受众、提供网络技术力量的媒介开发人员都纳入体系之中,规范网络传播伦理。政府应与专业新闻机构一道创造良好的媒介生态环境,使如今的媒介发展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规避由媒介泛滥而带来的媒介生态环境污染。 4.3 法律规范建设 将相关新闻伦理规范进行立法,切实从制度上保障传播伦理的建设。 4.4 提升受众的媒介素养 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可以区分虚拟与现实世界的界限,正确地判断和估计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作用,有效地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素养。媒介素养是决定人们能否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关键,也是最终形成独立判断与健全人格的关键。作为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必须充分了解媒介的特性,自己所要达到的效果以及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陈汝东.传播伦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王心武.泛传播时代的新闻伦理道德构建[D].西南政法大学,201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