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文化景观视野下艺术村景观研究
范文

    何佳凌?周建华

    摘 要:在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下,艺术进入乡村,在全国出现了艺术类乡村。在乡村,文化景观得到丰富,形成独特的景观特征和人文价值。以重庆古剑山画家村为例,借助文化景观视角,对形态表征、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村特征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艺术村景观建设存在的特点和问题。为艺术类乡村可持续发展提出新依据。

    关键词:文化景观;艺术村;景观建设

    一、 文化景观发展起源

    “文化景观”概念引自西方人文地理学,有着其深厚的历史演变历程和研究价值。

    19世纪初期,德国地理学家A.洪堡指出应把景观作为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强调由传统自然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在西方“文化转向”的背景下,美国地理学家索尔将“文化景观”定义为:文化景观是由特定的文化族群在自然景观中创建的样式,“文化景观”的概念开始被了解和广泛使用[1-2]。在1992年12月,在美国圣菲召开的第16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提出“文化景观”概念并决定将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景观遗产纳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世界遗产分类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四类;同时明确了文化景观遗产是随自然演变、人类活动、文化作用等多重影响下,动态变化的特殊遗产。

    徐青运用谱系学方法,溯源“文化景观”词义及演变;陈耀华提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构成要素;周小棣指出对文化景观保护从场域的整体环境出发的新思路;杜爽等人通过文化景观解读国外圣山的缘起和意义。以及众多对文化景观遗产的发展和保护实践研究。

    二、文化景观和艺术村

    文化景观的出现,人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景观不仅具有自然价值,还受到文化的深度影响,打破了西方固有的“自然”与“人文”二元对立的思维。这种情况在中国乡村发展中更为突出。乡村景观既是乡村资源体系中具有宜人价值特殊类型的可开发利用的综合资源,也是文化对自然环境作用的重要记录和依据,为景观的建设提供了丰富材料。综上:乡村景观是高度综合了地理、生态、美学、社会和政治等景观包含的所有方面,是文化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起源之一。

    艺术村的概念来自西方,在西方国家中,艺术村也是现代工业文明以来资本膨胀后才出现的一个文化现象。因为在这些大都市周围可以使艺术家有更多的商业机遇,同时乡村环境也帮助摆脱权利的限制,拥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创作空间。

    1990年,圆明园画家村中国当代最早出现的文化艺术村。开启中国艺术村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现有的艺术村根据聚居性质和过程主要分为四类,一种是以自然原始聚落为发展基础,艺术家自发到来推动了乡村的转变,艺术村的建设主要由政府投资,其建筑多数是新建的,艺术家主要进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代表性的艺术聚落主要有宋庄的小堡村画家村;具有民间艺术传承的聚落,这种聚落具有久远的历史和较高的文化价值,它往往由政府投资统一保護修建,最大可能地保护聚落原始的面貌,其艺术家主要进行民俗艺术创作,如天津杨柳青年画村;第三种是政府资助与艺术家自发相结合的,政府选址和提供资助,艺术家发挥艺术吸引力,改造和新建结合推动乡村艺术转型,如重庆的古剑山艺术村。第四种类型艺术村是由艺术家独立于政府和其他机构,自发进行改建的艺术聚落,在保护聚落生态的基础上,通过艺术的有限介入来改变乡村的风貌,代表性聚落有宋庄的白庙村。

    2018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为乡村文化景观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此后,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深入乡村,艺术村是艺术家融入传统乡村而形成的聚落新形式,是“青山绿水里的艺术大观园”。艺术村景观建设基于艺术家与现阶段乡村自然和文化环境的融合,然而艺术存在自我性,使艺术村建设产生了一些问题。然而艺术也有力推动着乡村经济发展和传统文化传承,促进着乡村的文化景观的丰富和更新。因此如何借助文化景观的深厚包容特性,推进艺术村景观的合理建设是本文研究的重心。

    三、艺术村景观建设分析

    艺术村是一个文化景观的典型产物,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交织明显的区域。一方面艺术村在建设中保持着田野、水乡、村落等传统乡村特色,另一方面由于艺术的介入,艺术村形成了与传统要素融合或并存的特色新成分,深刻影响着乡村的文化景观。

    古剑山艺术村是重庆目前最具规模、也比较有特色的艺术村,位于重庆綦江县古剑山风景名胜区,2010年,由政府和艺术家联合发起艺术村打造方案,2016年6月30日正式开村,形成了在原梯田肌理之上拥有超二十间艺术家自己设计的工作室,并入驻了超八十位艺术家的是西南山地环境具有代表性艺术乡村。

    本文从文化景观视角出发,以重庆古剑山艺术村为例,对形态表征、文化内涵以及联系前两者的艺术村特征措施进行分析,分析地域自然条件,发展模式,人文背景下对于艺术村景观打造的影响,以期引导未来艺术类乡村的发展提供参考,开拓乡村振兴的新思路。

    1.形态表征

    形态表征是文化景观的综合外在表现,是自然和人文作用后景观展现出的直观印象。景观表征涉及建筑、小品、空间、材质、环境、行为等。

    对比北方平原地区的艺术聚落,古剑山艺术村被青山环抱,整体空间保持了上厂村梯田的基底,也结合重庆山地特有的高差起伏形成了道路系统,加之服务对象对文化景观的作用,景观打造增添了趣味性,演变出特色形态,各异的艺术家们自行设计的工作室星罗棋布的在梯田间,现代艺术与乡土气息结合,依附原始的地形,色彩,建材与材质肌理的巧妙组合。不同风格的院落式景观,艺术类小品景观,自然背景与艺术景观对比冲击性。同时由于山林的掩映和高差的缓冲,是艺术村空间得到立体展示,包容了各式的风格。

    古剑山艺术村建筑主要以工作室和展馆为主,建筑外观和室内在艺术家参与设计和建设中,结合艺术村主题,营造着兼具现代和田园景观的特色,独具鲜明性,多样性,参与性,结合院落植物,艺术家自己设计的雕塑,同时庭院中或墙上挂放着的磨盘,犁头,篱笆,竹椅,和谷桶等,创造出一种象征性景观,塑造了艺术村不同于城市艺术区乡村文化,不会让人产生城市景观下乡的感觉,而是艺术为乡村景观注入新鲜血液。建筑用材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乡土粗糙材质的组合使用,小品雕塑的本土设计,建筑与附属庭院都与景观节点融合,景观层次丰富。

    2.文化内涵

    除了表征要素外,景观载体中蕴含的无形文化内涵。文化内涵与艺术村未来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是艺术村的人文价值和内在动力。

    古剑山艺术村提倡场地精神的营造,一方面对原始生产用地的改造,保留一定原始功能,打造成天然“食圃”;芦竹,芦苇等水生植物,搭配着秋千,钢琴雕塑等景观小品,提升乡村公共空间趣味性;另一方面,鼓励村民的参与,实现艺术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缔造场所精神乡村的核心是村民赖以生存的村庄与土地,乡土文化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的精神寄托。艺术介入是一种展现人类情感与意识沉淀过程的手段。当艺术带有强烈中心性介入乡村时,其强烈的艺术形态表 达是对乡土记忆传承的强调。随着艺术中心性的消失,其介入乡村的方式实际是构建一种人与环境的新关系,增强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交流,凸显空间的文化特征与场所精神。增强对艺术和景观的认可、重建乡村自信是艺术村景观打造实践的重心,有利于淘汰乡村中原有的部分落后固有思想。相比传统媒介,艺术本身的亲民性与大众性使其介入乡村时能较快被村民接受。艺术介入乡村带来的审美认知及教育功能,使村民的思想、追求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3.特征措施

    特征措施是艺术村文化景观演变中,形成的因地制宜,或贯穿始终的理念,或动态变化不同调整的机制。特征措施是因景观表征和文化内涵而形成的措施,同时也维持和推动了两者成熟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古剑山管委会的支持下,艺术村由政府无偿提供满足每一个艺术家工作的建筑用地 200 平方米,艺术家在这里便没有房屋产权和不断上涨的租金等问题的困扰,得以潜心于创作。不同于大多艺术村中,大部分艺术家面临生活的巨大压力,創作受限。古剑山的特征措施为艺术融入乡村文化,艺术家融入乡村群体提供了优势。同时艺术村在发展中克服了,传统乡村景观受农用地优势等主导的制约,景观的多样性得以增加。艺术家可以在自然美丽的环境下发挥自己的创造力,为乡村文化景观孕育添加了艺术元素。另一方面,艺术村的转型为乡村带来了人气,经济,缓解了乡村空心化等社会问题。

    在村子里,綦江当地的农民版画家、重庆美术协会副秘书李毅力被21位的入住艺术家联合推举为艺术村的首任村长,同时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黄作林院长、川美讲师付继红被推举为副村长,作为村干部。目前已经有超过80位艺术家签约入驻。在未来的艺术村建设中,李毅力先生设想艺术村在现有的基础之上,将音乐、表演、文学服装等更多门类加进来,从而把艺术村打造成为一个多元化的文化艺术村。古剑山艺术村里有一间特殊农民画室,免费培训版画,通过艺术切实影响了村民的生活方式,带来经济收益,使村民成为艺术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也是推动艺术创作的动力源泉。

    在乡村艺术作品的创作中,艺术村氛围逐步形成,为乡村引入人气,赋予了乡村景观自然和艺术的双重属性。艺术家、游客、村民、设计师、写生学生等,在乡村中获取灵感,获得实践机会,也增进对山地乡村传统文化的了解,提高对艺术的认可度,促进艺术产业的成长和成型,真正留住村民,使艺术影响深入乡村内部。乡村的发展在消费乡村资源的同时,激发艺术家自身的创作力,重视其创造性劳动,产生艺术生产力,这是艺术村建设中的重要尝试和突破,也是艺术村得以持续发展的保证。古剑山艺术村的特征措施将艺术家、村民、景观通过艺术的媒介更好的链接在了一起。

    四、总结与展望

    艺术村由于社会群体的变化,形成了复杂的发展生态,依靠对文化景观的剖析,从形态表征、文化内涵、特征措施角度探索古剑山艺术村景观打造的现状及特色。综合研究过程得到以下成果。

    在艺术村景观建设需要考量乡村自然和精神资源的投资方向,防止在艺术村文化景观建设中,对传统乡村文化造成不可逆破坏;文化景观由于受传统文化习俗、艺术家群体以及在地自然生态条件等多方位影响,处于动态的变化,具有鲜明时代特点和人文价值。对艺术村景观建设需要建立活态机制,弹性应对艺术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波动,逐步建设形成成熟的艺术生态;艺术村景观建设需要考虑后期维护以及发挥数字化平台优势,扩大乡村辐射影响力,从而保证乡村人气和经济的可持续成长,强化乡村文化内核,塑造场所精神,充分保证村民与艺术家群体形成互利共生,引导促进的和谐关系。

    因此,在了解艺术村发展趋势、深入理解文化景观内涵的同时,景观行业需要挖掘艺术村景观要素,传播积极的文化景观价值,帮助艺术村适应内在乡村资源的变化和外在新要素的融入,为未来艺术村景观建设提供良性参考,为乡村振兴实现增添新动力。

    参考文献

    [1] 陈耀华,妙关素.文化景观的内涵与要素——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为例[J].中国园林,2016,32(11):94-98.

    [2] 徐青,韩锋.西方文化景观理论谱系研究[J].中国园林,2016,32(12):68-75.

    [3] 周小棣,沈旸,肖凡.从对象到场域:一种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整合策略[J].中国园林,2011,27(04):4-9.

    [4]? 杜爽,韩锋.文化景观视角下的国外圣山缘起研究[J].中国园林,2019,35(05):122-127.

    [5]? 韩锋.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及其国际新动向[J].中国园林,2007(11):18-21.

    [6] 杨玲,王中德.差异化生存与发展——中国农村文化景观的历史成因与未来发展[J].中国园林,2009,25(01):88-90.

    [7] 王栋,马晓珂.艺术介入策略下的乡村规划改造研究——以柳泉镇北村为例[J].华中建筑,2019,37(04):87-90.

    [8] 侯林林. 重庆古剑山艺术村艺术生态现状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0 23: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