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浅谈县级媒体如何做好涉农报道 |
范文 | 高松 【摘 要】农业生产关系到国计民生,然而如今涉农报道少之又少。年轻记者对农村缺乏了解,往往不知道如何写出精彩报道。笔者认为,县级媒体处于为农服务的最前沿,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立足本土,做活做优报道,服务百姓。 【关键词】涉农报道? ?立足本土? ?做活做优? ?服务百姓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为农业、农村、农民服务,历来是媒体的重要任务。然而由于众多因素的制约,各级媒体涉农报道少之又少,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农村发展的需要,以及广大农民的渴求。 进入21世纪,智能手机普及,各类信息扑面而来,一些资讯真假难辨,甚至会对农民产生误导,主流媒体如果不担当起舆论引导重任,宣传的阵地势必就会鹊巢鸠占。 一、目前涉农宣传的现状及分析 1.农村节目少,涉农报道少 农村节目少、涉农报道少是目前各级广播电视台普遍存在的现象。以电视媒体为例,目前全国登记注册的电视台有上千家,只有中央电视台7套这个频道关注农业,而7套同時也关注军事类内容,确切地说只有半个频道是在为农业而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6套无线广播,其中只有一套乡村之声是专业对农广播频道,而且是直到2013年才开设的,笔者所在如皋传媒集团广播部,1997之前曾经有专门的对农报道部,6个记者走村串户采写报道,而到现在整个广播部只有3名记者,还不是纯粹跑农业条线,采写的涉农新闻只在《如皋新闻》中播出,没有专业的涉农栏目。从中央到地方,对农报道相对弱化。 2.从业人员对农村缺乏了解 除了涉农节目少以外,从业人员对农村缺乏了解也是一大根本性问题,笔者是70后,1995年进入广播电视台工作时,还有不少前辈是从乡镇通讯员队伍中选拔出来的,他们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经验,熟悉农民语言,写出来的作品生活气息浓郁,老百姓听得懂、喜欢听。如今新闻队伍的主力变成90后,他们都是大学新闻或者中文专业毕业,学历上比过去的新闻从业人员有了很大提高,专业素养上的确比“土记者”要强,但他们大都是国家独生子女政策施行后出生的,是家里的独苗,从小在全家的宠爱下长大,即便是从小在农村长大,也没有下过地,没有干过活,一切围着高考指挥棒转,让他们脱离了那块土地,对于农民不了解,对于农村不熟悉,他们写出来的作品缺少“农味”,贴近性和针对性不够。 二、改变涉农报道现状,主客观同时发力 新时期涉农报道偏弱,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因素,如何改变这一局面?这是媒体和从业者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1.媒体准确定位立足本土 美国《现代大众传播工具概论》的作者希伯特认为,新闻价值要素包含了“接近性”。我国分为中央、省、市、县四级广播电视网络,县级这张广播、电视网更为细密些,与农民的距离最近,在心理上与农民也更接近,笔者所在地如皋,有一位老人杨树坤,在电台、电视台开设《老杨茶馆》节目,用方言说身边人,讲身边事,拥有十几万的粉丝,当然笔者并非说涉农报道要采用方言,而是借此说明,土味十足可以作为县级媒体的优势来加以放大。 每个人都对自己周围发生的事情感兴趣,相较上级媒体,县级媒体无论是人力、财力、设备、公共资源等方面,都无法与上级台比,但是县级媒体也有着自己得天独后的优势,这是任何大台都比不了的,那就是“接地气”,与农民群众离得最近,掌握基层情况,乡里乡亲,知根知底。县级媒体完全可以靠“土”取胜。新农村新气象、村里新鲜事、家庭致富经、创业故事、八面来风、农时农事等,这些老百姓关注的内容都是我们可以深入报道的对象。 2.从业人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 现代农业的发展对农业新闻记者的知识结构要求越来越高,记者不仅仅要掌握新闻写作基本知识,还要掌握经济学、农学、生态学、气象学、农业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作为一名优秀的农业新闻记者,必须具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掌握基础农业知识。 记者采访任务繁重,平时可以借助一些部门总结材料、专题会议报告来增进对农业的了解。现代网络发达,平时也要注意留心农业方面的信息、政策走向。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要沉下心来,到农村去,扎下根,接上“地气”。连地里韭菜和麦苗都分不清的“洋记者”肯定不能赢得百姓的信任。如果说不能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势必无法让他掏心窝,无法探究出一些现象背后的本质。除了与农业部门建立通联关系外,与镇分管农业的领导、宣传委员及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也要建立密切的联系,发展自己的通讯员队伍。平时到村采访,也要注意互留电话号码,添加村干部、村民的微信等,布下“天罗地网”,才能广罗素材,第一时间了解农村的新鲜事。 三、涉农报道要讲究方法 《大众传播模式论》认为新闻传播者与接收者关系分三种,支配模式、孤独性模式和平衡互换模式,唯有平衡互换模式,传播者寻求在认识和反应的基础上与受众发生联系,解决“知与不知,欲被人知和欲知”的矛盾。因此做农业新闻的从业人员首先要对受众群体有一个全面了解,努力构筑和受众之间的平衡互换关系,这样写出来的新闻才会有吸引力,价值的存在才有了基础。 1.了解传播受众、关注内容 农业新闻的传播依赖于发生层、传播层和接受层三方面要素,如今时代发展,各个层面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摒弃“小农业”的观念,树立“大农业”的观念,农业新闻的发生层不断丰富。传统农业报道,更多侧重于种植养殖技术、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偏向于农业生产、农村领域。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积极参与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农民关注的不仅仅是地里的收成,而是延展到新农村建设、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农村医疗保障体系完善等多个方面,农业也不再是传统的一熟稻子一熟麦,而是多种经营,高效种植遍地开花,农村发展旅游产业、农民办民宿也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接受层也就是传播过程中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不仅仅是单纯的农业生产者,部分对农业感兴趣的城市市民、农产品的消费群体、开拓农村市场的企业家、投资者等也开始关注“三农”,接受层成分更加多元,整体素质更高。 2.挖掘亮点,以小切口折射大主题 文学巨匠鲁迅先生曾说过,太伟大的变动,我们会无力表现,不过这也无须悲观,我们即使不能表现它的全盘,我们可以表现它的一角,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作为最贴近基层的媒体,能抓到一线的素材,不妨用作冰山一角来展现全貌,从小切口来折射大主题。 体现国家的大政方针要从小处着眼,落到实处,要让老百姓觉得看得见、摸得着,切不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农村领域的新闻就要以农民身边发生的小事儿为切入口,有实感地折射出大主题。 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进程是国家一个重要战略,如何来表现这一主题,笔者采写了一则专题报道《向阳奔跑》,讲述了如皋搬经镇韵晖专业合作社社长吴向阳的成长历程,他从一个开手扶拖拉机的农机手一步步发展,10年间农机换了4次,从单打独斗到成立合作社,带领20名成员每年跨区、跨省作业,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每年耕种面积达到了几百万亩。一个小型的农机专业合作社尚能做到如此,推广到全县、全省乃至全国,会是怎样一个巨大的变化,这篇报道让大家得以窥一斑而知全貌。 3.变宏大叙事为个体讲述,用鲜活的故事吸引眼球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希光曾经说过,我们从小都爱听别人讲故事,讲故事其实是人类最古老的交流方式之一。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说,谁会讲故事,谁就拥有了世界。 讲好农村故事是做好农业农村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也是“走转改”活动文风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讲好农村故事,不仅要把农村故事讲出来,还要以受众喜欢听、听得懂的方式讲出来,不需要有任何的官腔官调,最好的方式是用“家常话”去讲故事。 如果你跟农民讲“新零售”,他可能会一头雾水,但是如果你说直接与地方连鎖超市联系,把带着露水的蔬菜送进超市,点到点销售,提高收入,他就明白了。笔者所在的如皋人多地少,人均不到一亩地,但是真正和他们说流转土地、集约化经营,他们又一下子转不过弯来,露天种植收入低,而设施农业收入成倍增长,这些如果讲大道理老百姓不一定能够入耳,但是笔者换成另外一个角度,讲述了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王小龙的故事,他采用连栋设施大棚种植反季节蔬菜,枸杞头春节前上市能卖到40元钱一斤,西红柿卖到6元钱一斤,青椒卖到8元钱一斤,一架连栋大棚一年能收入10多万元,60多岁的农民在他农场打一份工,再加上土地流转费一亩地1200元钱,一年收入能有四五万元,生动精彩的报道让老百姓疑虑全消,纷纷签订土地转让合同,如今如皋的设施农业规模达到23万亩。 2018年国家水稻收购价大幅下调,而农资成本又持续上涨,农民种粮的利润空间大幅度压缩,有些大户顶不住,单方撕毁合同跑路。究其背后的原因,其实是供需结构出现失衡,普通大米作为中低端产品过剩,这时候就需要在种植结构方面做一些适当调整。虽然国家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要求改善供给结构,提高发展质量,然而对于这些政策性比较强的术语,老百姓不感兴趣,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彻。 笔者曾讲述一个大米哥杨镇华的故事,帮助种粮大户理思路,树信心。秋收过后,农民都在忙着种麦子,杨镇华却让大好土地撂了荒,他让土地休耕,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长出的绿色大米品质好,卖到了10元钱一斤,还供不应求。为了让客户相信他种植大米绿色无污染,他想到了“互联网+”,在田间装上了摄像头,把水稻生产的信息全部上传到一个“荧石云”的平台,客户可以24小时实时收看,杨镇华注册了属于自己的福欣源大米商标,参加江苏省最好吃的大米比赛获得金奖。 为了解决品种单一的问题,杨镇华还把自己的富硒大米加工成了富硒黄酒。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以平等的视角,客观去讲述一个故事。这样的典型就在身边,可学习、可复制,报道播出后不少种粮大户纷纷效仿,走出困境。 四、结语 21世纪是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但是不管什么时代,“内容为王”永远不会过时,立足自身优势,找准百姓需求,服务好百姓,将是永远的王道,当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广泛普及,我们的传统媒体也要寻求与数字媒体的合作,以短视频、抖音、微信、微博等多种形式第一时间把农业的最新资讯传播出去,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好地为农服务。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吴应奎.浅析基层“三农”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经济日报,2018; [2]刘淑滨.浅谈新时期如何写好农业新闻报道[J].新闻传播,2017; [3]袁媛.浅谈我国目前农业新闻报道的新变化[J].吉林农业,2011; [4] 俞立峰.新形势下农业农村新闻宣传探讨[J].视听,2017; [5]马献珍.企业新闻报道更需要专家型记者[J].新闻爱好者,2109; [6]杨苗.从小切口折射振兴大战略[J].记者摇篮,2018.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