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及演进
范文 随着网络流行语与现实语境的深度交融,网络流行语不再局限于别出心裁的奇趣表达,转而走向反映并影响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而随着网络流行语的曲折发展,其话语表达则又逐渐开始回归语言本位。本研究以2009-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为文本,从文本构成、传播内容、传播过程以及话语权力等方面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变迁展开研究,探析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动向及对社会发展的助推作用。一、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文本构成
根据网络流行语来源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网络原生语言、大众传媒语言、热点事件语言三种类型。[1]通过对2009-2018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共100个文本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不同类型的网络流行语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动向。
从文本构成上看,网络原生类和大众传媒类网络流行语基本持平,数量分别为42个和41个,占比分别为42%和41%,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相对较少,共有17个,占比17%。从发展趋势上看,网络原生类网络流行语逐渐增多,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和认可,以网络流行语为缩影的网络文化愈加彰显其强大的生命力。大众传媒类网络流行语表现较为平稳,在数量方面的波动幅度较小,大众传媒始终是网络流行语重要而稳定的语料来源。而在2008年前后颇受社会关注的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则连年在低位徘徊,近3年都没有这类网络流行语进入年度评选。但是这并不代表着网络空间与现实社会的脱节,其实每年依旧都会涌现大量基于现实舆论的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网络流行语依然保持着与现实语境的密切联系。二、内容分析:外在形式的发展与内在意义的变化
在经历精英话语一枝独秀的发展阶段之后,大众话语以强势袭来的大众文化为支撑,開始引领网络话语的走向,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主导者。作为一种典型的广场狂欢式文化,大众文化赋予网络流行语贴近普通人的“草根”色彩,也带来了浮夸浅薄、网络暴力等一系列发展乱象。在媒介融合时代,需要以辩证的眼光来看待网络流行语的发展与规范问题,实现“疏”与“堵”结合,“收”与“弃”兼顾。[2]2009年以后,网络空间的话语格局愈加多样化,在多方话语力量的作用下,网络流行语在外在形式和内在意义方面都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
(一)外在形式逐渐简化
外在形式方面,2009年以后,网络流行语的语言表达愈加适用“经济原则”。一方面,字数少、结构简单的网络流行语依然是年度网络流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9年,3个字及以下的网络流行语共有5个,2018年则出现了7个,其中6个网络流行语仅由2个汉字组成,1个属于英文中的拟声词。言简意赅,使用方便依然是网络流行语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另一方面,较长的网络流行语在实际传播过程中往往会被简化成较为精炼的语言形式。在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的发展过程中,字数较多的网络流行语在2013-2015年期间表现较为突出。但人们在使用这些字数较多、语言结构较完整的网络流行语时,往往会根据语言的“经济原则”进行二次简化加工,使其更加简洁精炼,便于交流。如“高端大气上档次”被简化为“高大上”,“我也是醉了”被简化为“醉了”,“你们城里人真会玩”被简化为“城会玩”等等。需要指出的是,多数经过这种简化方式加工后的网络流行语并不符合汉语语法和语义规范,虽然一时得以流行,但其生命周期往往比其他网络流行语更加短暂。
(二)内在意义愈加深刻
内在意义方面,网络流行语拥有日渐丰富的深刻内涵。2009年以来,现实社会中的意见领袖在网络空间更加活跃,与网络意见领袖共同引领网络舆论的发展,网络舆论和网络舆情事件虽然频频出现,但网络情绪总体趋向缓和。在年度网络流行语中,有关社会热点事件的网络流行语共有17个,其中一半以上集中出现于2009年和2010年,2016年以来连续3年没有社会热点事件类网络流行语入选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然而,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依然保持高度的关注。近年来出现的热点事件,尤其是突发性事件,不少都是在网络舆论的关注之下才被曝光,或由网络舆论推动解决。代表“草根”阶层的大众话语与代表意见领袖的精英话语在网络流行语中实现了共融互生的平衡发展,将感性的言说与理性的思考结合在一起,共同表达对现实社会的深沉关照。三、过程分析:网络流行语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舆论影响的互动性
人们逐渐不满足于浅层次的语言游戏,开始有意识地追求更深层面的话语权力——以更高的话语热情催生并影响网络舆论。网络流行语背后的网络舆论一方面影响了网络流行语的话语表达,另一方面也逐渐形成一种能够推动社会舆论发展,影响社会公共议程的话语力量。《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8/7)》显示,截至2018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6.63亿人,网民使用比例高达82.7%。[3]网络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社会变动,了解社会热点的重要平台。在网络舆论发酵的过程当中,有关事件的核心内容或主要矛盾点通常会被网友提取或再造成相关的网络流行语进行传播。随着网络流行语的传播,其所指代的社会热点被人们广泛知悉,网络流行语的高度流行性又将网络舆论进一步放大,对现实社会舆论以及社会公共议程产生重要影响。官方话语在介入网络空间后,既参与网络流行语的塑造与传播,也积极进行对网络舆论和社会议题的引导。从“躲猫猫”“70码”,到“我爸是李刚”,这些年度网络流行语成为社会不公或公权失范的代名词,所形成的网络舆论也推动公共事件的解决。
(二)社会关注的理性化
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模式,受众不再是信息单向流动的终端,在接收信息之外他们还能够自主地发布和传播信息。受众已经成为信息传播网络中具有中转性质的信息节点。受众传播身份的革新,改变了以往我国以传统大众传播媒体为代表的精英话语为社会公众设置议程的模式。网络空间的自由一方面成就了拥有强大力量的网络舆论,一方面也成为社会负面情绪的发泄窗口,令网络舆论裹挟过多的个人私欲及煽动情绪。随着网络舆情监测机制的日益完善,以及政府部门、社会意见领袖等社会多方力量的主动引导,我国网络舆论及网络舆情事件虽然逐年升高,但网络情绪整体平稳。越来越多的网民能够在复杂的网络舆情现象中独立做出合理判断,以更加理性的姿态认识和参与社会公共事务。在种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流行语就表现出更加平和的感情色彩。尤其是在2012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和人民网作为主办单位的“汉语盘点”参与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活动以来,年度网络流行语的评选渐渐带有官方色彩,逐渐回归理性的话语意识和愈加规范的话语表达成为年度网络流行语发展的一大亮点,这也是话语主体创造和运用网络流行语的鲜明特征。
四、权力建构:官方话语主导下的多元共生
2008年以前的网络流行语经历了大众话语取代精英话语引领网络流行语发展方向的过程,在一段时间的无序发展之后,表现出关注社会舆论、极度渴求话语权力的特質。2009年以后,网络流行语依然保持了对现实的高度关注,在话语表达上却更加含蓄,并且在官方话语和精英话语的引导下,更加理性、规范地发展。
(一)官方话语引领网络文化发展
随着大众文化的盛行,娱乐至上的观念不断冲击网络空间,人们过度沉溺于大众文化所提供的浅层信息和通俗娱乐之中。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语言使用中的变化形式与广泛的社会文化过程联系在一起”,[4]然而与精英知识分子相比,普通大众的文化认知能力是有限的。面对日渐多元化的文化冲击以及更加复杂的社会现实,一般社会大众难以保持清醒,需要担当社会意见领袖角色的精英知识分子进行阐释与引导。与此同时,精英话语在大众文化的冲击下经历短暂的困惑与彷徨后,重新担负起“社会教化”的使命,进一步净化网络空间,规范网络文化的发展。在精英话语的引领下,网络传播环境得到改善,粗俗不良的网络流行语逐渐减少,健康向上的内容被广泛认可,对社会舆论的关注也逐渐加强。网络流行语以及网络文化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官方话语显然也注意到了网络话语的强大社会影响。在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博弈与融合的发展过程中,官方话语以领导者的姿态强势介入网络空间,改变了网络空间的话语格局。在官方话语的主导下,精英话语与大众话语进一步融合,丰富了网络流行语的文化内涵,规范了网络文化的发展方向。
(二)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发挥能动作用
在官方话语主导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发展的同时,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也在对官方话语产生反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削弱官方话语权威性的同时拉近了官方话语与普通社会公众的距离。官方话语在网络流行语的影响下也逐渐采取网络流行语的言说方式。“给力”登上《人民日报》,“厉害了,我的国”成为央视报道专题,习近平主席发表的新年贺词多次使用网络流行语,“向网民释放信号:你们的语言,大大我懂的”。[5]相关部门面对汹涌的网络舆论也不再一味回避或强压,对“被就业”“不管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等网络流行语代表的社会热点事件给予正面回应。这些都反映出官方话语、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在融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彼此的影响,它们在网络空间呈现出融合共生的发展状态。
在以官方话语、大众话语和精英话语为主要代表的多种权力话语的共同作用下,网民们逐渐回归理性思考,网络流行语不再是单纯的文字游戏或负面情绪的发泄方式,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公共决策、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网络流行语及网络文化在曲折中蓬勃发展。
注释:
[1]张悦.权力话语下的网络流行语[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3).
[2]罗红玲.融媒时代网络语言的传播、发展与规范[J].青年记者,2018(10).
[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net.cn/.
[4]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
[5]习近平新年贺词释放5大信号[DB/OL].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02/c64387-26312799.html.
(作者: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师)
责编:周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4 11: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