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都市报参与式报道的创新 |
范文 | 张乐克 【摘要】解决民生问题,有赖于公众充分行使法律所赋予的知情权和话语权,在民生新闻报道上搭建良性互动平台,在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社会积极效应,使媒体发挥告知与预警、质疑与监督、代言与反馈、推动与整合等作用。 【关键词】民生新闻参与式报道创新 一、参与式报道与公共新闻 民生新闻历来是大众媒体之间新闻竞争的主战场,但是多年来一味迎合市民口味的指导思想,使得不少都市类媒体的民生新闻出现庸俗化、泛娱乐化等不良倾向。不少有识之士呼吁融入公共新闻的合理元素,将其转化为公共新闻。实现民生新闻的实质性突破。 当代社会的一个最大特点是公民社会,随着国家公共意识的普遍觉醒,社会成员之间已不是简单的上下级、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成员要求享有完整意义上的公民权。要求参与社会领域的公共事务,迫切需要形成公共意见来讨论和决定社会事务。 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公共新闻的崛起将成必然。我国传媒学者孙旭培对公共新闻作出定义:“培育和营造公民社会,监督和构建公共领域。报道和指导公共事务,交流和引导公共意见”。 公共新闻与“参与式报道”密不可分。公共新闻的实现有赖于参与式报道的操作方式,只有参与式报道,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新闻。“参与式报道”是美国新闻界近年来提出的,是指普通公众在媒体搭建的意见交流平台上,主动地加入到传播活动中。 在传统的新闻学理念中,受众被定义为信息接受的被动方,即使提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时,也仅仅局限信息传播后的反馈上,实际上社会大众的主观能动被极大低估。随着社会民主化进程,过去单极传播体系已经开始出现多元化,在网络互联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是新闻活动的参与者。 传统媒体作为党的喉舌,必须主动占领公共新闻阵地。媒体民生新闻报道,从内容上积极介入公共生活领域,从方式上努力搭建公共意见平台,从功能上满足公众对生存环境变化知悉的需求,提高公众应对社会问题的行动能力,协调引导社会公众的利益诉求,从目的上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以实现社会和谐目标。 2009年1月4日至5月25日,楚天都市报推出一组关于“鲜榨果汁”系列报道,通过深入调查采访,揭露武汉多家酒店制售鲜榨果汁时令人瞠目的潜规则,并以精心组织的系列报道,鞭笞部分商家道德失范,调查“造假”产业链演化的深层原因,剖析监管漏洞,取得广泛的社会影响,推动武汉率先出台了专门地方标准,既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又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鲜榨果汁》系列报道可以说是一次“参与式报道”创新的积极探索。顺应社会公共领域消费保护意识的觉醒,在报道策划、版面安排上。均体现一种尝试进入公共领域报道的创新思维。 二、公共新闻选题的挑选角度 公共领域新闻定义的外延可以说包罗万象,衣、食、住、行、就业、经营、教育、医疗、文化等等,只要涉及公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媒体都可以采取参与式报道方式,实现公众利益的守望者、代言者的功能。 不过,并非所有的公共新闻都能够引起广大公众共鸣,如果要成功操作有深远影响的公共新闻报道引起更广泛的关注和互动,需要对选题进行精心挑选。成功的公共新闻,较之一般舆论监督报道,选题更具普遍性、贴近性、揭露性、建设性。 首先,选题不能仅仅是个案,必须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或为一个行业的潜规则,或为广泛影响大众利益者。 “鲜榨果汁”选题的核心事实是,商家通过添加十余种添加剂,调配出水果口味,加入少许果肉“化妆”,套上所谓“鲜榨果汁”的虚假外衣牟取暴利。 如果只有一二家酒店如此操作,这样的题材难以进入公共领域。作者经过深入调查发现,几乎整个行业都在拷贝这种操作方式,使这样一种投机行为。演变为行业潜规则,甚至扩张到全国范围。正是因为题材本身具有普遍性,才使得报道具有广泛关注度。 其次,选题必须贴近大众切身利益。近几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市民关注度最高的热点问题之一,而鲜榨果汁几乎凡在酒店消费过的消费者都有饮用的经历,我们的报道时机选择在恰逢春节酒店消费高峰,于是迅速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再次,突出选题的揭露性。种种食品安全事件的背后,是消费者知情权的丧失。民以食为天,食品操作的不透明,是消费者利益受到最大损害的根本原因。调查采访的细致深入,解决经营者与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最后,选题要有评判性和建设性。一个商家不良操作手段,迅速传染、复制到整个行业,以至于形成一种潜规则,这是否说明监管有漏洞,需要有所弥补,监管部门能否举一反三迅速补位?只有能广泛引发公众参与议论的选题,才是一个合格的公共新闻选题。 三、公共新闻报道的策划与互动 利用参与式报道实际操作公共新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如何在有限的版面空间,取得积极有效的社会反响?这需要媒体精心安排版面组合和策划互动活动,形成层层推进的报道格局,带来公众的持续关注和广泛参与。 鲜榨果汁隐患多多,而消费者却长期浑然不知。这背后原因何在?又应该如何矫正已经长时期盘踞该行业的潜规则?1月4日整版刊发《江城酒楼鲜榨果汁惊人潜规则》,次日紧接着推出《谁让酒店鲜榨果汁变了味》整版报道,并配发“楚天时评”《民以食为天,民以添为食?》,剖析造假产业链演化的深层原因。1月6日再次推出《鲜榨果汁缺乏相关标准质监部门遭遇执法难题》、《消费者质疑:谁来保护我们的知情权》报道,9日推出专题评论版《企业家身上如何生成道德的血液》,点明没有产品标准,监管存在漏洞,无良商家为暴利驱动肆意妄为。 既批且评,揭露说理结合,暴露问题本质,加深和提高了读者认识。 报道期间,数家被曝光的企业负责人多次到编辑部提出异议,编辑部因势利导,特地主办“鲜(现)榨果汁”座谈会。邀请省质监局标准处、武汉市卫生局、市内部分餐饮企业、行业协会、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负责人参加,对相关问题进行沟通,餐饮行业协会发出诚信经营的倡议。 随着中央电视台、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新华网、中新网进行同题报道和转载,全国范围内一时掀起关注鲜榨果汁潜规则的热潮。2009年全国两会期间,苏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国玲、广东省人大代表黄辉球等,纷纷揭露鲜榨果汁问题,呼吁国家加强监管,并出台标准。楚天都市报迅速组织相关报道。充分传递全国人大代表的声音。 在多方推动下。武汉市率先出台现榨果汁地方标准,厘清相关产品定义,严格监管现榨果汁在制作、加工各个环节的食品卫生安全隐患问题,并明确规范商家必须的告知行为。 四、公共新闻报道的采写取向 公共新闻首先是一个深度调查性的报道,采访、写作难度大,需要有锲而不舍、深入扎实的工作作风。 在获悉线索后,记者与知情人士联合明访暗访一个多月,冒着风险进入酒楼果汁操作间和专用仓库,并将相关产品送质检机构检测。克服种种艰辛。充分掌握核心事实:鲜榨果汁并不完全是新鲜水果榨汁,其实是大量兑水。并掺入十几种添加剂的混合产品。 记者通过对各个环节成本核实,更算出所谓“鲜榨果汁”暴利惊人。每扎卖价98元的鲜榨木瓜汁、雪梨汁等,实际原材料成本仅7元左右。进一步采访表明,市内如此操作酒店的数量惊人,甚至存在一条产供销链。 记者采访的深入。使得报道逐层推进。既以充分的事实,揭露不良商家鱼目混珠、牟取暴利的真相。又通过本地、外地的横向比较。说明规范果汁行业非不能也,是未为也,从而推动相关监管部门迅速补位。 综上可见。公共领域新闻实质是为公众提供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相关信息,逐步提升他们的行动能力。这实际上就是提升媒体在解决民生问题中的整合能力。包括信息的整合、意见的整合、决策的整合和实施的整合等诸多方面。 楚天都市报有关“鲜榨果汁”的系列报道,植根于长期贴近民生的人文关怀理念,同时又跳出民生新闻一事一报,偏重揭露性、批评性,简单化、平面化的操作套路,而是持续不断地、集中地在版面上打造了一个关于“鲜榨果汁”的公共话语空间,人大代表、消费者、行业经营者、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良性互动。报纸在反映舆情、彰显民意的同时,凸现了媒体的积极引导功能,深入探讨机制缺失。横向比较监管漏洞,呼吁行业规范、监管补位。 正是这样一种尝试进入公共领域报道的创新思维,才使得“鲜榨果汁”系列报道,在短时间内即产生巨大的社会积极效应,不仅全国范围内展开了专项执法行动,而且武汉多家职能部门迅速联合出台并立即实施地方产品标准,使消费者合法权益得到保护,又推动行业规范发展。而媒体在其间发挥了告知与预警、质疑与监督、代言与反馈、推动与整合等应有的社会功能。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