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灾难报道:媒体人应把握的度
范文

    【事件回放】

    8月4日中国之声记者王远报道称,震中龙头山镇的龙泉中学目前食品匮乏,只能吃外面输送进来的泡面,地下水和自来水因为地震,水质现在比较浑浊,目前救援人员只能用浑水泡面、做饭。

    8月5日环球网发稿称:“浑水泡面”不属实。

    8月6日央广回应称,“多名记者证实,救援人员用浑水泡面、做饭”。

    8月6日下午环球网就“浑水泡面”事件道歉。

    【网友热议】

    李克伟:这是灾难前很惯常的事,反倒成了新闻,一般都会认为这种艰苦精神是摆拍的。报道要完全,不能就发一个简单的图片说明。要说明前因后果,就不会留下太多的悬念。

    王定立:只能说,发生这样的新闻,摆拍者的知识面和基本常识不够全面,不懂军队及后勤部门。救灾如同作战,组织和指挥这样的大型救灾任务,军队不考虑饮水和后勤保障问题,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部队在日常训练中,特别是非战争情况下,对后勤保障这块的训练也是很重要的内容。

    时下已是自媒体和新媒体非常发达的现代社会,像灾难现场的报道,各个媒体自然会争相去第一现场,抢发一手新闻。这次浑水泡面的事件发生,最应该给媒体带来的反思是,职业拍客的东西,能否在未经核实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平台载体第一时间发出来?(前提是自己的平台够权威,如央视新闻、央广等)

    还有一点值得网站媒体人反思,这次事件的发生,源于河北某网站的职业拍客所为。网站签约这种网络推手和职业拍客,在把关方面,在新闻真实性核实方面,如何做得更好?值得反思。

    这次事件出现也是一个好的契机,给各个网站媒体人一个警钟,在对涉及地震这类的灾难报道时,如何把握报道的方向和角度,而不因基本常识问题触碰雷区。

    在救灾现场,媒体人应该如何把握报道的深度、角度以及温度?在业务操作过程中,特别是到新闻业务当中,就会带来认识的差异或者是误区,就如这次浑水泡面事件。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用什么样的程度去衡量值得考虑,如果说我们只是站在大的方面报道,肯定会忽视现场的小事件、小人物。每次地震都会造成较大的百姓遇难和人员伤亡。当这些活着的人,身边亲朋好友都死了,他一个人如何继续的活着?这种普通小人物的关注,我感觉对修复社会、修复自我、修复心灵有比较大的作用。

    董晓芳:假设,此事没有视频、图片,而作为只靠声音传播信息的电台,如何证实自己没有造假?这个照片的拍摄者后来被网友挖出,是河北长城网的一个职业拍客。大难面前,哪些该报,哪些不该报,有所选择甄别。多些人文关怀,避免二次伤害。多问多跑,尽量采访全面,不揭伤疤,放下架子,置身其中,投入感情。采访时沉下去,写作时浮上来,多思考,不流于表面。

    张文龙:环球网的道歉声明值得玩味。应该说,央广的报道与环球网的报道从一定程度上来看,都没有错。因为从后来的调查及视频来看,浑水泡面确实发生了。但环球网的采访对象是部队。站在部队的角度来说,让士兵吃浑水泡面是难以想象的,因为这很容易让人解读为对解放军的后勤保障能力的极度质疑。因此,部队发言人称,部队绝对不会让士兵吃浑水泡面。

    实际情况说,在紧急状态下,这次救援的后勤保障是由地方组织的,而非部队。因此,个人觉得,央广和环球网的报道均有可信之处,出现如此的反差,可能在于大家的采访对象和立场的区别。而正是这种差别,以及公众对差别的追问,才让事件的真相越来越明朗化。

    朱哲:部分媒体在事实认定方面做的工作不扎实,凸显了部分新闻人浮躁心性。

    上甘岭战役战士饮尿止渴和云南地震浑水泡面充饥性质上是一个问题,我们不应该指责解放军后勤保障。战争和大灾面前,出现这样的场面,并非完全不能理解。媒体的视角放在纠缠浑水泡面上没有任何意义。从新闻伦理上讲,地震发生时媒体的第一位责任是应该扮演好传播信息、承担社会责任、舆论责任。

    电影《唐山大地震》,此片被台湾媒体认为“当年最有温度的一部电影”。感人剧情让不少前来看片的影人和普通观众都不禁流下了眼泪,影院内抽泣声此起彼伏。成功的东西在于细节、情感的扑捉。对于灾难,我们不仅仅要报道,还要奉献自己的爱和力量;我们要坚持做报道,把可歌可泣的事迹挖掘更深。所谓媒体的温度,是“救灾感动了记者,记者感动了他们”。

    唐海朋:上甘岭战役战士饮尿止渴和云南地震浑水泡面充饥性质上是一个问题,但发生的条件是不同的,上甘岭战役是在敌人围困之时,补给线封锁的环境下,人们一听了,就寄予了理解和同情。

    尹立群:从业素质和门槛准入还是要把关,媒体人不能半桶子水乱晃。借着掌握话语渠道优势,就为所欲为。还是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不当看客,牢记职责,情感待入,首先要感同身受。不管是面对地震还是面对洪水,受灾的人们在自己安全后,肯定会想着扒拉回一点家里的财物,哪怕一笼子鸡,一床被子。其实,这就是普通人面对灾难的不屈不挠精神,面对生活的不灭勇气。

    【点 评】

    浮躁干不好新闻

    ◎颜 陈

    云南地震,国人揪心。当救援大军争分夺秒抢救受灾群众生命财产时,一条浑水泡面的“新闻”引发网民广泛热议,以至于讨论一锅浑水的真假,比救灾本身还受关注。从辟谣变传谣,从否定到再否定,权威媒体互掐不仅凸显传媒从业者的浮躁,还映射出舆论场的芜杂混沌状态,在不经意间给媒体人画下一个大大的问号:浮躁能干好新闻吗?

    浮躁难以对事实保持敬畏。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在灾难报道的时候,前方的海量信息往往形成信息冗余,甚至会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这就要求媒体对这些动态信息做一个整体的梳理、分析和盘点,帮助受众进行信息过滤和甄别。在“浑水泡面”事件中,网民质疑媒体用“一锅浑水”来传递正能量,环球网站正因为疏于多种信源间的相互印证,缺乏多重多向的采访和核实,以致犯报道之大忌,“辟谣”变“传谣”,公信力严重遭损。可叹部分媒体把事实只是当作可有可无的参考,用匆忙应付代替调查研究,用捕风捉影代替深入采访,与媒体应当担负的社会责任相去甚远。

    浮躁难以让媒体人理性思考。灾难应急报道的核心功能是什么?是争夺受众眼球还是彰显传媒品牌?从理性角度来看,灾难应急报道核心功能应该专注于灾情和灾民,围绕“服务救灾”展开。环球网的辟谣新闻,轻率地给人扣以“假新闻”的帽子,结果适得其反,自己成为公众的焦点,其中不难看出涉事媒体功利化的打算和考虑,这在根子上其实就是一种造假新闻博取轰动效应的浮躁思维。在新闻实践中,存在许多不符合新闻规律的现象。

    浮躁难以践行专业精神。随着新媒体对专业化的新闻生产过程带来一波波冲击,新闻专业开始铲平门槛,“去专业化”俨然主流,部分媒体人忘却新闻理想的同时还抛弃了职业精神,不再追求以“正直而自律的新闻来展示自己的力量”,更愿意做一些四两拨千斤的“轻巧事”。也正因为如此,许多报道走向两个极端,要么浮在表面,空泛乏味,没有新意;要么道听途说,哗众取宠,片面引导甚至误导舆论。“浑水泡面”附带的隐性信息和新闻一起传播放大,在舆论场引发的质疑、批驳、揶揄、嘲讽等围观心情,何尝不是助长了社会浮躁呢?广大媒体人倘能以此为训,汰浮去躁,学会“正直而自律”,践行专业精神,无疑会涵养正面积极的心态,引导社会舆论健康发展。

    “新闻浮躁”是一定时期内媒体人情感基调与社会价值观的反映,由此导致新闻的价值取向和媒体人的行为规范发生偏移。在社会发展转型进程中,媒体人惟有摒弃浮躁敷衍,不断对自身和舆论公器进行认识和再认识,像农人那样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踏实耕耘,才能真实、真正、真挚地承载播撒社会大众情感,进而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0:5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