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设计的教学实践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
范文 | 朱如琴 钱海如 摘要:教育的“核心素养时代”青年教师如何练得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如何提升专业素养?诸多途径中,基于设计的教学实践又如何能高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文中以一节中考专题复习课的实施为例,展开系列问题的探讨。 关键词:教学实践;青年教师;专业成长;专题复习 文章编号:1008-0546( 2020)03-0007-05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 10.3969/j .issn.1008-0546.2020.03.002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已从“知识核心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而教育的核心素养时代,需要大量优秀教师,他们必须具备先进的教学和育人理念,拥有杰出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教学中高瞻远瞩,培养学生正确的化学观,养成学科核心素养[1]。我国《教师法》明确了教师职业的专业性:“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的“专业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是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通过自身学习、各级各类培训、教学实践与反思等系列活动,炼就坚强的学习选择力,高超的学术研究力,丰富的精神感染力,实现从“经师”走向“明师”,最终成为“人师”的过程[2]。教师的科学素养水平是落实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素养目标的核心保障[3],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关键[4]。 青年教师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知识面不宽,所以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夯实教学基本功迫在眉睫。作为青年教师须激发自己学习的内驱力,自我发展;要善于利用网络平台的丰富资源学习;还要懂得团结并发挥各方集体的力量,最大化发挥区域教研的作用;更要抓住一些助力青年教师发展的难能可贵的机遇,如:“名师工作室”“青年骨干教师培育站”等平台的活动,抓住一切机会学习,不断强力充电。教师工作的主阵地是课堂,在教学岗位上的实践、总结和完善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根本途径。而教师平时所参加的各级、各类培训以及所学习专家、教授的讲座,名优教师的课大多停留于理论层面,实际学习效果必须接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只有在课堂之中展开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大胆教学实践,才能促进教育教学行为的转变,才能进一步助推青年教师实现从敬业到精业的突破! 二、公开课对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促进 公开课是一种有存在和发展价值的教研形式,其具有原生态、研究性和鲜明的个性,过程中加以有原则、讲方法的教学评论作引导,可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坚固、厚实的台阶[5]。教育名言“好的课堂应该是让学生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清晰地指清了课堂教学的标准及方向。中考复习公开课更应如此,确定课题后,在实施设计过程需特别关注:学生原先对该部分知识的掌握情况,课堂中预计通过哪些环节的设置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知识及意义的增值?学生系列关键技能如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辨证思维能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在本课中如何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体现及发展等系列问题的深思,可将青年教师对课的设计能力提至高度,教育理念的更新落到实处。 1.课前准备中成长 (1)对素材甄别能力增强 对素材的甄别及抉择是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确定公开课主题后,教师势必会通过多种途径搜索、收集、整理到大量与授课内容相关的资料。这些素材涉及面广、涉及度深且从化学学科视角解读并非完全正确,此刻授课者要独具慧眼、懂得取舍,甄别并筛选出最切题且适合自己教学风格的参考素材,同时还需关注所选素材的时效性、典型性、实用性以及发展性,过程中授课者对素材的甄别、抉择及整合能力必定随之增强。 (2)对课设计能力增强 公开课一般兼具有展示和研究的双重特征。一节优质的公开课一定有授课者深层思考的体现,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原创思想的展现,故从课的引入j活动线索一课后延伸等一系列环节的设计便承担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笔者近期曾就初三二轮专题复习开设过一节公开课,在确定研究主体为“氧系茶垢清洁剂(其主要成分为过碳酸钠)”后,经系列资料的收集、整理、归纳及整合,课的雏形出炉,课堂结构框架见图1。 初次设计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以氧系茶垢清洁剂的主要成分“过碳酸钠(2Na2C03-3H202)”串联全课,以生活中常见现象“茶垢的清除”导人新课。设疑:茶垢清洁剂遇热水产生的气体为何?如此推测的依据?如何设计及进行实验验证?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帮助学生建立研究陌生物质的一般模型,培养学生的实证意识;通過对过碳酸钠性质探究得到过碳酸钠性质不稳定的结论,既然其性质不稳定,则该物质是如何制备的?在分析、梳理工业湿法制备过碳酸钠流程中,引导学生关注到物质制备过程中,条件控制的重要性;不同产品价格差异较大的因素分析过程中,引出其中的化学问题——过碳酸钠含量测定。学生在利用教师所提供实验装置图进行整套装置搭建过程中不但培养动手能力,更是充分发展学生思维,帮助学生建立物质含量测定的模型;由淘宝评论区中因使用方式不当造成的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展开使用、保存过碳酸钠制品注意点的讨论,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化学是一门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有用的学科! 在本课的成形过程中,笔者的设计思路经历了:选择研究对象→选定该物质的哪些方面进行研究→每一方面通过哪些活动进行展开→每个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哪些关键技能→这些技能的提升可以通过何种方式体现→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之中。积跬步,至千里。系列思考的经历,教师所获得的绝非仅仅是知识的增多,更多的是对课程的把控、对课的设计能力的增长,每位青年教师都是如此1 2.课堂实践中成长 课的设计终属于理论层面,实际效果须接受课堂实施的检验,同时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组织、教学节奏的把握、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理想设计与实际实施时的落差处理亦能促使青年教师在经历、反思中成长。笔者在首次实施本课时,曾碰到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理想设计与实际实施 带领学生梳理、分析过碳酸钠制备流程(图2)的环节中,初次设计的问题为: ①反应体系的最佳温度控制在10-15℃,温度偏高时造成过碳酸钠晶体产率偏低的可能原因是▲,温度偏低时造成过碳酸钠晶体产率偏低的可能原因是▲。 ②下列常见的工业洗涤物质的方法中,最适合洗涤过碳酸钠晶体的是▲。 A.稀酸洗涤 B.热水洗涤 C.冰水洗涤 D.无水乙醇洗涤 授课过程中根据学生课堂上的反应,明显意识到这两小问题的设置指向性过明且太过简单,不利于发展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亦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授课完毕,经深思,果断决定替换为以下两个小问题: ①反应体系的最佳温度控制在10-15℃,你覺得原因可能是? ②工业由此获得的过碳酸钠晶体的质量却大于理论值,导致此结果的操作因素有? 仅提供反应体系所需的最佳温度,不涉及温度过高或过低的语言引导以及所得过碳酸钠晶体质量大于理论值的操作因素分析,一方面拓展了学生思维的深、广度;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生全面分析问题,立于高处总观全局的能力,同时将填空题、选择题调整为简答题,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2)突发状况 在设计测定“茶垢清洁剂”中过碳酸钠含量环节,课前备学生时,笔者觉得以学生现有知识储备,设计的方案不外乎测氧气、测二氧化碳、测碳酸盐沉淀三个方向,装置也仅可从测体积、测质量两大方面进行搭建,备课时亦以此点思考为基础进行展开,实际于树人中学授课时,学生搭建并展示了这样一套方案(图3)。 授课过程中,笔者猛然意识到,该方案仅从含量测定角度考虑偏繁琐,但却可以粗略完成过碳酸钠( xNa2CO3·yH2O2)组成的测定,笔者及时调整策略分别从“含量测定”和“组成测定”两个角度对方案进行了评价。课后细想,树人中学的学生整体素质较高,该方案的出现虽是意料之外,却是情理之中!出现始料不及的情况,说明备课时对未知学生的认识不够充分,对学情不够了解。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课堂充满开放性和创造性,如何巧妙化解课堂中的小意外,进而利用这些小意外为课堂增色?巧妙、妥当地处理课堂上的突然状况,是衡量一位教师教学机智的重要指标,处理手段及方法反映出的是教师应变艺术的能力及水准,这些能力及水准的提升依赖于教师平时的阅读、学习、实践和积累,绝非一日之功! 3.课后交流中成长 评课是指对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成败得失及其原因作出确切中肯的评价,同时从教育理论的高度作出准确的分析与阐述的过程,议课则是集思广益、深度思考、不断改进以及完善的过程。执教者作为课的设计者,往往会出现“当局者迷”的现象。课后执教者须虚心听取别人的评议,共同挖掘课中的闪亮点,将效果放大化;积极寻找课堂上的失误及其原因,同时采取合理的调控措施,过程中,不仅能进一步调整课的结构越趋合理化,更能有效催化执教者课堂教学及调控能力的日益精进。 笔者于第二次实施氧系“茶垢清洁剂”的授课活动中,邀请了同区域的多名教师听课,课后及时与听课老师进行了交流,收集整理相关待改进点及交流确定的相应解决方案见表1。 在确定相关问题的改进方案后,笔者将本课再次进行了重整,课堂结构框架见图4。实施过程中,笔者明显感受到调整后的课堂脉络更清晰、结构更明朗,更能发展学生的证据意识,更利于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模型,亦深深感受到:过程中教师所收获的绝非仅仅是简单的“成长”两字所能概括。 4.课后反思中成长 反思是理解、评价教学实践的一种手段,是对教什么和如何教的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判断和评价,是经验的重新组织和重新建构的过程[6]。青年教师若坚持每授完一课都以教学后记、教学反思、教学叙事的形式及时进行总结反思;每进行一节公开课教学都以课堂实录的形式进行整理提升,同时以此为契机,积极撰写各类教育教学论文以及课题的申报,长此以往,终会成长为具有很强教科研能力的青年教师!笔者在经历上述修改后,重新审视本课,觉得本课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一步修改: (1)融人定量测定实验 化学课堂上“定性分析”与“定量测定”是紧密联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本课的系列设计及改进均未安排定量测定,当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考虑:一是课堂时间有限,存在些许功利思想;二是觉得定量测定的实验操作,教师的可控性不强,担心学生不能得出数据;三是按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测定误差过大,所测数据说服力不够。若重新实施本课,笔者会选择将“定量测定”安排进课堂,也许时间仓促、也许不能得出数据、也许得到的数据没有说服力……但实验的系列设计、操作包括数据的获得均由学生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而获得,素养的提升远重于知识的获得。 (2)重整为大单元复习课 笔者于备课初期收集、整理并筛选了大量可用素材,对课进行设计、调整的过程中又存在种种不舍,不忍忍痛割爱,越欲面面俱到,越会泛泛而谈。几次授课后,听课老师的反馈中均有“内容偏多、节奏偏快”的感受,尽管笔者后期已经将“过碳酸钠的工业制备”转移至课后拓展延伸部分。若再次实施本课,笔者定会将本课内容打破、重整,围绕“化学研究物质的变化与性质、组成与结构、用途与制法”三大方面设计为一个以“过碳酸钠”为主体的“大单元”复习课。如此,既可以完成相关重要知识的探讨,又可以于每节课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发展学生的必备素养。 三、结语 砥砺奋进,方能致远。多一分付出,多一些勤勉,方能多一些属于自己的思考和感悟。基于设计的教学实践虽不是促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唯一途径,但绝对是较高效的途径之一。作为青年教师,面对困难和挑战,更需坚定职业信念,立足本职工作,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抓紧每一次的教学实践,在一次次的心力交瘁中一次次脱胎换骨,走出一条自我造就、自我完善的道路,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青年教师的一路风采! 参考文献 [1]居鸣富,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从名师素养看青年化学 教师成长[J].化学教与学,2018(10):54-56,71 [2]杨大强,王国峥.反思与建构:初中化学教师的实验技能与素养——2018年江苏省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技能大赛观摩感[J].化学教学,2018(4):30-33 [3]朱玉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科学素养目标面临的问题和对策[J].全球教育展望,2015(3):27-33 [4] 王寿红,基于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科学实践活动设计与实践——以“果蔬维生素C大比拼”为例[J].化学教育(中英文),2019,40(13):41-46 [5]成荣昌.评析一节公开课[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94 [6] 熊卉.教学反思与教学的关系[J].文艺生活,2016:37-4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