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电视晚会灯光的节奏 |
范文 | 邢宇 电视晚会是以演员表演为主的综合艺术,它综合了空间艺术与时间艺术这两个范畴的内容。就电视晚会这一表现形式和特点来说,灯光设计的处理,一是通过光色的手段表现空间,即帮助节目在既定的舞台空间里表现所需要的无限空间。再则是在晚会行进的时间线上利用光色对比、表演区改变等手段来雕琢舞台表演心理空间,加强电视画面空间效果。20世纪戏剧艺术革新运动的先驱者之一阿庇亚曾说:“只有通过光才能使舞台光具有视觉上的音乐感,那种能给舞台空间带来变化和这种运动节奏的光是舞台的灵魂”。这是对灯光节奏很好的总结。 节目间灯光的处理 节目之间的灯光处理主要是起光收光的不同技巧,它可使连续的画面产生各种不同的断续效果。比如根据节目需要淡入淡出的处理,缓慢的节奏营造的画面效果,给观众以舒缓安静的感觉。而突明突暗则是对观众视觉的刺激,从心理上给人一种急促、紧凑感,当节目与节目间需要紧密联系时,灯光更可成为导演的一种“剪接”手段。 1.开灯的节奏处理 ——淡入。演员场景到位后,随音乐或其他提示慢慢起光。舞台上的一切逐渐显现。 ——部分起光。一般是节目有定点光或剪影需要,先起演区局部光衬托定点光或人物的剪影。随着音乐的起伏,淡入或突进环境光,再起面光与其他的光。这可增加画面的动势来强调环境的某一局部,加强特写的效果。对不同节目的雷同场景,灯光变化可以加强画面的多变效果,增强晚会的节奏感。 2.关灯的节奏处理 ——淡出。随着音乐结束或演员定格慢慢压光。舞台上的一切逐渐隐去。 ——部分压光。渐暗局部灯具,如面光,留演区的局部光或演员定点造型光。这种画面的动势,迫使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局部的表演中去。有时常采用加强侧光效果,减少面光,使画面的光比效果加强,突出主光源,达到塑造人物的效果。 3.暗转的节奏处理 用演区光先渐暗片刻,再渐明的灯光节奏处理手法来表现时间的往后推移,或环境的改变,有时还可插入一段追忆,在灯光渐暗时常和画外音配合,使观众起着联想的作用。为了强调暗转后时间的推移,在暗转起光时,加强起光动势的画面中光源感,如油灯下、月光下或朝霞等,可给观众时间已经改变了的深刻印象,使人对情节发展中时间的推移有更清楚的交代。 节目之间的灯光处理,能在电视画面上产生各种不同断续效果与空间变化,作为灯光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段,是整体灯光节奏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之一。 节目整体灯光的处理 电视晚会通常由众多不同类型的节目组成。不同类型的节目需要不同的灯光表现手法去处理。表现时间线上的不同节目,要有照度、色彩、空间等对比的变化,但变化要服从晚会整体,从晚会全局考虑。人眼对光线的明暗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暗光下时间长了,瞳孔逐渐放大,对突然的明亮很敏感。如果晚会每个节目亮度、色彩、空间及运动节奏都大致一样,人眼很快适应了,就会感到晚会平淡乏味,更不易突出晚会的高潮亮点。灯光设计在处理晚会整体灯光时,一定要结合主题内容,合理并巧妙地安排前后节目的明暗对比、空间及色彩变化,有时有所控制,有时有所夸张。这才能处理好晚会的灯光节奏。 灯光的节奏体现于演出过程中,光的亮度、色彩和空间前后变化的对比效果。就像音乐的节奏须分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和节拍一样。灯光的节奏由晚会内容决定,灯光最亮的节目,通常在晚会的结尾,但灯光最亮的节目不等于晚会的高潮。比如说春节晚会,高潮通常是零点钟声或之前的歌舞和小品。 整体灯光的节奏处理应该像音乐一样,是经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有组织、有节奏的和谐运动。就画面光比的处理来说,有的画面明暗光比强烈,有的均匀柔和。比如动感强烈的歌舞,光比就可以强烈,而主旋律歌曲光比就要柔和不宜夸张。用前后节目的光比处理、光色的冷暖、光影的大小对比、灯光的动与静、人物与背景的色彩、歌曲音乐的色彩与节奏、舞台空间的变化等处理方法形成比较,也是整体灯光节奏的组成部分,也许有些变化不易被观众察觉,但一个严谨的灯光师在构思时不应忽视它的视觉效果。 要掌握好晚会整体灯光节奏,灯光设计首先对晚会灯光处理必须有全局观念,在整体节奏处理上,切不可只抓细节而不顾全局。晚会中每个节目的用光用色都须从整体考虑,亮度的强弱、色彩、空间、节奏等所有对比变化手段,都应依据整体灯光节奏,才能使一场晚会的演出完整。如果对整体灯光节奏处理不当,就会像音乐失去旋律一样,就不能为晚会增色添彩,更谈不上带给观众美的艺术享受。 每个节目灯光的特色 在晚会中,每个节目都有灯光变化,只是根据节目内容的需要变化或强烈或隐喻。“开心”时可以利用特效、色彩来制造气氛,渲染烘托节目,让人目不暇接,“安静”时会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节目中灯光的变化是灯光节奏的一部分,是为了创造节目所需要的舞台气氛,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情绪等,是人、景、光和意、境、情的综合体现。可概括为以下几种情况: 1.再现环境气氛和时间概念 真实而浓郁的环境气氛,能够烘托人物,传达生活气息。同时,环境气氛能够呼应观众心理和表达画面人物的性格、职业、爱好。环境气氛的表现和特定光线照明效果的运用,还可给观众强烈的时间概念。如日落夕阳或黎明等,可以利用人工照明模拟和再现自然光的时间变化,借此来加强表演,增加画面视觉语言的说服力。 利用时间的变化,转移演区布光的焦点来加强表演。比如情景音乐剧,在同一景中利用变化着的光区,帮助导演改变调度的支点,改变舞台空间,对观众有很大的吸引力,避免了调度的呆板,增加了画面的动势。 2.让季节气候的变化表现主题 雷雨、闪电及风雪等也可利用这种光的动势加强表演,创造舞台气氛。雷、电、风、雨、雪这样的气象变化在节目中很常见,像情景小品、情景短剧这样的节目,经常会借助于气象的变化来塑造人物,表现情绪,表现节目主题。 3.利用演出空间强化内容 合理利用表演动作,改变光区,达到变化演出空间的目的,如开灯、关灯或拉开窗帘等动作,借此改变光区,变化布光,这些也是灯光节奏的表现之一。导演有时从调度的需要改变或加强某一表演支点,或为了演员加强交流,利用灯光创造的机会,使舞台空间产生变化,达到上述目的。在情景剧中甚至利用划一根火柴来吸烟的动作,也能借此用光来加强表演。手持的道具灯、手电筒等都可被灯光设计者用来加强刹那间的表演或塑造人物时变光、加光的依据。 4.通过音乐烘托气氛 通过对音乐的节奏、旋律、情感进行描述,增强音乐的感染力。比如用光束、颜色、图案的跳变等手段去表现音乐的节奏;光束的舒展运动,颜色的渐变,图案的旋转,图案的渐变表现音乐的旋律。不同的色调表现不同音乐的情感。有为观众表达特定的艺术语言。 要体现出音乐的情境,灯光所做出的变化一定要“声光统一”,和音乐的节奏、调子的和谐才能刺激人的心理感受,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描述音乐的重点是灯光的变化是否有机地融入了音乐的情境之中,起到渲染烘托的作用。 5.利用灯光色彩增强表现性力 灯光在视觉形式上表现为光源、光束、图案、光色、光度、光影以及光的运动。在没有进行艺术加工之前,这些只不过是没有独立意义的纯视觉元素,无法组成语言,但通过艺术加工后就会赋予特定的涵义。比如光源不同角度的对比可以造成不同的环境感;照度明暗的对比可以造成轻松与沉重、朦胧与明确的效果;光色的冷暖对比、色相对比能造成寒冷与温暖、高贵与庸俗的感觉……只要能做到与节目、环境、音乐的有机融合,“动”起来让人目不暇接,“静”下来又让人意识不到它的存在。可以给人森林的感觉,雪在飘、水在流的情境。可以让人开心也能让人压抑……但是,用不好这些元素就会让人感到画面中总有不协调的东西,更谈不上意境上的享受。 综合以上几种情况,都可以说明灯光在节目中的变化与节目内容、演员表演必须紧密结合。它们共同之处在于都不是无目的的自然生活的摹拟,如果不是情节需要,就是编导规定的变化,也可删除,否则这种灯光在节目中的变化反而影响表演,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紧紧抓住节目内容需要表达的气氛、情绪,灯光在节目中的变化是晚会灯光节奏的局部,是整体灯光节奏的继续。 (湖北广电台)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