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一带一路”建设与广播影视“通心工程” |
范文 | 张君昌 【摘 要】“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民心相通是决定这项工程能否持久开展的民意基础。不同国家的民众有着不同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背景,使得他们对同一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判断。着眼于“通心工程”,本文给出广播影视传播的若干建议。 【关键词】丝路价值 文化认同 主导议程 亲诚惠容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2017年8月,电影《战狼II》凭借好莱坞式的叙事套路和眼花缭乱的打斗,插上爱国和英雄的标签,成为国内票房的翘楚。冷眼观察,其故事的支点不过是战乱、抢劫、埃博拉病毒等故事内容,且有些故事缺乏逻辑关联、失之繁复。但正是这些故事,客观上起到加深或印证人们以往从媒介获取的非洲感知。观众的碎片化镜像感知,终于在电影世界找到注脚,一边狂呼过瘾,一边被它近乎原始般的“真实”所打动。然而,它果真是今日非洲的景象吗? 据一位中国住非洲国家的原大使介绍,在也门发生内乱时期,中国政府确实组织过大规模撤侨行动,确实相当艰苦和危险,但是没有军队背景的人深入腹地营救,更没有投入重武器实施打击。《战狼II》中的相关情节当然可以解释为蒙太奇构思,但其泛化而模糊的非洲叙事,遮盖了非洲总体上平和、壮美、友善、乐观、宜居、上进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无异于以重工业电影引发的核爆,污染了非洲和平美丽的家园。使原本透过“有色眼镜”看非洲的部分国人,对那里产生更加恐惧的印象。试想,谁还愿意甘冒破产的风险甚至生命代价去那里投资、开发?在国家大力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背景下,《战狼II》的播出对于正筹划走向非洲的中企,无疑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际传播长期存在“西强非弱”状况,非洲新闻的传播一直为西方国家媒体的“议程设置”所操控,中国媒体刊播的涉及非洲的新闻也多为转自西方通讯社的报道,这势必固化国人对非洲有失公允的媒介印象。国内一提非洲,往往跟疾病、贫困、战乱相联。研究发现,在国内主流媒体的涉及非洲报道中,正面报道占15.9%(主要是文化风俗和自然风光),中性报道占42.3%,负面报道占41.8%。其中负面报道以恐怖事件为最多,占比63.6%,治安问题占比19.3%。①国内媒体的涉及非洲报道在叙事方式和框架设立上都还局限于相对狭窄的范围,没有能够为国人描绘一个全面而生动的非洲景观,这势必影响中非民心相通的中国入口的构建。2016年以来,中央电视台播出《中国人在非洲》,介绍中非人民跨越文化和种族障碍共同成长的故事,从中看到了中国媒体主动建构涉非议程的努力。但力量整合仍然不够,容易被商业因素消解。今后应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价值,多传播正能量新闻和广播影视作品,形成有利于推进“一带一路”合作的国际国内舆论。 一、充分认识“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依据的是对当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正在发生重大转折的判断。从全球经济格局来看,随着全球化发展,各国经济依存度日趋加深。参与全球化的国家,不仅意味着享受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便利,也意味着对其他国家负有责任和义务。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和搭上全球化快车,奠定了国际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的时候,中国带头与友好邻邦分享红利、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动力,这是一个负责任大国应当承担的义务。 从区域经济分布来看,在全球化进程中,亚非拉新兴大国的经济表现抢眼,但是仍然有不少国家依旧在与经济发展持续低下在做斗争,特别是亚欧大陆的中间区带,这个地带的两端是世界经济增长最活跃的两极:欧盟与环太平洋经济带。两极中间,是发展潜力巨大又暗藏危机的腹地,部分区域政局不稳、恐怖主义滋生并向域外蔓延。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意在促进部分区域“脱贫”,进而壮大向往和平的力量,符合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主题。 在这一背景下,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这是“一带一路”概念的初始出处。2014年5月,习近平在亚信峰会上作主旨演讲时,首次完整提出“一带一路”概念。他指出,中国将同各国一道,加快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尽早启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更加深入参与区域合作进程,推动亚洲发展和安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为争取世界各国对“一带一路”构想的理解与支持,2014~2016年间,中国国家领导人先后出访60多个国家,有50多个外国首脑到访中国。“一带一路”概念得到国际社会的持续关注和响应,开始由“构想”转为“现实”。这一时期,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20多个国家设立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这份实实在在的成绩单,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越来越多的支持和赞许。 與此同时,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英国脱欧、叙利亚难民危机等事件导致西方传统价值观撕裂、暴恐事件频发、逆全球化思维滋生。由此带来的对“一带一路”质疑、不解、误解甚至曲解之声日盛。比如“地缘政治说”“金钱外交”“阴谋论”,等等。为平衡这些议论,2015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指出“一带一路”“基于但不限于古代丝绸之路的范围”;坚持市场运作,“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各类企业的主体作用”。2016年7月,新华社发布《新闻信息报道中的禁用词和慎用词》,明确“不使用‘一带一路'战略的提法”,以免产生歧义。2017年4月,首次“习特会”声明将“中方欢迎美方参与‘一带一路'框架内的合作”置于显要位置。这一系列举措,及时发挥以正视听的作用,有效扩大了“一带一路”朋友圈,也规避了部分地区因战乱等因素进行投资建设的风险。 及至2017年5月,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京开幕之际,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认同倡议价值,50多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纳入“一带一路”内容。习近平在高峰论坛上指出,“一带一路”建设植根于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至此,“一带一路”概念经过丰富、发展、完善,超越经略亚欧非的初始构想,成为新全球化的行动纲领。 二、正确领会“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刻内涵 “一带一路”借用古丝绸之路这一历史符号,赋予了新的现实内涵。即通过相关国家在交通和通信领域开展互联互通、建立双边和多边自贸区,扩大经贸和人文交流,搭建跨地区合作平台,为各国寻找合作伙伴、在全球范围展开密切合作提供指南,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对其深刻内涵应当认真加以领会。 1.“一带一路”在国内不设起点,在境外没有终点 “一带一路”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海陆经济走廊,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提出的远大构想。为充分发挥国内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东中西部互动协作,“一带一路”在内地不设“起点”,也没有“桥头堡”“主力军”等不准确的提法,鼓励、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相关领域依据自身区位、资源、语言等优势,在国家统筹协调下积极同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开展项目合作。在境外,以沿线国家为基础,“带”和“路”不断加宽加长,呈放射展开,覆涉全球。最终,美洲、澳大利亚等域外国家纷纷表示加入,反映出调整倡议架构实属众望所归。其中,美国派出由总统特别助理、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东亚高级主任马修·波廷格(Matt Pottinger)率领的代表团,参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美国前财长亨利·保尔森(Henry M. Paulson, Jr.)在论坛上表示,美国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出色的财务操作、顶尖的环保技术,希望美国公司能在“一带一路”发展过程中寻求参与的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了古丝绸之路的开放传统,吸纳了东亚国家的合作精神,不划定势力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充分体现了开放包容的胸襟;是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社会寻求更大范围、更高水平合作的行动指南。这也是自它提出不太长的时间里,能够迅速被写入联合国相关决议的重要原因。 2.“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版权属于世界 “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提出,逐步形成共识,这其中不但承袭了中华文明,更凝聚了全球智慧;既体现了中国精神,也包容了全球不同地区、不同文明背景下的文化理念。在充分遵守联合国宪章和世贸规则的前提下,通过协商、谈判先后整合、吸收了多个国际和地区组织的合作协议和行动计划。其中包括俄罗斯提出的欧亚经济联盟、东盟提出的互联互通总体规划、哈萨克斯坦提出的“光明之路”、土耳其提出的“中间走廊”、蒙古提出的“发展之路”、越南提出的“两廊一圈”、英国提出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提出的“琥珀之路”等。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中国政府还与有关国家签署了政府间“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有关国际组织签署了“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自发出到成熟,凝聚了各國智慧和有益经验,彰显了人类社会共同理想与美好追求,是当今时代国际社会探索全球治理模式的共同结晶,其版权属于全世界。 3.“一带一路”不是中国规划世界,而是世界接受中国 如果把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比作世界进入中国的话,那么“一带一路”建设更多地表现为中国“走出去”,是强大后的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过去,任何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会给世界带来焦虑和不安。对此,中国政府多次表示,中国虽为“一带一路”发起方,但无意谋求地区事务主导权,不经营势力范围,不干涉别国内政,不是中国独家定规、以一己之利为利,而是与各国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国际间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只涉及双边或多边经贸、文化合作交流机制,在互惠互信互利前提下开展;“一带一路”建设对于国际经济秩序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规划对接、优势互补;不是中国居高临下规划世界,而是中国带头融入世界,用分享换取善意、赢得同道,让世界读懂中国、接受中国。从中国与相关国家业已签订的数百份合作文件可以看到,没有一份违背和平合作、平等公平、互利共赢的公认准则,既没有“政治赎买式”的无偿援助,也没有强加于人的单边合同。在全球化面临艰难抉择、世界经济复苏面临多重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中国奉行的亲诚惠容、包容共享的原则,对现行国际秩序、规则体系健康发展做出的贡献有目共睹。实践证明,“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独奏曲,而是世界多国参与的大合唱;不是一国谋求便利的私家小路,而是大家携手并进的康庄大道。当我们展现出足够的开放包容、拥抱世界的诚意和能力,让相关国家感受到尊重感、获得感和舒适度,国与国、民与民之间的隔阂就会慢慢消融。 建设“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平台、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经济合作架构。“一带一路”建设已经迈出坚实步伐,它超越了以往地缘政治的老套路,形成“结伴不结盟”的新关系;超越了意识形态划线的老思维,走出“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新理念;超越了商战博弈、赢者为王的老做法,践行了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它使中国全球治理理念成功走上国际主流讲坛,成为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桥梁和纽带,是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后,中国为国际社会贡献的又一涉及国际关系准则的纲领性文献。 三、广播影视传播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作为 由于“一带一路”辐射地域广阔,沿途国家、民族众多,各自政治立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利益诉求不同,这些差异难以使他们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对“一带一路”的认知达成完全共识。加之一些国家感觉机会、效益不对等,一些大国从中搅局或歪曲宣传,同时也有中资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准备不足等问题,难免会影响所在国民众的态度及政府决策,对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成阻力。在一些地区,对“一带一路”的无知、懵懂令人啼笑皆非。2016年10月,笔者到中缅边贸区调研,在“国门书店”询问一名缅籍华裔员工“什么是‘一带一路”,她想了想答道:就是我带着一个小孩走一路来到中国……伴随着种种质疑和不解,我们要做的是争取民心、跨越文化认知障碍等方面的工作。首先要加强正面宣导,合理应对第三方势力的舆论拦截、污化宣传,维护所在国和平安定;其次要正视贸易“非中性”给不同利益集团造成的心理落差,以项目对接换取协同,避免产生贸易摩擦;三是传播正确的义利观,一方面要讲清中国对沿线国家投资的意图,不避讳中方利益;另一方面更要说清对当地的好处,尤其是对当地百姓的好处,说明“一带一路”的和平愿景,赢得当地民众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外国民众全面、深刻了解这一工程的内涵、意义,需要强化顶层设计,协调政府、企业、媒体、群团、民间等各方面力量,挖掘整合传播资源,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手段,实现全面、多元、立体化的传播。由于广播影视作品在促进民心相通、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对提升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的认知、帮助中国受众了解相关国家风土人情等有着重要作用,所以,广播影视传播覆盖构成“一带一路”传播的重要一环。 1.强化双向新闻传播工作 由于长期形成的“西强我弱”传播格局还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中国的国际形象一直被外媒所塑造,发展中国家的新闻在国内报道也多转自西方通讯社消息,难免带有西方的叙事架构。如何向国内报道一个更加真实、完整的世界,向海外介绍作为和平使者、合作伙伴的中国新形象,变国际舆论“他塑”为“我塑”,是一道现实紧迫课题。在选材方面,要超越旅游观光等传统视角,涉入当地音乐、艺术、体育、民俗、人文等宽广话题。中国国际电视台及其海外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各频率及“国际在线”网站,要花气力做好策划和双向新闻报道,采用合作方式力争节目进入国外主流媒体播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各民族语言广播、边疆省区民族语言广播电视机构要以合作办台、办节目等方式进入对象国相同语言地区,全面介绍中国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状况。把国家层面的传播能力建设与地方传播力量统筹起来,共同服务于“一带一路”新闻传播。 2.进一步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 继续推进“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等项目,加强影视剧的译制播出工作,用对象国观众熟悉的语言、喜爱的演员完成中国广播影视作品的配音,适时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作品译成汉语播出;进一步加强和鼓励影视作品的国际合拍,做到观察视角和艺术构思相互借鉴;制作一批有时代特色的影视作品,讲好丝路故事,在多层次的国际媒体合作平台传播丝路声音;深化中外广播影视人员的交流,让更多外国影视嘉宾参与中国广播影视节目制作,为推进文化交流、缩小文化差异发挥积极作用。 3.讲好相关国家丝路故事 讲好丝路故事,首先要冲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西方话语霸权对我的重围,其次是强化自身修养和传播能力建设,再次是通晓“己所欲”并不一定能够“施于人”的道理,尊重传播规律,讲究对症下药。面对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受众,能不能使新丝路传播融入当地民众的认知价值体系,采用恰当的方式、手段传递当地需要的内容,这既是“在地化”传播的要旨,也是决定传播成效的关键。“一带一路”传播面临市场多元化、供给多样化的需求,要学会从受众接受角度取舍内容、选择方式,消除文化隔膜和传播障碍;供给上要致力于弥合信息鸿沟,表达上要尽可能接所在国地气,关注当地民生,体现人类情怀,这样才能树立中国媒体的公信力。 讲好丝路故事,要避免讲官话、套话乃至废话,要用当地民众能听且入耳的语言,讲他们想听爱听的故事。政策宣导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怎么讲。历史上,“一帶一路”是沿线国家共同建设的产物,不同国家都对其做出过贡献,要尊重他国的贡献和感情。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的丝路故事,也要讲好沿线国家的丝路故事,重点讲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祈盼和平、发展、共赢的故事。同时展示沿线国家的灿烂文明,寻找共同语言,讨论共同话题,共襄“一带一路”文化盛举。 4.融入所在国新媒体平台开展有效传播 “民心相通”需要调动民众自发参与到传播中来,各类新媒体平台尤其是社交媒体,正在成为汇聚社情民意的舆论场。“一带一路”传播要顺应传播移动化、社交化、视频化的国际趋势,在巩固传统传播渠道的同时,还要协商共建、借助当地的社交媒体,全方位地进入当地主流人群,扩大新丝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与我国相似,“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媒体用户也以青年人居多。青年人作为特殊群体,有其专属的亚文化,对青年人传播要符合他们的亚文化特性。比如,惯用网络语言、混码语言、缩略语或外来语等。“一带一路”文件中关于“共商”“共建”“共享”等词汇虽语意准确,但在传播中仍显不够灵通,应选择更加简洁、生动、鲜活的语言表述,才易于青年人接受。要在调研的基础上,推出适于当地流传的“青年版”丝路理念;要针对青年人喜好巧设主题,举办线下活动,吸引当地青年人参与互动。 5.与相关国家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虽然历史背景各异,发展道路、模式不尽相同,但都处于相近的发展阶段,拥有共同梦想。深化与沿线国家媒体合作,不仅会增强参与国的身份认同和道德感召,还可以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激浊扬清,更好传递丝路精神。围绕总体规划,国内各级媒体要因地制宜、不拘一格地融入新丝路传播中去。借助缔结友好城市、友好媒体等契机,根据对象国媒体的发育水平,积极寻求双边合作契机,通过设立协作机制、组织联合采访、节目交易/交换、举办论坛节展、开展业务交流、项目建设等方式,提升沿线国家媒体软实力,凝聚“一带一路”正能量。 6.加强广电技术合作和人才培训 利用我国成熟的地面、空中、有线网络建设经验和技术,以较低成本、较快速度推动改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广播电视传输覆盖工作。加强我国广电技术标准的国际应用,推动广播影视基础设施联通;提供互联网、移动终端、视频跨平台无缝衔接的新媒体优质内容与服务,提供数字电视信号、建立有线电视地面基站,促进当地广电产业转型升级与打造我国新型传媒集团的目标携手并进。 以多种方式、在多个层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广电媒体人才交流培训工作,为东南亚、中亚、非洲等媒体培训他们奇缺的技术、业务和管理人才,在培训中了解对象国的传播需求,无保留地传授广电管理规制和国际传播平台协作经验,使他们回国后能够成为“体验式传播”的有生力量。 四、双向交流联通“民心之桥” 任何一种愿景的实现、一项伟业的推进,都需要参与各方在情感上相亲相敬,在思想上共鸣共振,在心灵上互融互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互联互通不仅体现在设施相通,更体现在“民心相通”,是一项潜移默化的“通心工程”。只有打通了心与心的隔阂,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合作才能持久开展,惠及各国。 为了更好地与各国民意贯通,用正确逻辑联通“民心之桥”,我们既要全面掌握本国文化的实质,又要广泛学习吸收世界文化精髓,将二者有机结合,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对此,广播影视要采用“请进来”与“走出去”方式,积极主动与相关国家媒体开展交流互动。“请进来”方面,要邀请更多有代表性的机构来华参加多边活动,邀请沿线国家广电人员来华参观、培训。“走出去”方面,要组织国内广电机构及相关企业深入海外,推广我自主研发的内容产品和技术设备,为各国全面合作创造良好氛围。 民心相通需要“讲好故事”,也需要用行动“书写故事”和“创造故事”。马云就是这方面的高手。2017年6月,马云在美国底特律召开的“中小企业论坛”上介绍快速发展的中国,台下来自北美的3000多名中小企业主听得如醉如痴。马云说,中国人一年能吃掉6亿头猪、70亿只鸡……一位来自加拿大的啤酒商激动了:“那中国人该有多大的啤酒消量啊!”马云表示,过去20年,只有大公司有能力开展全球业务,但今天的互联网可以让每个小企业都能做到。在讲演休息区,马云意外重逢37年前他在西湖边做义务导游接待过的一位美国游客。这位老者举着写有“马云,还记得1980年你在西湖边给我做过导游吗?”的牌子来找马云,结束演讲的马云立刻跑来相见。一时间,“40年前,你带我认识西湖;40年后,你带我们认识中国”的新闻在底特律传为美谈。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心相通则马到功成。“如果你错过了中国,你就错过了未来!”不少美国企业主听完马云演讲后,表示要到中国市场看一看。 在“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双向交流中,要尊重对方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习俗,用这个逻辑行事,“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就会越来越大。费孝通先生在谈及文化自觉时曾提出著名警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因此每个民族都要珍惜和被尊重,这叫“各美其美”;“美人之美”,就是要看到每個民族的长处,充分理解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美美与共”,就是不同民族的优秀文化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和平共处;最终实现“天下大同”。在大同世界里,每种文化都能展现自身个性,有独特价值,同时不同文化间存在深度交流与互补,形成一种天下大同的文化景观。 概括起来,“通心工程”有三层含义,就是知其所需,对症施药;遵循规律,讲好故事;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这里就包涵“天下大同”的思想精髓。当一项倡议能够为各国共享共赢、惠及全球的时候,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有了坚实的现实基础。这就是“民心相通”的作用与价值所在。 注释 转引自张艳秋、张耀兰:《民心相通的媒体路径与建构——对非洲新公共外交的思考》,《对外传播》,2017年第4期。 ②习近平:《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5月14日。 (作者系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部主任) (本文编辑:林玉明)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