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移动视频直播新闻的几点思考 |
范文 | 何强 闫帅南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移动视频直播与严肃新闻的结合,将使得传统媒体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获得弯道超车的机会。但这需要传统媒体解决技术、人才等现实问题,并付出必要的学习、超车成本。 关键词 视频直播 直播新闻 新华社 客户端 近段时间,视频直播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成功跻身移动互联网风口。相对于“有图有真相”的时代,视频直播全息表达,声画兼备,现场感强,观赏体验更好……这些成为直播吸引观众的重要特点,不少直播类APP雨后春笋般出现。 不同的内容形态都在寻求与直播的结合,新闻报道无疑也非常适合直播。2016年上半年,直播成为移动新闻客户端的重点探索方向。从普通视频到现场直播、从图文直播到视频直播,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视频直播正从普通配置上升为争夺焦点,成为各新闻资讯平台竞争的着力点。直播除了改变人们的娱乐方式,也在悄然改变新闻现场的定义。 一、视频直播成为最契合互联网技术的新闻形式 相对于传统报道模式,移动视频直播新闻有如下几个特点或者优势。首先。新闻报道对时效性的要求高,需要第一时问让受众了解事情最新进展。在这方面.视频直播能完整清晰还原新闻事件的本来面貌。其次,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视频直播充分调动了人体声音、视觉的双重感官,让受众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比传统的文字、图片和视频报道等形式更直接。形成更强烈的事件代入感。第三,视频直播比文字报道的真实性更高,更能贴近新闻报道要求的客观性、真实性原则。 搭载上视频直播的新闻客户端给用户提供了更具时效性、现场感和多角度的信息,因此视频直播成为最契合互联网技术的新闻形式。 今年年初,新华社客户端3.0版推出了“现场新闻”,其核心理念,就是在新闻现场实时抓取尽可能多的现场要素,通过各种报道样式,把新闻现场实时全息化、立体式地呈现给受众。 最近的一次北京汛情报道,新华社客户端从7月20日早晨9:30起,推出了#北京暴雨#现场新闻,不断更新暴雨的最新视频,并以时间轴的方式收集整理各方的实时信息。所有的动态都可以在屏幕上一目了然。这只是本轮从南到北汛情视频直播的一个缩影。今年全国两会开始,视频直播已然成为资讯平台及新闻客户端升级配置的发力点。 新华社客户端“现场新闻”构建了内容上的核心竞争力,通过一部手机,经过认证的新华社客户端用户,便能够参与发起现场视频等多媒体直播,并经编辑部加工后形成新闻产品。结合用户的参与,新华社客户端不再只是信息展示端,同时还是采集端。在今年春运启动的第一天,新华社客户端就推出一系列视频直播报道,依靠的就是手机等简单装备。在新闻生产流程中引入受众参与.使新华社客户端在竞争中成功突围,大大拓展了新闻采集网络。 实时资讯推送的强时效性一直是新闻客户端的一大优势,而视频直播能够在第一时间传播更生动和丰富的信息。在这个理念下,新华社客户端的“现场新闻”类稿件是区别于图文、组图、视频等一般性稿件的一款全息化、直播态的融合型信息流。 同时,视频直播作为一种对技术、内容和平台都有较高要求的新闻形态,实际上考验的是媒体平台综合水准。“现场新闻”在形态上,汇集了文字、音频、图片、视频、直播流、HS等多种报道形式,卡片式混排、流线型展示、富媒体为主,信息容量大;在制作上,它实现了在线式采编发、前方记者即拍即传、后方编辑边审边发,端内沟通、线上指挥、网状采集、协同作战;在时态上,采用直播态报道,现场动态第一时间碎片化上传,用户只需刷新,就能行进式掌握事件发展的每一步;在语态上,推崇直接式表达,把镜头更多地对准当事人和事实,减少转述和总结,提倡口语化、通俗化表述,减少信息丢帧走样;在信源上,主张开放式吸收,信息无论来自其他媒体、自媒体还是网友,凡是经审核真实、有用的,都可以被纳入“现场新闻”的信息流,共同为报道服务。 以移动直播技术作为突破口,切中时下娱乐直播存在的低俗顽疾和内容无法沉淀的困扰,可帮助传统媒体进一步推进与新兴媒体在内容、形式、平台、渠道和管理上的融合。 二、视频直播的“阿喀琉斯之踵” 移动视频直播被各个资讯客户端视为富矿,成为争夺的战略高地。并且,随着用户规模越来越大,这种争夺力度也不断加大。移动直播的特点是快速反应、应用灵活,没有太高的制作门槛。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移动端视频直播的一些弊端也逐渐显现。 在传统广电媒体阶段,视频直播一般都会有传统的演播室和主持人的同步解说,这样观众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视频直播的议题和主要内容,但是在移动视频直播中基本上没有演播室和主持人,而是由单个人在镜头中进行讲解,因此,对视频内容的理解只能依靠用户本身,这大大加重了用户在视频观看过程中的负担,因为用户必须在观看视频直播的同时了解视频的相关信息。 国内新闻客户端,尤其是传统媒体客户端跟社交媒体结合度还不够,在用户参与度和推广方面都比较欠缺。今年春运期间,腾讯与澎湃联合发起春运直播,启用2辆直播车、6路直播信号,创造连续120个小时不间断视频直播的纪录。这是一次移动互联网视频直播新样态的创造,是对直播“内容+平台”合作模式的尝试。目前大多数移动视频直播还停留在以单向传播为主的阶段,虽然有些弹幕和评论可以互动,但太过实时的互动无法让社交关系沉淀和扩散。 如何解决这一缺陷?国外媒体的做法可以借鉴。《纽约时报》忙着在Facebook上玩直播,《华盛顿邮报》忙着给Apple News制作专属内容。国外传统媒体已经看清现实,与互联网新媒体不是谁消谁涨,而是如何分享逐渐庞大的网络用户市场。 相对于如火如荼的网络视频直播,新闻类的移动视频直播还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有些仍是半传统、半移动的报道模式,在推广及运营方面也没有专门的团队进项运作,在技术阶段还不足够强大,这是现有移动视频新闻直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新闻视频直播的弯道超车 无论是百度、阿里巴巴、腾讯三大巨头,还是新浪、乐视、网易,都已涉足移动直播领域。新闻类的视频直播从属于网络直播,新闻视频直播要有进一步的发展,不能采取跟网络直播一模一样的方法,可能不需要那么“网红”,画风也不尽相同,尤其是对于一些传统媒体来讲,其特殊的播发、报道机制,需要一些适合自身发展的路径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优质内容是立身之本。视频直播作为当下最热的媒体传播形态风光无限,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蜂拥而入。现在的移动视频直播很像电视早期发展的阶段,杂乱无章,野蛮生长。但所有形态的本质,都还是为内容服务。媒体要想在直播中“弯道超车”,须持续_生地生产高质量内容,要将好的内容沉淀下来在移动直播上播出,这将很好地解决用户对于直播内容预期的问题。另一方面,好的作品和内容也可以借助网络直播与用户产生社交情感的共鸣,建立情感联系,否则一切有关直播的前景都是空谈。只有真的做出差异化的优质内容,直播平台才能脱颖而出。 终有一日,移动直播带来的新鲜感会减弱和消散,媒体人面对的最大挑战,依然是如何讲好故事、塑造自身独特性、吸引受众,而这,需要靠一次次的实践去推动、积累和验证。在现有的传播体系和框架内,主流网络媒体和题材能否创造出新的玩儿法和路径,观众是否买账,还有待市场的检验。 视频直播与社交相结合。在美国,最早兴起的移动直播平台Merrkat,已经因为没有强有力的社交平台做支撑,基本放弃了移动视频直播。而在中国,竞争、分化、差距正在发生。 新媒体冲击下,传统媒体一直致力于将受众变成用户的转型,与社交媒体的合作,可以精确掌握用户的数据、需求和反馈,对内容制作、渠道拓展、跨界营销都起到了积极作用。这方面,腾讯凭借其强大的社交平台优势,是国内新闻视频直播与社交相结合较好的一个。 从欧美国家的现状来看,Facebook在全世界拥有15亿活跃用户,在推广视频直播方面具有独家优势。试想一下传统媒体在社交平台进行直播报道,大量吸粉之外,还增加了媒体话语权,而视频直播也会进一步延长用户在社交平台的滞留时间。这对媒体和社交平台都是一种共赢和多赢。 技术和人才开启新的媒介图景。“两微一端”几乎成为目前中国传统媒体转型的标准配置。但是,技术更迭带来的变量,仍让传统媒体措手不及。技术的发展必然带来媒介形态的变革与创新,而移动直播、VR等新技术以及相关复合型人才,有可能在不远的未来为我们开启全新的媒介图景,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当下火热的VR。 VR这种直播将让扁平的图像变得饱满和丰富,给观众带去身临其境的感受。逼真的情景将提升用户的兴趣和互动欲望,最终实现直播质量升级。(作者何强和闫帅南均是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新媒体二部副主任)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