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大理州大蒜白腐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杨化 |
范文 | 王友池+高寿梅 导读:大理蒜上市早,品质好,备受消费者欢迎。但种植期低温高湿环境有利于白腐病发生,加上栽培管理措施不当等原因,导致病害发生和流行。采取田块选择及整理;蒜种选择及处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平衡施肥,适时灌水;及时防治病害等措施,可有效控制病害发生为害。 大理州早熟大蒜产业自1992年开始推广应用大蒜“提早抽薹”先进技术以来,种植规模逐年扩大,种植效益逐年提高,到2016年播种面积达1.684万hm2,总产值达35.68亿元,已成为大理州的特色蔬菜产业之一。大理蒜具有“早、淡、优”的特点,蒜薹、蒜头早至1~2月蔬菜淡季上市,特别是独头蒜食用方便,品质好,深受消费者的欢迎,2010年大理独头大蒜通过地理标志认定。但随着种植面积增加,种植年限延长,连作障碍及病虫为害日趋严重,尤其是大蒜白腐病,现已成为大蒜生产的主要病害。大蒜主产区弥渡、大理、洱源、宾川等县﹙市﹚都有发生,一般病株率为10%~20%,严重田块达30%以上,直接影响产量和品质,造成的损失远大于叶枯病和紫斑病。为此,笔者就大理州早熟蒜区白腐病的症状、病原、发病特点等进行了调查研究,通过生产实践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治对策。 1 症状及病原 1.1 症状 大蒜白腐病主要为害根、鳞茎和叶。初染病时外叶叶尖呈条状或叶尖向下变黄,逐渐向叶鞘和心叶扩展,植株生长衰弱,后期整株黄化枯死,茎基变软,根和鳞茎变黑腐烂,俗称“黑头病”。发病严重时成片枯死,形成病窝。贮藏期间鳞茎可继续软化腐烂。 1.2 病原 大蒜白腐病,异名大蒜菌核病,病原菌为半知菌亚门小核菌属白腐小核菌(Sclerotium cepivorum Berk.),主要为害大蒜、大葱、洋葱和韭菜等百合科蔬菜。病菌适宜在pH值4.0~5.0的酸性条件下生长萌发,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2~21℃,菌核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2~24℃,菌丝和菌核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5℃和50℃。菌核对空气湿度要求很高且范围很窄,空气湿度要达到100%才能萌发[1]。 2 发病特点 2.1 传播途径 ①蒜种带菌传播 大蒜用种量大,而且有异地换种的习惯。目前大理州种植的大蒜品种主要是红七星,每年都要从四川温江调进大量蒜种,由于产地空气湿度大,病害较重,容易导致蒜种带菌远距离传播。 ②土壤带菌传播 该病菌核可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长期存活,借雨水和灌溉水传播,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菌丝,直接从根部或近地表处侵入,引起植株发病。连作及长期旱作的田块,易引起病原菌积累,导致病害愈来愈严重。 2.2 发病条件 大蒜白腐病易在低温高湿环境下发生和流行,气温低于20℃,湿度大于90%时最易暴发。大理州大蒜播种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此时正值秋雨连绵季节,有利于白腐病的发生和流行;大理、洱源等县﹙市﹚的部分大蒜产区处于洱海湖滨区,土壤板结酸化严重,土壤pH值为4.0~5.0[2],适宜病菌的生长萌发;大蒜根系分布浅,根毛少,吸收水分的能力弱,抗旱能力差,灌水次數比一般作物多,近水口或低凹地往往成片死亡,形成发病中心。 3 防治对策 3.1 田块选择及整理 ①田块选择 大蒜白腐病属土传病害,连作是造成侵染的重要途径,因此田块选择时首先要做到合理轮作,应与非葱蒜类作物实行3年以上的轮作,最好是水旱轮作,以减少侵染源;其次是种蒜的田块要平整,排灌方便,耕作层深厚,结构适宜,理化性状良好,土质以砂壤土或壤土为宜,土壤有机质含量应在2.0%以上,pH值6.0~7.0。 ②整地理墒 前作收获后及早清洁田园,翻犁曝晒,施入有机肥,精细整地理墒,而且要作 深沟高墒,墒面宽1.2 m左右,沟宽0.3 m,沟深0.2 m,并做到墒平、沟直、土细、肥匀。 3.2 蒜种选择及处理 ①蒜种选择 一是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紫皮蒜比白皮蒜抗病,如紫皮蒜红七星,早熟、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商品性好,是优良品种[3]。二是在无病区建立良种繁育基地,而且蒜种采收后要晾干,防止贮藏期感染白腐病,有效切断初侵染源。 ②低温处理 蒜种通过低温处理后,生育进程加快,生育期缩短,独头蒜率高,但长势较弱,抗病性较差。因此,要严格控制冷处理的温度和时间,要求冷库的温度为3~5℃,处理时间50天左右,防止库内温度不均,导致蒜种生根发芽及感染白腐病。 ③药剂浸种或拌种 播种前先进行脱瓣分级、去杂去劣,然后用清水浸泡8~12 h,再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30 min,捞出滤干后播种;或直接用种子质量0.5%的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拌种。 3.3 适时播种,合理密植 ①适时播种 大理州大蒜产区海拔为1 400~ 2 200 m,适宜播种期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具体播种时间要根据各地的气候特点、品种特性、栽培目的、上市期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宜盲目抢早播种,导致病害无法控制,造成损失。 ②合理密植 根据品种特性、栽培目的和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一般每667 m2用种量为150~200 kg,种植6万~8万株。紫皮蒜宜密,白皮蒜宜稀;以独头蒜为主要目标产品的宜密,以蒜薹和丫蒜为主要目标产品的宜稀;洱源、大理等高海拔蒜区宜密,宾川、弥渡等低海拔蒜区宜稀。 3.4 平衡施肥,适时灌水 ①平衡施肥 大蒜施肥应重施底肥,早施轻施追肥,氮、磷、钾平衡使用,并补充一定量的锌、硫、硼等微量元素。结合整地,每667 m2施用腐熟农家肥3 000 kg,普通过磷酸钙或钙镁磷肥50 kg,pH值在5.0以下的田块施用生石灰100 kg。追肥结合灌水进行,一般追肥2~3次。3~4叶期施1次催苗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5~20 kg,硫酸钾10 kg,或大蒜专用复合肥20~30 kg;6~7叶期施1次攻薹肥,每 667 m2施用大蒜专用复合肥30~40 kg;蒜薹露尾期施1次长头肥,每667 m2施用尿素10~15 kg,或大蒜专用复合肥15~20 kg。 ②适时灌水 大蒜播种后灌1次出苗水,稻后蒜或地下水位高的田块不宜灌水,以后根据大蒜需水特点、土壤墒情和植株生长状况适时灌水。幼苗期要适当控制土壤水分,促进根系生长,防止烂母;进入花薹分化期后要适时灌水,保持较高的土壤湿度;鳞茎充分膨大后(蒜头采收前10~12天)停止灌水,防止鳞茎外皮腐烂变黑及散瓣。灌水时要求小水走沟浸墒,雨后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3.5 及时防治病害 田间一旦出现病株要及时拔除,并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4]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 500倍液喷淋防治。7~10天防治1次,连防2~3次,药剂交替使用。 参考文献 [1] 梁静,程智慧.大蒜白腐病及其防治方法研究进展[J].中国蔬菜,2010(14):13-18. [2] 李小仙,赖进红,杨志敏.洱海湖滨区露地栽培菜园土壤酸化原因分析与矫治措施[J].大理科技,2006(1):21-23. [3] 黄树增,段杰珠.大理州无公害大蒜栽培技术规程[J].云南农业科技,2004(2):21-22. [4] 吕佩珂,李明远,吴钜文,等.中国蔬菜病虫原色图谱(修订本)[M].北京:农业出版社,1998:14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