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科技中国与中国科技:实力、话语及其多元认知 |
范文 | 张毓强 周庆安 策划人: 周庆安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讨论人: 李晓明 “知识分子”微信公众号执行主编 李海青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 磊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尚京华 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教授 整理人: 张毓强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教授 科技创新是当前国家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中国故事的重要题材,更是当前中国融入国际社会、引领全球发展时必须面对的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年出现了“天眼”“麒麟芯”等高科技发展的典型案例,也有电影《流浪地球》的热播,但在国际舆论中却呈现出多元化的解读与反馈,个别纪录片甚至引起国际社会强烈关注,成为“中国科技威胁论”的新版本。如何讲好科技中国的故事?如何面对争议性议题?如何引领国际舆论科技中国的议题?如何在全球议题设置中合理平衡科技中国强与弱的话语和叙事资源?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战略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邀请相关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科技现实问题与自我叙事 张毓强:近年来,随着中国与世界关系的调整,以及中国科技实力的增强,我们在科技方面的报道日益增多。国际传播领域里科技话语不断更新。这里面牵涉到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的科技实力同我们的话语与叙事是否匹配?二是我們的自我叙事经空间跨域和文化跨越后,反响如何?三是自我认知与他者认知之间是否存在明显差异。从这三方面看,我们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 李海青: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以来,中国的科研实力确实在迅速增长。但要看到,现在中国的科研实力在很多领域与西方强国还存在较大差距。有些科研领域的突破需要长期积淀,要想在短短几十年里赶上乃至超越西方,并不现实。 李晓明:应该看到,中国科研最近20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科技论文的发表数量跃居世界第一,质量稳步提升,但是由于总体仍处于追赶世界一流国家的发展阶段,中国还没有成为世界科学中心,中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达到国际一流水准的仍然较少,中国科技交流的国际化程度仍然不够。相应的,当前中国科技的国际传播表现为,信源较为单一,缺少层次,传播能力较弱,缺少客观评价。 首先,中国科技国际传播的渠道较为单一,缺少层次。目前较多信源来自国家宣传机构,少量来自国际媒体报道,中国科研机构和高校的海外科技传播总体能力偏弱。其次,来自科学共同体本身的民间国际科技交流渠道较少,原因有二,一是中国科学家在国际科学组织任职并担任领导职务的人员偏少,二是我国科学家更多地习惯通过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而不是通过参与国际学术会议达到学术交流目的,引领国际科技合作的大项目以及主动参与国际传播的情况不多,国际影响力不足。再次,科技研发活动由行政主导是中国特色,其优势是可以大幅度快速追踪,弊端是缺少原始创新和突破性成果。同时,由于上述来自科学共同体本身的声音和民间层面的国际科学交流活动较少,加之行政主导而专业共同体及其专业判断缺席,这就造成了决策层对中国科技能力和水平的估计要么过高,要么妄自菲薄,以致影响到国家宣传机构在对外科技传播中的表现。最后,国际媒体机构和智库组织也会对中国科技发展的重点方向、投入水平、成果应用以及科学决策等方面进行追踪研究和报道,但由于国情不同,以及部分数据不透明,或者部分数据来源不统一,导致有些数据统计和排名失真,一定程度上会放大中国科技的实际表现,进而影响外界对中国科技的真实评价。 尚京华:从当前国际传播中的科技话语权的结构来看,国际传播中的科技叙事话语包括国家叙事和个人叙事,而二者的比例在各个国家又不尽相同。在“重个人、轻政府”的传统西方政治理念下,西方国家科技叙事中的国家声音显得较弱,个人叙事的声音比较强。这种个人叙事一般表现在科技作者、纪录片导演和电影导演等的个人叙事作品中,其个人色彩较重而国家色彩较轻,虽然其内容往往承载的是国家科技成就。相对而言,他们很少直接从国家角度出发进行科技传播。而对于中国这样的东方国家,在“轻个人、重集体”观念的指导下,展现国家硬实力的科技成就传播,则以国家叙事为主,个人叙事所占比例很小。即使是科技纪录片的个人导演在创作时也习惯于从国家叙事的宏观角度策划纪录片,以展现中国科技发展的恢弘画卷。从话语权的大小来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掌握着国际科技传播的主导权,拥有较大的话语权。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科技传播中的话语权则比较小,即使是取得了较大的科技成就,如何看待和评价这些成就,也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说了算。从话语的内容来看,科技传播的显性话语中“科技改变生活”“科技引领未来”这种科技造福人类的乐观观点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科技会造成人类社会伦理崩塌以及人类社会的毁灭”等悲观观点兼而有之,隐性的话语则是西方引领世界科技、西方决定人类的未来。总体上,国际科技叙事话语的现状仍是西方主导下的国际传播旧秩序的延续,是旧的叙事话语的一个侧面和表现。 他者关注与解读误区 张毓强:在改革开放深度推进的过程中,中国与世界的科技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在知识产权、专利技术等领域都有一些问题表面化,有的甚至成为国际舆论焦点问题。一个传播主题被关注的程度和舆论的总体正负内容量级肯定会同步提升吗?里面是否存在误读的问题?这种误读主要呈现在哪些方面呢? 尚京华:国际社会对中国科技的核心关注点首先会涉及国家安全领域的科技进步,比如信息技术、战略能源等方面。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科技进步,会被视中国为假想敌的国家当作对自己国家安全的威胁,也会被别有用心的国家当作“中国威胁论”的证据。比如美国处处为难华为就是明显的例子,先是和加拿大合谋,逮捕了孟晚舟,后又以信息安全为由,呼吁世界勿用华为的产品建立5G网络。但是美国对于苹果公司获取手机用户数据,及其对他国信息安全造成的影响,却不事声张。再有,国际社会也会关注中国在对人类社会福祉有贡献的领域所取得的科技成果,这部分科技成果有利于改善全人类的生活,势必引起关注。比如,中国在电子和科技消费品领域以及在医疗技术、环保技术等领域取得的成就,都会得到全球社会的关注。另外,中国科学家在基础科学研究方面,例如理论物理学、化学、数学等领域取得的成就,也会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毕竟这是人类科学研究进步的基石,无论哪个国家的科学家在这方面有突破都会引起全球关注。只是目前在这个领域,虽然有一些华裔的科学家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籍科学家却几乎没有。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