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嘉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问题研究 |
范文 | 赵丹丹 唐礼勇 [摘要]农业科技园区从20世纪末的“星星之火”,迅速成为了今天的“燎原之势”,在其功能日渐完善,作用日趋强大的同时,国内外学者对农业科技园区的研究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但由于大部分学者采用样本的农业科技园区均具有地域性,且研究内容多体现为各地园区的个性方面,因此这对于普适性的需求是极为不利的。而在查阅一系列文献之后,发现国内外学者在江浙沪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研究较为匮乏,故立足嘉兴园区这一研究对象,主要围绕其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展开研究。 [关键词]嘉兴;农业科技园区;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通过农业技术的推广,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固有的农技推广体系已不能满足现有农业的现实发展需求,农技推广体系既面临着挑战,也迎来了发展契机。农业科技园区的创建,促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发展模式多元的优质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现代农业发展及推广开辟了新路。可以说,通过农业科技园区这个平台加强了农业科技的示范、推广、应用能力,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并促进转变了农业增长的方式,增强了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及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 1 嘉兴园区建设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农业科技园区开始在全国各地涌现,最早是由地方政府和企业自发创立,它的提出与建立是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的一项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解决农村小康问题的重要战略举措,其为农业结构的调整、农民收入的增加提供了重要途径,为现当代化农业的建设、农业科技的快速推广和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00年3月,国家科技部为了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为了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在广泛征求相關部门和地方政府的意见的基础上,决定设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直到2001年7月,科技部颁布了《农业科技园区指南》和《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标志这农业园区的建设进入了规范化、制度化的新阶段。随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不断展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工作又于2012年被纳入了“中央1号文件”,同年3月,国家发布的《“十二五”农业与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指出要稳步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推进农业新兴产业开发基地建设,随后,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根据该规划制定了《“十二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2015 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依托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搭建农业科技融资、信息、品牌服务平台;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到深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是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总结出提升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有利于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因此,研究国家农业园区的建设与发展是十分有必要的。 自2001年正式启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试点建设工作至今,发展呈现方兴未艾之势,其在强化现代农业科技创新推广体系建设中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国家科技部等六部委已在全国审批建设118个左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其中浙江省就包括6个,除此之外还有省级农业科技园区13个。在浙江省众多农业园区中,嘉兴秀城区国家农业园区(以下简称嘉兴园区)发展最早且较快,在一定程度上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但正是因其发展早而快,嘉兴园区在后期发展中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嘉兴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对策研究,希望能够在实践中为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提供决策依据,为更好的发展浙江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献计献策。 2 嘉兴园区的发展状况 嘉兴园区坐落于嘉兴南湖,是科技部等六部委于2001年9月批准的首批21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之一,又于2009年和2010年通过国家科技部的验收,正式被批准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园区成立有管理委员会,并由嘉兴南湖绿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作为园区建设和管理法人,承担核心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运作管理及招商引资(智)工作。园区总面积2.33万hm2,包括核心区(1040hm2)、9个中心示范区(4133.33hm2)和辐射区(1.82万hm2)。 2.1 核心区 核心区位于七星镇,以生态化、高效化为目标,突出科技引领,坚持绿色生产和品质生活相结合,构建“四区一带九园”。“四区”即科技孵化区、高新经作去、水生态区、农耕示范区,“一带”即畅意农业带,“九园”即分布在“四区”内的各个产业园(中心)。 而核心区又可划分为四大功能区:①农业高科技示范区,以种子种苗工程为主,由通过智能化温室和生产线经营果蔬花卉种苗的东进种业、全机械化处理粮油种子的富农农业经营部、经营生态化牧业园的绿嘉园牧业公司和引种繁育场特种水产中华鳖的天龙生物工程公司与博达渔业构成;②农业高新科技孵化区,着力于农业科学技术的自主创新与开发,且于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孵化器,其中嘉兴农高园区已培育省市级科技企业、研发中心、示范基地和服务中心共25家;③对外招商区,入驻的企业以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为主,园区配有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已有16家企业落户;④绿色农产品产业区,以生产绿色无公害蔬菜、优质晚粳米为主,其中园区生产的“子城”牌农产品连获两届浙江省农博会优质奖,并已通过国际绿色食品认定。 2.2 中心示范区与辐射区 中心示范区分布南湖区各镇,囊括蔬菜、瓜果、水果、畜禽、特种水产、粮油、桑蚕和农业休闲观光9个中心示范区。其中余新镇包括多个示范区,例如白玉蜗牛、粮油和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区;果蔬示范中心包括大桥镇十八里村和卫星村的“放心菜”生产基地、东北部的西甜瓜和江南村的葡萄示范区,凤桥镇三星村的水蜜桃、南方梨示范区;桑蚕和禽畜示范中心,包括实施标准化管理、全面应用小蚕共育技术的余新镇西部和位于新丰镇的集加工、产销为一体供沪生猪生产基地。该区作为引领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样板区,以开发各区产业特色为己任,重点强化农业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组装集成与应用,实行安全指标化生产。 辐射区面积覆盖全区农村范围,依托核心区与中心示范区辐射带动,实行“三区”联动,全面实施绿色农产品行动。 3 嘉兴园区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3.1 园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嘉兴园区作为首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其在嘉兴市甚至在浙江省早期的农业发展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园区作为嘉兴众多科技创新载体之一,其肩负着农业创新领域的资源集聚、资本汇聚和人才吸引的有效配置。 近年,园区各特色农产业发挥迅速,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园区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仍以技术引进和项目引进为主,自主性开发项目和技术缺乏,例如核心区到2013年为止,累计引进项目56项、新技术8项,自主研发技术和项目为0项。而其他中心示范区产业的发展随着规模的不断发展,在各种技术上也不断有新需求,例如果蔬类示范区,由于近年极端天气的频发,葡萄、水蜜桃等瓜果均受到影响,果园需要采用避雨栽培、病虫害无害化综合防治等新技术,来提高瓜果的坐果率和降低其僵果率;特种水产示范区,由于近年生态环境的恶化,使白玉蜗牛和甲鱼的养殖也受到了波及,因此养殖户需要科学的套养技术来保证水产品的存活率。 嘉兴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停留在模仿创新阶段,这是一种从其他科研单位或机构获取先进适用的技术的行为,而不能称其是真正的自主创新,且不引进的新技术一般都需渡过一段适应期,最终是否采用和推广还要看其是否适用于当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3.2 园区运行管理机制不健全 嘉兴园区建立初期依据《农业科技园区管理办法(试行)》的要求,遵循“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原则,建立了嘉兴园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管理委员会,且由嘉兴绿舟农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作为园区建设和管理法人。其中绿舟农业按照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有董事会聘任总经理,实行总经理负责制。 据调查,绿舟农业除了管理人员,从业人员由最初的11人变为现在的4人,管理也由原来的农经局调整为政府(七星街道),园区管理模式属于政府主导型,核心区资金投入以企业为主,社会融资和政府投入为辅,入驻企业以内资类为主。目前在南湖区各镇的9个中心示范区,基本每个示范区都有所属的基地和龙头企业在管理与经营,但各区间并没有保持很好的联系,处于相对独立状态。 因此,政府主导型管理虽在园区发展上起重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园区内部的能动性,园区融资不均衡,入驻企業单一化,管理人员不足,从业人员积极性不高,且整个嘉兴园区内部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没有科学的激励机制。 3.3 园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不完善 嘉兴园区内有各色产业发展,产前产中产后每一环节或多或少都会存在一定问题。园区核心区有定期的技术培训会,也建有科技特派员工作站,也聘请专家坐诊,但人员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本区的发展需求。且各中心示范区和辐射区,虽设有相关农产业合作社、研究所和农技服务站,但还没有发展到“村村设站”和“村村相通”的地步,一般基层相关特色农产业从业人员得不到切实的技术指导,只能通过同行间的经验交流来提升自我技能。 在现今“大数据时代”的背景下,园区各特色农产业园发展情况得不到整体化的呈现,相应的数据得不到及时更新,也没有信息技术共享平台,农业技术的传递存在滞后性。 因此,园区基层科技服务存在断层,存在农业技术传递“最后一公里”难的问题,搭建信息技术共享平台缺乏信息数据储备,其实用性也受从业人员文化教育水平限制。 4 促进嘉兴园区发展的建议 4.1 推进园区“产学研游”一体化进程 嘉兴园区后期发展长期处于创新驱动力不足状态,根据《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嘉兴园区被划分在了创新示范区,该类园区创新水平略低,其科技成果应用转化及自主创新水平仍处于中低水平。 为了园区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嘉兴园区应加快推进“产学研游”一体化进程,提高农产业与教育、科研等要素的有效配置,园区应增加科技人才的引进,与高校开展合作在园区各点开设特色产业教育研发中心,使科研人员可以“零”距离接触各产业的发展和观察从业人员的日常作业,有利于提升研发的新技术与园区各产业的契合度,也便于农技人员对从业人员的技术指导。对于“产学研游”中的“游”,这里特指外来农业科技园区或机构来本区进行参观考察,增加跨区的合作交流,有利于各区农业技术上面的相互借鉴与学习。 通过优化“产学研游”创新服务体系,设置园区教育研发中心,可促进园区知识产权的取得与累计,也有利于园区品牌的树立。另一方面利用跨区的游学,来提高园区自主创新能力,增加园区核心区、各中心示范区与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的互动频率,加速科研资源转化为真正的创新驱动力。 4.2 利用新科技建立“智慧”园区 嘉兴作为全国首个被评为“新型智慧城市标杆市”的三线城市,智慧城市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嘉兴智慧城市建设对于嘉兴园区创建“智慧园”是一个有利的区位条件。且嘉兴园区作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一定有向农高区发展的意愿,因此在园区运行管理上的创新改革是十分必要的。 园区要以打造智慧生态型农业为终极目标,以现代农业管理模式对园区进行管理,核心区联合各示范区建立农业信息中心,建立采集系统可以实现对周边中心示范区的信息化集中管理,实时把个示范区的视频画面和各项生产数据汇总到信息中心。此外发布系统的建立可让从业人员通过短信形式知晓一些注意事项,例如病虫害高发期、特殊天气的来临等。同时,通过创建智慧农业物联网,农业从业人员、管理者可以实时查看作物长势和当地农业行情,与专家进行线上交流,也可远程操控园区设备,减少对人力的依赖。 嘉兴园区在建立联合“智慧”园区后过程中,不仅要对从业者进行服务,还要对园区企业和管理人员采用科学的管理激励机制。“智慧”园区的日常运行离不开管理人员,有了统一的管理部门,要建立一系列合理的人员管理机制,不仅要在物质上还要加强精神上的激励,激发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园区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给予外资、中外合资型企业一定扶持政策,吸引其入驻量,打破园区融资单一的局面。 4.3 健全园区基层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农技推广工作是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包括农技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推广工作的成功意味着两个子系统相互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因此基层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服务于嘉兴园区农业技术的推广,既有助于提高园区基层从业人员的的农业技术与知识的接收效率,也便于提高园区农业高新技术的推广效率。 嘉兴园区应建立“推广入村、技术入户、专家帮扶”的推广机制,在园区所覆盖的范围,按村或小组或农产业设立农技服务站点,使农技推广与农业从业人员形成无缝对接,对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定期的农业教育培训和考核。同时设立各产业的农技推广服务链,产前提供科学种植方案、优质种苗和农技培训,产中解决日常作物的病虫害问题,产后给予从业人员的产品加工、销售渠道,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 对于现在园区入驻的科技特派员,一般属于无偿型,也没有科学的考核制度,导致园区农技推广人员不足、农技推广服务工作不深入。园区应构建和谐的农技推广工作环境,实行聘用制度,把推广人员自身技能提升、推广态度、效率等与工资、职称晋升等挂钩,鼓励农技人员实体创业、技术入股,激发其工作的能动性和责任感。 5 小结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对于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业效益、保障农民生活具有重要作用,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的一个集约化创新平台,不仅提高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而且也成为了农民增收就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而实践证明,只有立足当地嘉兴园区的实际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才能实现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才能使嘉兴园区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1] 刘战平.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机制与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2] 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2015年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M].北京:科学献出版社,2016:12. [3] 马一德.创新驱动发展与知识产权战略实施[J].中国法学,2013(04):27-38. [4] 高启杰.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15-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