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网络恶搞事件产生原因及解决策略研究 |
范文 | 朱隆 孙敏 鲁同所 【内容提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呈指数化增长,人们的网络参与热情倍增,网络“良莠不齐”的文化信息肆意传播,由此引起的网络问题愈演愈烈。网络恶搞音视频、图片层出不穷,网络恶搞事件频发,各类形形色色的网络恶搞现象屡禁不止,恶搞作品源源不断。网络恶搞现象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回避的话题之一,恶搞从最初单纯的网络娱乐活动、游戏活动、创作活动演化为泛娱乐化文化事件,对社会主流文化、主流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本文试图从对网络恶搞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个人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探讨网络恶搞的正负性效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 【关键词】网络恶搞 后现代 受众心理 文化反思 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网络以令人瞠目的新技术成就、新应用领域拓展并扭转升级了年轻一代的思想行为以及生产与生活方式。当今的互联网资源建设和网络媒体技术应用,已经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经济建设的新动力,政治参与的新方式,科技创新的新手段,文化宣扬传播的新途径,教育技术创新的新手段,公共服务的新平台,人民生活娱乐的新大陆①。 任何时代的产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有所瑕疵,网络媒体也无可避免。网络科技产业不断升级更新,使得各种文字编辑软件、网络音视频应用软件、制图修图软件、动画制作编辑软件等如雨后春笋般诞生。这些快捷时尚的软件受到了互联网“恶搞者”们的青睐,各类网络恶搞者用夸张、滑稽、超常规的方式设计创造出许多年轻一代喜欢看的娱乐视频节目,恶搞者们妙趣横生的思维创意,为网络大众提供了一席多滋多味的搞笑盛宴。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恶搞”在没有相应制约的情况下的乱搞,使之沦为实至名归的恶搞,一些恶搞者逾越道德、法律的底线,对有版权的音视频进行随意编辑更改,破坏原作原意,甚至进行污蔑嘲讽及低俗性的摆做,使得网络文化环境变得污浊。众所周知,网络载体上运用的各种符号,不单单是信息,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反映,这种意识熏染着网民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而外显扭控人们的行为。因此,客观地认识网络恶搞现象,了解新时代背景下网络恶搞现状特点,寻求净化网络空间的策略方案对于当前社会尤为迫切②。 一、网络恶搞的界定与渊源 “恶搞”源于日本游戏界,日语读作KUSO,原意是指出于恶意的搞笑。恶搞由日本游戏界传入台湾③,之后从台湾进入大陆被大众所接受并流行。现在是指恶搞者在已有资源(如文字、视频、图片)基础上,使原来作品的风格和画面迥异,囊括了一些自嘲、讥讽、搞笑的元素,更重要的是新作品与原有资源相比,更富娱乐色彩。 追根溯源,其实恶搞文化在我国古文化中就已经存在,并且表现方式丰富多样,例如古代诗人因不如意而自我嘲讽,对所处时代个人境遇调侃。到近现代,随着电影电视的出现尤其是网络媒体技术进步,网络恶搞呈现出“群魔乱舞”特点④。整体来看,网络恶搞现象盛行,对当前社会结构形态的变化发展有很大影响,目前来讲,恶搞最多的一般是指以公开发表的一些影视作品、文字图画为载体进行二次加工或者深加工,达到娱乐化的效果。 二、新时代下网络恶搞的现状与特点 网络恶搞文化是新媒体时代的独有衍生物,它以娱乐性的、曲解性的、随意改造的方式对经典文化艺术作品进行塑编,采用独特的视角给受众带来新颖的冲击感,它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一个畸形。不难发现,网络恶搞的方式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⑤:一是图片抠植:通过图片处理软件对图片进行拼接,这方面主要涉及到电影海报的恶搞;二是音、视频剪辑:通过各种音、视频剪辑软件对作品配音、字幕等进行剪辑串改,视频恶搞是现在比较常见的恶搞形式⑥;三是文词篡改:这一手法主要针对的是歌曲文字性作品而言的,改变原来的歌词以达到恶搞的效应。 作为网络大众文化消费的网络恶搞作品,它风行一时,在网络媒体上显露出一种癫狂状态。它颠覆传统、大胆创新,以一种幽默、游戏的方式解读所谓的经典。回顾过去,我们发现,恶搞延续了后现代主义文化精神,是后现代主义文化在网络技术上的创新⑦。拿网络恶搞的施行者来讲,恶搞者大多是青年一代,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当今的时代背景来探讨网络恶搞盛行的原因,立足于当前教育环境、家庭关系、社会分层状态、人际交流交往、网络媒体技术发展情况和人们为人处事的标准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三、网络恶搞的个人动机与社会因素 (一)网络恶搞的个人动机 任何一种文化的兴起都会有与之对应的社会心理存在。网络恶搞的主体,绝大多数是普通网民,他们是一群充满欢乐感的个体。然而他们又区别于大众,比如他们掌握了部分互联网软件技术,同时他们这一群体具有一定的社会压抑感等。一般而言,出现恶搞行为,主要有如下心理特征⑧。 首先是纯粹为了娱乐、好玩,以此达到减压宣泄的效应。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活节奏也在加快,购房、医疗、教育成为国人头上新的“三座大山”⑨,人们在现实生活生存中的压力越来越大。于是,部分年轻人通过网络恶搞的方式表达自己特定的情绪,以此达到情感和心理上的宣泄和满足。 其次,网络恶搞是一种从众、跟风,追求时尚的外在表现。网络上流行恶搞,现实生活中为了跟上“时代的脚步”,一些年轻人就开始自创恶搞作品,以彰显自己的才华、时尚。 (二)网络恶搞的社会因素 这里不得不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网络科技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许多应用软件的使用门槛降低,越来越多的人掌握了这些应用技术,比如图片编辑软件PS,还有音视频编辑软件等等。另外,新兴网络媒体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博客、微博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提供了一个相对宽松的语言环境,人们可以在网上随意表达自己的想法。相对于其他发表言论的途径来说,网络平台相对自由与宽松,正是由于网络提供了一个宽松的言论平台,才使得网络恶搞得以迅速发展。 社会矛盾也是促成网络恶搞的一大推动力。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来自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人们产生很多不平或是不满想要表达。互联网媒体便成为网络恶搞者们表达自己想法、意愿和意見的欢乐谷。网民们可以借助互联网媒体技术,采用滑稽的方式方法,来讥讽和反映社会存在的问题。例如在一部周星驰版《中国价》的恶搞视频中,恶搞者根据周星驰之前出演的电影及一个叫作SHE的《中国话》作品进行剪辑、改写和编撰,综合创作出了一部滑稽搞笑而又不失对物价上涨现象不满而发声的视频。再比如《涨声响起来》,凭借歌名就能大致猜测出它所要表达的内容。而针对批判讽刺富二代、官二代教育问题的视频也有许多,如仅仅《我爸是李刚》这一事件就有多版本涂搞。网友们往往借助恶搞手段来阐明对某一事件的看法与态度。 四、网络恶搞事件的正负性效能 (一)网络恶搞的正性效能 不可否认,网络趣味性的恶搞能够为青少年在平时枯燥的学习中增添乐趣,丰富课余生活;积极的网络恶搞作品能够启发塑造青少年形成并发挥创造力,推进青少年形成新的思维模式,有利于张扬青少年的个性;网络恶搞能够以独特方式提高青少年对人和事理性思考的能力等。另外,大部分网民在工作生活的压力下,借助网络恶搞的娱乐性能够适度缓解压力,同时还能有一定的深思与启发。 (二)网络恶搞的负性效能 网络恶搞,追寻其本意带有一种强烈的恶意破坏成分,这也注定了恶搞的破坏性。大多数恶搞都是在原有作品的基础上进行的二度加工,这就存在着侵权。之前网络恶搞侵权案例中,曾经轰动一时的《闪闪的红星》被恶搞,恶搞者最终被告上了法庭⑩。另外,《西游记》《红楼梦》等经典名著也被一度恶搞而上了头条。这些恶搞如果被青少年接受,那么在他们的心里就会觉得这些名著就是这么通俗乏味,没有什么值得去看。 此外,网络恶搞会侵害被恶搞个体的隐私权、肖像权、个人版权及名誉权等。目前我国还没有针对性的法律约束,因此对网络恶搞所导致的侵权类案件不能有效处理。倘若有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被恶搞了,此刻不是为自己成名而歡喜,而是在怒斥谁恶搞了你,恶搞所带来的一系列隐性的身心伤害是不可预估和挽回的。 五、网络恶搞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网民个人媒体素养,理性恶搞 对于网民恶搞,公众需要有一个多视角的认识,网络环境的维护需要的还是网民自我规范,提高个人媒体素养,网络恶搞者们在进行恶搞活动的时候,需要考虑恶搞内容是否触犯了法律法规及社会道德底线。网民对待恶搞事件应该更加理智,处在社会矛盾转化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是以一种宽容、理智的态度来对待恶搞现象,不能墨守成规一棒子打死。 (二)引领与规范网络恶搞的“度” 网络恶搞现象并不能强行禁止,网络空间是一个比较自由的平台,是网民发声的地方。然而,在网络恶搞时应该注意将网络恶搞的正向效能发挥到极致11,同时尽可能减少网络恶搞所造成的不良影响。网络恶搞尤其要注意把握好恶搞“度”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要把握好道德底线、政治底线、法律底线以及娱乐的底线12,凡事把握好度就不容易失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网络恶搞进行正确的引导与规范,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 (三)加强网络法制监管体制建设,净化网络环境 政府监管部门应该加快立法,规范网络社会行为,给恶搞制定红线标准。目前,网络领域恶搞还没有出台明确有效的法令,网络监管运营体制尚不完备,导致了网络恶搞有一定的法律与道德危险。网络使用环境中充斥着各类血腥、有违伦理道德的现象,恶搞出现的网络侵权、网络媚俗、色情等都是对网络环境的污染。净化网络环境,需要制定更加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来规范网民言行,惩罚恶意乱搞胡搞行为,这是弘扬网络正能量的前提。 注释: ①王笑楠.对网络恶搞现象的文化分析[J].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3):210-213. ②张莹.网络动画中的“恶”趣味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6. ③冯忠杰.网络政治参与视角下恶搞现象研究[D].重庆大学,2016. ④王广亮.狂欢理论视角下网络恶搞现象研究[D].南昌大学,2016. ⑤范燕虹.网络“恶搞”文化与社会话语权的关系及管理对策[J]. 东南传播,2015(10):80-83. ⑥范苗苗.网络传播视域下青少年亚文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5. ⑦任秋菊.大众传媒泛娱乐化对中学生的消极影响及应对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⑧李侑峰.网络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价值选择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3. ⑨⑩王珊珊.网络恶搞视频的叙事特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 11翟丹阳.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网络恶搞”的媒介认同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12邓榕、周清平.网络恶搞文化现象批评[J]. 求索,2011(04):131-133. 【本文系西藏大学高层次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XZDXYJRC2016-003)西藏大学2017年度国家级培育计划(ZDCZJH17-06);西藏大学研究生“高水平人才培养计划”(2016-GSP-043,2016-GSP-047)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朱隆,西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孙敏,西藏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鲁同所,中科院天体物理学博士,西藏大学理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编辑:孟凌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