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中国蛤蜊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
范文

    任福海

    

    

    

    摘 要:?? 2016~2017年,对中国蛤蜊( Mactra chinensis )生产性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2016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5 mm幼貝0.46亿粒;2017年培育出平均壳长3.8 mm幼贝0.14 亿粒。试验发现,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雌雄性比约1∶1;壳长5 c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50万~75万粒/个,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 μm;在水温23~24 ℃,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 h发育为D型幼虫,壳长75 μm;幼虫经13~14 d培育,壳长280~300 μm 时开始附着变态为稚贝,日生长量15.9~16.5 μm;稚贝经30 d培育,平均壳长可达35~38 mm,平均日生长107~117 μm。

    关键词: 中国蛤蜊(Mactra chinensis);生产性;人工育苗

    ?中国蛤蜊( Mactra chinensis )俗称黄蚬子,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帘蛤目、蛤蜊科,主要分布于中国辽宁、山东以及日本等地 ?[1] 。在自然海区中国蛤蜊栖息于潮下带浅海的沙或泥沙底质的海底,营埋栖生活。中国蛤蜊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是丹东地区主要的经济贝类,在浅海增养殖方面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近年来,为了探索中国蛤蜊人工苗种繁育技术,刘相全等 ?[2] 对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进行了研究。闫喜武等 ?[3] 、王海涛等 ?[4] 先后进行了中国蛤蜊人工育苗试验。2016年和2017年,我们在常温条件下进行了中国蛤蜊生产性人工育苗试验,分别培育出平均壳长3.5 mm和3.8 mm幼贝0.46亿粒和0.14亿粒,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用亲贝采自丹东近海自然海区,自5月上旬开始,定期观察亲贝性腺发育情况,于繁殖季节选取性腺发育良好、贝壳完整、活力好的中国蛤蜊作为繁殖用亲贝。

    1.2 方法

    1.2.1 育苗用水处理 ?育苗用水来自海参养殖池,经高压沙滤后进入育苗室,由于沙滤效果较差,水质不清,采用生物过滤方法进行水的二次净化处理。试验期间水温20~30 ℃、海水盐度20‰~26‰、pH值8.0~8.3。

    1.2.2 亲贝暂养与促熟 ?亲贝暂养池预先铺10 cm厚的细沙。将采集到的亲贝用20 mg/L高锰酸钾浸泡消毒10 min,冲洗干净后投放到亲贝暂养池,投放密度3 kg/m 2。暂养促熟期间每日投喂4次,饵料为金藻、扁藻和角毛藻,各种藻类混合投喂,投喂量根据亲贝摄食情况随时调整,以下次投喂时略有剩余为度。每日全量换水1次,换水同时清除粪便及死亡亲贝。

    1.2.3 催产与孵化 ?采取阴干刺激法催产。将经过暂养促熟培育,处于临产状态下的亲贝平铺于网架上,通风阴干5 h后,将亲贝放入产卵池,大气量充气形成水流进一步刺激亲贝,待发现亲贝产卵时,将气量调整到中等气量。当受精卵密度达到20粒/mL左右时及时移走亲贝,受精卵原池孵化。受精卵孵化期间保持连续充气,每小时耙动池底1次,直到担轮幼虫期,以防止受精卵沉积影响孵化率。

    1.2.4 幼虫培育 ?受精卵孵化出D型幼虫后,用350目筛绢网采取排水收容法收集幼虫,分池培育,培育密度5~6个/mL,中等气量充气。幼虫培育期间每日换水1次,换水量50%。每3~4 d倒池1次。每天投喂饵料2次,投饵量根据幼虫摄食情况和培育池中剩余饵料数量随时进行调整。幼虫培育前期投喂叉鞭金藻,投饵量1万~2万个细胞/mL;中期以叉鞭金藻、角毛藻混合投喂,投饵量2万~4万个细胞/mL;后期以叉鞭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投饵量4万~8万个细胞/mL。幼虫培育期间EDTA维持4~5 mg/L以络合重金属,有益微生物制剂维持3~5 mg/L以改善水质。

    1.2.5 附着与底栖稚贝培育 ?采用有基质培育法进行稚贝培育,附着基采用细海沙。当幼虫培育到壳顶后期,壳长达到280 μm,幼虫即将变态附着时,将幼虫定量后,移入预先铺设2 mm厚细海沙的附着池进行附着。幼虫移入附着池后,随时观察浮游幼虫密度变化情况,采用多点位平均法定量浮游幼虫密度,以此推算附着幼虫数量。当附着幼虫数量达到25万~35万个/㎡时,将浮游幼虫移入其它附着池继续附着。

    底栖稚贝培育期间,培育水深60 cm,每日换水1次,每次50%。稚贝培育前期每日投喂饵料2次,金藻、角毛藻、扁藻混合投喂。投饵量前期约2万~4万细胞/mL;中期每日投喂饵料2~3次,投喂量4万~10万细胞/mL;后期每日投喂饵料4次,投喂量主要根据水色和摄食情况而定。人工培养的单胞藻饵料不足时,引进池塘中的天然饵料加以补充。

    2 结果

    2.1 繁殖习性

    中国蛤蜊在丹东近海自然海区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中国蛤蜊雌雄异体,性比约1∶1。生殖腺位于壳顶位置,性成熟的亲贝雄性呈乳白色或乳黄色、雌性呈橘红色。繁殖时亲贝将精、卵排放在水中,二者结合完成受精形成受精卵。

    2.2 产卵与孵化

    ? 性腺发育成熟的亲贝经阴干刺激可以顺利产卵,效应时间一般在3~5 h。中国蛤蜊受精卵为沉性卵,卵径55 μm。平均壳长50 mm左右的亲贝,产卵量大致在50万~75万粒/个。中国蛤蜊亲贝产卵与孵化情况见表1。

     在水温23~24 ℃,盐度26‰、pH值8.0的条件下,受精卵经18 h发育为D型幼虫,中国蛤蜊D型幼虫较小,壳长只有75 μm左右。中国蛤蜊胚胎发育进程见表2。

    2.3 幼虫生长与发育

     2016年和2017年分别选取D型幼虫2亿粒和1亿粒进行培育,在水温23~27 ℃,盐度23‰~26‰,pH 8.0~8.1的条件下,幼虫经9~10 d培育,壳长240 μm左右时,进入壳顶后期,此时足发育形成,与面盘共存,充气状态下幼虫浮游,静水状态下幼虫有时会附底爬行,但很快会重新游动起来。此时幼虫再经4~5 d培育,壳长达到280~300 μm时,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浮游幼虫培育结果见表3。

     2.4 稚贝培育

     进入变态期的幼虫,面盘逐渐退化,纤毛脱落,幼虫失去游泳能力,结束浮游生活,变态成为底栖稚贝,这一过程大约需要3~4 d。2016和2017年试验过程中,底栖稚贝经30 d培育,2016年获得平均壳长3.5 mm(壳长范围2.8~6.7 mm)幼贝0.46亿粒,2017年获得平均壳长3.8 mm(壳长范围3.0~7.6 mm)幼贝0.14亿粒。2016~2017年稚贝培育结果见表4。

     3 讨论

    3.1 繁殖

    中国蛤蜊雌雄异体,性比约1∶1。生殖腺位于壳顶位置,性成熟的亲贝雄性生殖腺呈乳白色或乳黄色、雌性呈橘红色。丹东近海自然海区中国蛤蜊繁殖季节在5~7月,盛期在5月中旬~6月中旬。性腺发育受水温影响较大,深水区的中国蛤蜊产卵期明显晚于浅水区。

    3.2 变态与附着

    在中国蛤蜊浮游幼虫培育期间,当幼虫发育到壳顶期时,足开始形成并逐渐拉长,到壳顶后期,面盘与足共存,但仍然营浮游生活,这一过程大约4 d左右。只有当面盘上的纤毛完全脱落,才最终完成变态成为稚贝,转入底栖生活。在试验中我们发现,中国蛤蜊附着规格的差异很大,在壳长240~300 μm范围内,均可附着成为稚贝。正常情况下其附着规格为280~300 μm,但当饵料缺乏或水质较差时,在壳长240~260 μm时也可以附着变态为稚贝,但在较小规格即完成附着的稚贝,在后续培育过程中淘汰率非常高,难以培育成大规格幼贝。因此,充足、优良的饵料和良好的水质是育苗最终成功与否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张玺,齐钟彦.贝类学纲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61:270.

    [2] 刘相全,方建光,包振民,等.中国蛤蜊繁殖生物学的初步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7,37(4):89-92.

    [3] 闫喜武,王琦,赵越,等.中国蛤蜊人工育苗技术的初步研究[J].大连水产学院学报,2010,25(1):41-44.

    [4] 王海涛,王世党,苏海岩,等.中国蛤蜊工厂化育苗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3(9):42-43.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2:4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