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舆情震荡中的强引导策略研究
范文

    李娟

    

    【摘要】5G条件下,手机这种媒介不仅作为人体的延伸,而且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在自媒体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新闻工作者要在世界观价值观层面提升素养,增强“四力”,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在极为复杂的舆情生态下,有效发挥主流媒体的高占位强引导作用,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关键词】舆情;强引导;对策

    移动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使得民间舆论场无限放大。那些微博大V、视频网红等自媒体意见领袖,经常可以更迅速地影响舆情,引发网民的情绪化追捧。有时候一个新闻事件曝光,尤其是那些一时间真假难辨,甚至充满争议的事件,自媒体意见领袖通过各种社交平台发声,舆论风向常常出现非常明显的“一边倒”,民间舆论很快占据舆情高地,甚至走向与主流舆论相反的方向。那么,这时候,主流媒体的导向作用如何发挥?如何改变主流媒体的被动局面?作为主流媒体的新闻人如何练好内功,提高专业素养,更好地发挥主流舆论的强主导性?这是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的。

    一、主流媒体舆情引导弱势的现状及原因

    作为完全具有权威话语地位的主流媒体,为何经常在热点事件和突发事件的报道及传播中失声、缺位?分析其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自媒体猛增与舆情难控。随着新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自媒体或社交平台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和每一个角落,网络时代已经不再是主流媒体主动输出、单向输出、受众被动接收的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其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形成了全民记者时代,人人都可以随时在自媒体平台发声以及传播各类信息。信息的来源渠道增多,信息的传播也不再是点对点,而变成点对面甚至面对点的传播。截至2018年底,我国手机网民达到8.7亿,而这个数字还会增长,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移动社交媒体依然增势强劲。这种建立在高新技术基础上的大规模媒介赋权,很多时候不仅是众声喧哗,而且是噪声满空。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不良言论非但极易藏身,而且更容易触发舆情爆点,并迅速形成舆论强势。近年来有许多舆情事件,需要查找根源,吸取教训。例如:“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因为被贴上某些特殊标签,造成了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一定程度的恐慌情绪,产生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江苏昆山砍杀案”最初也是由网上流传出视频,掀起舆论热潮,众说纷纭。这些都无不说明,在网络时代,消息一旦引爆,舆情会很快扩散,而且很多时候非理性情绪影响更广。人们需要每天有选择地接收信息,妥当处理信息。而可选择性越多,受众的辨识能力就会受到干扰,也越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诱导。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声音就难免被淹没在众多喧嚣的信息中了。

    其次,新媒介赋权与网民发声随意。从受众角度分析,在互联网时代,人人都可以是传播者,原生意义的单纯的“受众”已然不复存在。从这个角度来说,一方面,电视报纸时代官方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已经根深蒂固,从根本上改变其长期以来形成的“说教”“不接地气”“假大空”的印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的。另一方面,许多受众倾向于接受自媒体意见领袖的观点,少数有不同观点的个体常选择将自身隐藏在人群中,保证自我“站位正确”有更好的立身之道。在知名社会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的《影响力》一书中,将其称为“社会认同”原理[1],即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尤其是当我们正处于某种特定情形下,判断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在某种场合做某件事,一般会随声附和地断定这样做是有道理的。如果受众中大多数都选择跟随自媒体意见领袖,那么就会吸引更多人去相信自媒体意见领袖。

    再次,政治生态和意识形态格局异常复杂。新媒体时代,“人人是环境,个个是生态”,网络的去中心化特征,使得思想文化上极端强调个体意识,导致“精致的利己主义”泛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形成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他非常形象地指出:“政治生态同自然生态一样,稍不注意就容易受到污染,一旦出现问题再想恢复就要付出很大代价。”[2]在意识形态方面,境外敌对势力一直对越来越强大的中国虎视眈眈,利用各种手段和渠道抹黑中国,妖魔化中国,甚至不惜重金收买网络水军,制造舆论混乱。对这种基于某种恶意的舆论推手,更加需要警惕。

    综上所述,传统媒体要想改变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可以在通过拉近与公众距离的方式,发挥主流舆论导向作用上下大力气。在这些方面,传统主流媒体已经做了很多尝试,也逐渐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练内功,接地气,根本掌握舆论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非常重视新闻舆论工作。近年来多次发表重要讲话,他讲道:“使互聯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他提出的两个“四力”,对于主流媒体掌握舆论导向主动权,明确指出了方向。第一个“四力”是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说:“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3]毫无疑问,这样的“四力”,显然是对主流媒体占据舆论高位的方向性要求和具体目标指引。主流媒体要想在汹涌繁杂的舆论生态中具有强引导力,就必须提高自己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而公信力的提高,则是大大增强传播力和引导力的重要保证。那么,这“四力”的提高,又需要新闻人通过怎样的自身措施来实现和达成呢?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了又一个“四力”。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在笔者看来,要达到第一个“四力”,首先必须从第二个“四力”做起。所谓“脚力”,实际上并不仅仅是要求记者能吃苦,跑现场,深入采访,认真调查等业务上能够高标准严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心系群众、扎根群众,永远深深扎在生活现实、社会环境、广大群众之中。所谓“眼力”,不仅仅是发现新闻线索、发现事物的本质、发现事物发展的趋势等认识能力,更是要能够从群众角度、人民立场看待事物,因为同一个事实用不同的价值观判断会有不同的结论,所以,新闻人一定要心中有群众,眼中才能有深度。“脑力”,不仅仅是讲好故事、找对根源,更需要有高度、有格局、有境界、有责任、有担当。至于“笔力”,也不仅仅是遵循写作规律,妙笔生花、语言流畅、写出漂亮的文章,更是要考虑老百姓喜欢看什么,用什么样的话语、方式讲,尤其是在自媒体时代,如果语言很刻板、很生硬,就很难贴近群众。

    早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就说过:一定要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真正成为运用现代传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而要从根本上解决本领恐慌问题,就必须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信念。我们的新闻工作者,只要真正心里装着人民,眼里盯着群众,有坚实的人民群众的支持,就一定能够解决好“本领恐慌”问题。

    总而言之,练好新闻工作者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才有可能真正实现主流媒体舆论的“传播力、影响力、引导力、公信力”,真正占据舆论的高地。

    三、切实在表达形式上符合新时代受众需求

    我们在发挥主流舆论的强导向作用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表达形式的重要性。要以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打造主流媒体平台的个体意见领袖。换言之,就是将主流媒体“人格化”,将主流媒体之声通过具有人格魅力和影响力的个体之口传达。因为相较于作为团体的主流媒体,个体与每一位受众的差异更小,其具有的“强权性”明显下降,且其个人魅力也易给传播带来正向赋能。另外,作为主流媒体下辖的一个“人”,其个性化的表现,更易给受众带来该平台传播理念的直观表达。当标题和口号转化为身边一个活生生的“人”,其公信力和表现力会明显上升。例如,2017年央视综艺频道推出文化类节目《朗读者》,该节目的主持人董卿作为央视宣传阅读的个体意见领袖被推出。观众亲眼所见热爱阅读的董卿在节目中和采访里口吐莲花,出口成章,在她身上看到了什么叫“腹有诗书气自华”。观众也切实感到了阅读的魅力,阅读之风随之刮遍全国。在这个节目中,董卿作为个体意见领袖取得了巨大成功,也打下了良好的观众基础。当其再次发声倡导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时,也成效显著。同时,董卿的个人效应也辐射到了其所在的平台,让观众对央视有了全新的认识:央视并非完全是高高在上的,它也越来越贴近生活,推出了一系列有价值、有意义、有温度,人民真正喜闻乐见的节目。随后,央视推出的一系列文化节目如《中国诗词大会》《国宝档案》《经典咏流传》,都得到了受众的广泛关注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央视此次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舆论引导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除“人格化”发声之外,主流媒体的优势也应在大数据技术基础上发扬光大。主流媒体的优势就是在内容上的优势,深度评论上的优势。主流媒体可以利用大数据抓取舆情热点,进行内容深评。例如关于“奔驰可以让女人坐在盖上哭”“讲道理不如做泼妇”的舆情发酵之后,众多自媒体对其进行转发评論,收割流量。主流媒体新华网发了一篇《数据告诉你,奔驰车主在“哭诉”什么》的文章,用新华睿思数据云图分析了该话题从2019年4月10日开始持续升温的原因,使得主流媒体不但发了声,而且在大数据的支撑下更有说服力,同样收获了10万+的流量点击,彰显了主流媒体的优势。人民网微信公众号也在4月14日推出了“奔驰漏油事件升级1.5万金融服务费进了谁的腰包”,同样体现了主流媒体在深度评论上的优势。

    四、突发事件中的舆情引导规则

    在舆情引导的实践中,难度更大的是突发重大事件的舆论引导问题,这类事件往往影响广泛,更容易引起受众关注。而实际上在新媒介生态当中,尤其是5G时代的到来,信息传播速度大大加快,真相还未穿衣,谣言就已出门,由于事件的突发性和复杂性,我们还没来得及了解和传播真相,越是离奇越是吸睛的言论就已经满天飞了,人们也等不及真相完全发布和呈现,已经开始各种各样的主观猜测和口水喷发。某些突发事件甚至会很快造成一些难以扭转的舆情困局,如果不及时快速进行有效引导,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在突发事件中抢占舆情高位,也成了我们研究的重中之重。全媒体时代,人们已经形成了碎片化的接收习惯,尤其在5G生态条件下,主流媒体要真正快速有效引导舆论,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入手。

    第一,全媒抵达,全程在场。5G条件下,手机这一媒介不仅作为人体的延伸,而且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全媒抵达,指的是事件发生后要利用一切传播手段和渠道进行报道,将事实情况和事件进展及时跟进。“两微一端”一般是大众了解事件进展的首要渠道,因此,事件发生后,我们应首先利用“两微一端”进行首发,其次利用网站、专题访谈、记者发布会等形式跟进。5G时代是视频的时代,因此也要注重运用短视频进行报道发布。抓住一切大众可能对事件了解的入口,满足大众的好奇心,进行信息输入,掌握主动权。

    第二,全息报道,事实引导。在突发类舆情事件中,媒体不可能一次发布和传播就能把整个事件讲清楚,就能解决事件中的所有问题,因此在疏导舆论的过程中不可急于求成,要采取循序渐进、小步快跑的传播策略,短平快发布,多次、多方、多角度进行回应,即全息报道。同时要站在事实的基础上,不杜撰、不掩盖,保证方向正确,不偏离轨道。

    第三,简化句式,易懂易解。在与群众沟通的过程中,要到群众中去,适应群众碎片化的接收习惯,用群众更易快速理解和记住的简短句式,让群众更能在最快最短的时间内了解真相、认清事实。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疏解矛盾,化解舆情。

    第四,锤炼观点,打造金句。要想让大众更好地对事件有清醒深入的认识,我们需要反复斟酌、锤炼明确的观点,同时用鲜活的吸睛的金句让大众记住,并且愿意去再传播。当大众记住了你的金句,舆论的难题就已经打开了缺口。

    在时下舆论场形势复杂的大背景下,主流媒体应通过重构自身定位,破除舆论引导中的重重阻碍,推出主流媒体平台的个体意见领袖,实现“平台”与“人”之间的对话向“人际对话”转变,依托传者受者间的平等互动,发挥主流媒体的专业优势,助力主流舆论的导向作用发挥。

    [项目基金:本文为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习近平新闻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体系构建”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18WT24);河南省高等学校重点科研项目“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入脑入心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编号:20A880028)]

    参考文献:

    [1]罗伯特·西奥迪尼.影响力[M].闾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123.

    [2]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重要论述摘录[EB/OL].2018年4月24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fanfu.people.com.cn/n1/2018/0424/c64371-29945927.html.

    [3]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作者为新乡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

    编校:赵 亮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4: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