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做好县级新闻现场报道管见 |
范文 | 刘艳春 【摘 要】在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新媒体强烈冲击的情况下,县级新闻现场报道应该寻求突破,关键在于出镜记者即主持人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新闻现场报道 时效性 出镜记者即主持人 能力培养 随着新媒体横空出世,传统的电视新闻节目受到强烈冲击,为了求新、求快,现场报道在新闻节目中的比重正在不断增大。作为县级台,尽管技术和设施不如大台,但是,我们也绝不能无动于衷,也应该在现场报道上求得突破。 近年来,县域经济正在出现大发展、快发展的局面,一些重要事件、突发事件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新闻记者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尽快把事件来龙去脉、事件真相告知广大观众,给观众一个清晰可信的交代。新闻的采、写、编、传过程中的时间经济和工作效率直接影响着一条新闻的价值,这就是时效性。 “一条新闻的社会效果,首先取决于它反映的事实的新闻价值。而提高新闻的时效性,是保存新闻事实的新鲜性,实现新闻作品的新鲜性,从而保证新闻价值得到最好的发挥。[1]”为了增加时效,增强新闻的真实性、现场感,发挥深度和广度作用,现场报道应该是不错的选项之一。由于现场报道简化了新闻制作流程,增强了时效性,其生动丰富的表现手段也增强了新闻的可看性。另外,来自基层一线的鲜活事件也需要现场报道来增强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这也是落实新闻报道“三贴近”要求,坚持党的新闻事业性质、宗旨,履行新闻工作者责任使命的必然要求。因此,这种形式非常值得推广。 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县级现场报道,大部分还停留在缺乏深度的形式化阶段,往往是,摄像记者随便找一个主持人像报幕员一样说几句开场白和几句结尾话,中间与普通新闻无异,这就失去了新闻现场报道的意义。如此看来,如何提高县级新闻现场报道的水平,使之更好地发挥作用,更加引人入胜,就成了新闻工作者亟待研究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 笔者认为,所谓现场报道,应该是将“采摄一体”改变成“采摄分家”的采制形式,是需要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互相配合、共同采制完成的一项工作,涉及采编、口播、录像等诸多环节,如果有一个环节出现失误,都会给整个采访任务留下遗憾,因此,两个人的合作默契十分重要。现场报道这种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的新闻采访不同。新闻采访一般是记者先采访,而后形成文字稿件,再由播音员播出,这个流程显然减慢了传播速度,使得新闻时效大打折扣。而现场报道是记者或主持人直接“出镜头”,向观众叙述和评说当事现场情况,在现场做文章,进行即兴报道,或访问当事人,采访本身就是制作节目的过程,因此,记者或主持人必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出镜记者和摄像记者两个人要将现场报道的主题、构思、报道角度等共同商讨好,以便在现场报道时达到默契自如。 准备工作包括收集材料,了解采访对象,对现场大概场景、可能出现的情况要事先做一些估测。出镜记者即主持人最好准备出一个大体初稿,做到心中有数。还要初步设计出在现场采访哪些人,向对方提出什么问题,等等。如果有条件,最好提前到现场了解一下情况,熟悉一下现场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出镜记者(主持人)所付出的辛劳要远高于摄像记者,他们和新闻主播一样,正在成为电视新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主持人(特别是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应同时是本节目的负责人,集采、编、播于一身。其他人员只做辅助工作。[2]”因此,现场报道能否取得成功,关键还在于出镜记者即主持人的能力培养上。他(她)既要集采、编、播、评于一身,还要指挥摄像记者捕捉稍纵即逝的重要场景、画面。从这个意义上讲,出镜记者的个人素质就决定了其现场报道水平。 电视访谈节目《住在涵洞为讨薪》就是采取的主持人现场报道的形式。这个节目说的是:冬季的呼和浩特异常寒冷,一群来自四川省的农民工为讨薪,住进了京藏高速路下的涵洞中,一住就是七天。《百姓热线》栏目组接到了这些农民工反映讨要拖欠了四年的工资问题,栏目组第一时间派记者奔赴工人住地了解情况,分别找到了相关负责人,了解欠薪的情况。这些都是以主持人的身份出镜,节目通过一个农民工群体讨薪事件,把农民工讨薪的“难”、建筑市场用工制度的“乱”、劳动监察部门的“冷”等几种社会现象,通过电视画面清清楚楚地展示给了广大电视观众,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主持人丝丝入扣的协调和精彩解说使这期节目大获成功、引人入胜。这个节目充分显示了主持人的魅力,很值得我们借鉴。 出镜记者要有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和较强的应变能力,要能恰到好处地捕捉到新闻点,面对纷繁多变的现场情况,忙而不乱,处变不惊,要能尽快梳理好新闻事件,尽量直接、客观、简洁地把事件向观众交代清楚。这就需要采访者文思敏捷,出口成章。在访问当事人时,能够灵活变换话题,掌控采访局面,这些都是非常需要记者平时多下功夫练习的。要在平常有意识地掌握大量词汇,做一些即兴演讲,以培养和增强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加快思维节奏,不断适应现场报道的需要。电视访谈节目《住在涵洞为讨薪》就充分彰显了记者敏锐的洞察力和专业的新闻素养,表现了媒体人那份执着的社会责任感,也让我们领略了一个出色的出镜记者即主持人的风采。 画面是现场报道的重大要素,一定要重视现场画面的选择,而不是浮光掠影地随便摄录,摘到篮子里都是菜。这就需要记者能够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能够体现出采访意图的典型画面,在其特点上大做文章。要特别注意选择那些生动的、富有感染力的场面,尤其要注意细节性描写,它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电视访谈节目《住在涵洞为讨薪》中的一些画面镜头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零下7℃的寒风中,讨薪的农民工却住在冰冷的涵洞中。镜头出现了涵洞的特写,主持人甚至躺到涵洞中,亲身体验了一把农民工辛酸的讨薪生活。当主持人怀疑他们使用苦肉计时,镜头出现了一个女农民工委屈流泪的特写。还有那个冷漠的监察队长,都令人印象深刻。当那个人社局领导答应解决农民工工资时,特别提到要把工资直接送到工人手里,总算让观众悬着的心落了地。主持人想得很周到,特意将有关事项提出来,跟大家核准了一下,最后,主持人还特别通过一位律师之口总结了农民工讨薪的路径和方法,还嘱托包工头免费把这些讨薪的农民工接到宾馆去住,得到了肯定的答复。这就显得这个节目很完整。主持人犀利老练,所做的评论缜密精准,节目在彰显社会责任的同时也传递出依法维权的核心理念。这样的节目才真正具有感染力,振聋发聩,才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县级的现场报道更多的内容往往是农村基层的一些凡人小事,没有重大场面,这就更需出镜记者的敏锐观察力和捕捉细节的功力。要多与农民交朋友,学习和了解农民的语言,采访时能和他们谈得拢,能得到他们的认可和欢迎。 要提高新闻现场报道水平,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记者心中要有观众,要站在观众的角度看问题,从观众的角度布局谋篇,对画面的选择和对当事人的采访也要从观众的需要出发,这样,我们的现场报道才会有鲜活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新闻工作手册》,新华出版社,1985年8月版,589页。 [2]《新闻工作手册》,新华出版社,1985年8月版,630页。 (作者单位:法库广播电视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