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珍稀中草药白芨的高效栽培技术 |
范文 | 陈润泽 [摘 要]白芨是我国传统珍稀名贵中药材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白芨的生长习性、选地整地做畦、种苗选择、栽植、田间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技术要点,为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病虫害 [中图分类号]S567.239 [文献标识码]A 白芨,(学名:Bletilla striata )多年生草本,属兰科,通常也被叫做连及草、甘根、紫兰,是温带地区中最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之一。白芨千百年来一直是我国传统的中草药,具有生津润肺,消肿生肌的功效。白芨的花瓣为白色或具紫纹,是一种观赏价值极高的兰花植物。白芨在临床医学上具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并且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最近几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对野生白芨进行“灭绝式”采挖,导致了野生白芨资源急剧减少,目前白芨已经被列入《濒危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2004年在白芨规模化人工种植试验成功后,本文系统地总结了白芨人工种植过程中的种苗选择、栽植、田间管理及采收加工等技术要点,为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提供了重要的技术参考。 1 生长习性 白芨适合生长在比较温暖、潮湿的环境。能耐受一定隐蔽,但避免阳光强度太大,抗寒性比较差。常生长于丘陵,山溪谷边及林下湿地。适合栽种于背坡或者潮湿地带,一般选用腐殖质含量高、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的地块。气温在25℃以上,白芨根上部分生长较快,根下的块茎膨大比较明显;气温在9℃以下,白芨进入休眠期,温度在0℃以下或者遭遇严重的霜害冻害,白芨块茎极易被冻伤或者冻死。白芨生长周期一般为3~4年,选用块茎种植两年只生长三个新的假鳞茎,来年分裂为六个,等到第三年分裂为十二个,产量也会随之成倍地增加。 2 选地整地做畦 白芨适合生长在温暖、阴凉的环境下,适宜生长在腐殖质含量高、疏松、排水良好的土壤。种植白芨之前,先进行翻地。翻地时往土壤中加入复合肥75kg,腐熟农家肥1700kg,混匀抹平。在大田下苗之前还需要耕作一次,把土地整细、耙平。做一个宽130cm的高畦。 3 种苗选择 目前被收录在《药典》中的白芨品种是三叉紫花大白芨。选好种源后可以选择块茎分株种植或者白芨组培苗种植。在白芨九十月份成熟挖块茎的时候,可以挑选出具有鳞茎和嫩芽、无伤口的块茎进行种植。也可以将留出的白芨种放在通风、阴凉、干燥的仓库储存至第二年的清明前后进行栽种。 选用白芨组培苗进行栽种,需要先对组培苗进行炼苗。打开瓶苗的盖子后,放在通风自然光下进行锻炼七天,增加白芨幼苗的适应性。对小块茎1cm以上的部分用剪刀剪掉,将其移入无菌的基质中,然后浇少量“组培小苗定植水”进行定根,置于阴凉处,在塑料穴盘中进行定植。等到驯化苗生长到4个月左右,一般可以移栽入大田种植。白芨移栽成活的关键在于它的原球茎,原球茎生命力旺盛的白芨一般都能移栽成活,移栽成功率可以达到95%。现在市场上也有大棚里驯化好的白芨组培苗销售,可以直接进行购买。 4 栽植 按照行距15厘米 x 20厘米开穴,穴深为10cm。在每年的清明前后进行白芨苗的种植。将成熟的块茎分成若干个小块茎。把带有新嫩芽的白芨小块茎伤口用草木灰包裹,将带芽的假鳞茎芽朝上放置穴底,每一个穴放三个,呈三角形放置。栽种之后覆3~4cm细土,用稀腐熟粪土水浇灌一次,然后再盖上土与畦面齐平。 5 田间管理 5.1 中耕除草 白芨在种植过程中比较容易长草。白芨刚种植后的前两年,每年要除草4~6次。白芨苗抽出嫩叶前,可以用乙草胺封闭。等到白芨从土中长出来后,只能进行人工除草。在四月中旬进行一次彻底的除草,在五月底六月初进行一次除草追肥。在九月前还需要对白芨种植田除草2~3次。 种植白芨的第三年,地里的杂草会明显地减少。一般第三年一共只要进行除草两三次。第四年的话,只需要一两次。在采收期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的化学除草剂,因为这个时候白芨的块茎已经成熟,防止块茎因药中毒无收。 5.2 及时追肥 白芨是一种喜欢肥沃生长环境的植物。选择腐熟的农家有机肥,对白芨种植田进行施肥两到三次。每个月还可以往叶片上喷洒一次磷酸二氢钾。在八月后的一次中耕除草,将农家肥盖上土压入厢面,有利于白芨吸收养分,促进块茎的膨大和萌芽。在白芨进入休眠期后,需要防止田间杂草生成。 5.3 排水与灌溉 白芨喜欢生长在潮湿的环境中,种植地需要经常保持土壤湿润,干旱时需要多次浇水。在夏天的时候,早上各需要浇一次水。白芨的根系很容易发生烂根病,所以大雨的时候需要及时排出水防止烂根,平时的时候保持疏水沟通畅。 5.4 病虫害防治 5.4.1 虫害。白芨的主要虫害是地老虎,蝼蛄。在三月底四月初及时清除田间的杂草,对幼虫和蛹进行一个清除。白芨幼苗时期以“地老虎”啃食根茎为主,可以用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成虫。在白芨长出嫩叶前,可以制作毒土,撒在白芨种植地里毒杀幼虫。毒土的配制比例为50%辛硫磷乳油0.5公斤加水适量,喷拌在150公斤细土。在防治期内可以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在进行地面喷洒。 5.4.2病害,主要为块茎腐烂病、黑斑病、烂根病,以防治为主。烂根病多发生在雨季,白芨种植田应做好排水工作。烂根病的发病期一般多为5~8月,发病初期白芨的根呈现出黄褐色,从局部开始腐烂,最后枯萎而死。烂根病发病初期可以用《奥力克-青枯立克》100-150ml+《大蒜油》30ml,每三天喷洒一次,连续喷施两到三次。在白芨种植过程中,可以用70%甲基托布津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洒叶片表面对黑斑病进行防治。 6 采收与加工 白芨在田里种植3~4年后基本成熟。白芨的采收期一般是在九月和十月,地里挖出来的白芨需要马上对它进行加工,否则容易被氧化变黑。挖白芨先对白芨根的上部进行清理,再用工具小心地挖出块茎。块茎加工之前先选老杆的块茎作种栽。在水里清洗干净的块茎于沸水中煮5~10分钟,取出后烘至全干。把干白芨表面的粗皮和须根除去,最后筛去灰渣即成。粗加工后的干白芨需要保存在干燥通风处,防止发生受潮霉变。 [参考文献] [1] 丁学欣.北方药用植物[M].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9. [2] 陈紫钢,桑子阳,覃少吾,等.白芨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林业实用技术,2013(06). [3] 张伦梅,熊云杰,谭林彩.白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村科技,2011(24). [4] 张亦诚.白芨的生物特性及栽培技術[J].中药材,2007(10). [5] 胡凤莲.白芨的栽培管理及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1(03). [6] 郭乔仪,李绍明,王洪丽,李明.白芨栽培需把好五关[J].中国农业信息,2015(05). [7] 邹晖,李海明,王伟英,戴艺民,林江波.白芨栽培管理技术[J].福建农业科技,2017(01). [8] 朱洪升.珍稀药用植物林下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6(02). [9] 熊丙全,廖相建,张勇,郑雪莲,邓科君,万群.四川地区白芨优质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7(21). [10] 本刊综合.白芨的种植前景与高效栽培技术[J].农家之友,2017(03). [11] 伍仕强,姜朝林.适宜赤水地区白芨繁殖与栽培技术初探[J].农业与技术,2018(0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