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精准扶贫视角下广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对策分析 |
范文 | 李小红 宁夏 黄艳芳 孔令孜 于平福 [摘要]精准扶贫是新时代我国扶贫工作机制的重大创新,实施产业扶贫并建立带动贫困人口致富的长效机制是精准扶贫的内在要求。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可以从多方面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而精准扶贫的实施又为其创造了必要的条件。从广西实施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条件着手,论证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应该作为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应从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品牌运营的组织化水平,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主体的创建能力等方面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并从总体思路、重点培育品牌选择思路、建立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带动机制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广西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关键词]精准扶贫;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路径;广西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 1? ? 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与精准扶贫 1.1? ? 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对精准扶贫的带动作用 一是通过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充分挖掘、开发区域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推动区域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实现规模化、集聚化、高质量发展,形成区域农业发展差异化的竞争优势,提升区域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带动农民增收;二是在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过程中,通过推广农业标准化、集约化生产技术以及现代农业经营管理技能,可以有效地提高农户、农场主、农业企业等经营主体的生产经营能力和整体素质,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为脱贫致富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三是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可以帶动相关区域形成新的产业链,如农产品加工、贮藏、物流、商贸、包装等相关产业,不仅可以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新动能,增强区域内生发展动力,而且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当地农民转移就业,从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1.2? ? 精准扶贫对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的促进作用 一是通过改善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开发利用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提供了条件,使得在相关地区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具备了可行性。如宽带网络设施的普及,为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扩大区域品牌农产品销售范围、提高销售量和效益提供了可能性。二是贫困地区的长效脱贫对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要如期实现贫困地区精准脱贫,必须采取更加有效、更加具有针对性的举措;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竞争力的提升是确保贫困地区脱贫最基础的支撑,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则是重要抓手之一。 2? ? 广西精准扶贫对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需求分析 作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广西属后发展欠发达地区,农村贫困现象比较严重,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省区之一。近年来广西扶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贫困人口数量从2010年末的1012万人减少到2017年末的246万人,年均减少109.43万人,同期贫困发生率从23.9%下降到5.7%,年均降低2.6个百分点。然而广西精准扶贫的任务任重道远,2017年末,广西贫困人口数量占全国贫困人口总数的8.08%,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1%)2.6个百分点;并且广西的贫困人口和贫困区域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事业发展程度低的地区,是经过多年扶持后剩下的“硬骨头”,贫困程度深,自我发展能力弱,扶贫开发难度大。下面分别从农民收入、地区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耕地资源等方面对广西实施精准扶贫面临的现实条件进行简要的分析。 从农民收入来看,2017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1325元,是全国平均水平(13432元)的84.31%,比2013年提高了1.67个百分点。从贫困地区来看,2016年,广西49个贫困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中位数为9119元,是同期广西平均值(10359元)的88.03%、全国平均值(12363元)的73.76%,其中,有40个县的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全区平均水平、47个县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区平均水平对比来看,有1个县低于60%(仅为57.98%)、有7个县位于60%~70%之间、有5个县位于70%~80%之间、有15个县位于80%~90%之间、有12个县位于90%~100%之间(见图1);从各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对比来看,有1个县低于50%(仅为48.58%)、有8个县位于50%~60%之间、有9个县位于60%~70%之间、有16个县位于70%~80%之间、有7个县位于80%~90%之间、有6个县位于90%~100%之间(见图2)。从收入来源来看,2016年广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比重分别为27.49%、45.94%、1.44%、25.13%,全国这一比重分别为40.62%、38.35%、2.20%、18.83%,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广西农村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转移性收入对广西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增长贡献也较大;而在广西家庭经营净收入中,约80%左右来源于第一产业经营收入。由此可见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是影响广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最重要的因素,贫困人口的长效脱贫对广西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地区经济发展来看,如图3所示,自2010年以来,广西人均GDP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虽呈缓慢上升趋势,但是截至2017年广西人均GDP只有全国人均GDP的70.32%,广西经济发展实力仍然比较薄弱。从贫困地区来看,2016年,广西49个贫困县人均GDP为23820元,为同期广西人均GDP(38027元)的62.64%、全国人均GDP(53980元)的44.13%;从各个县的情况来看,人均GDP低于全区平均值的县有45个,其中低于30%的有2个、在30%~40%之间的有8个、在40%~50%之间的有10个、在50%~60%之间的有6个、在60%~70%之间的有3个、在70%~80%之间的有6个、在80%~90%之间的有4个、在90%~100%之间的有6个(见图4);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值的县有48个,其中低于20%的有1个(仅为15.39%)、在20%~30%之间的有14个、在30%~40%之间的有9个、在40%~50%之间的有7个、在50%~60%之间的有6个、在60%~70%之间的有8个、在70%~80%之间的有1个、在80%~90%之间的有2个(见图5)。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7年广西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4.2%、45.6%、40.2%,产业结构为“二三一”型;同期全国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7.9%、40.5%、51.6%,产业结构为“三二一”型;这一方面说明广西的产业结构优化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也表明第一产业的高质发展对广西的重要性要高于全国,这一点从广西从业人员结构中也可以得到佐证。截至2016年末,广西第一产业从业人员比重高达50.1%,同期全国平均值为27.7%,比全国高22.4个百分点(详见图6)。从贫困地区的情况来看,2016年,广西49个贫困县整体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22.92%、42.52%、34.56%,同期广西这一值为15.3%、45.1%、 39.6%,全国值为8.6%、39.8%、51.6%;从各个县的具体情况来看,仅有6个贫困县的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区平均值,无一低于全国平均值;其中,有10个县的第一产业比重高于33.33%,这些都说明第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于广西贫困地区的重要性远高于其他区域。 从财政收入来看,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导致广西地方财政收入较低,且增长速度慢于全国平均。2016年,广西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为2790元,仅为全国人均地方财政收入的44.21%,而2010年这一比例为49.41%。广西贫困地区的财政收入状况则更不乐观,2016年,广西49个贫困县整体人均财政预算收入为1107元,仅为广西平均水平的39.68%、全国平均水平的17.54%;从各个县的具体情况来看,仅有1个县的人均财政预算收入高于广西平均水平,无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与广西平均值相比来看,有6个县低于20%,有14个县在20%~30%之间,有10个县在30%~40%之间,有5个县在40%~50%之间,有7个县在50%~60%之间,有2个县在60%~70%之间,有1个县在70%~80%之间,有2个县在80%~90%之间,有1个县在90%~100%之间(见图7);从与全国平均值相比来看,有7个县低于10%,有26个县在10%~20%之间,有10个县在20%~30%之间,有5个县在30%~40%之间,有1个县在40%~50%之间(见图8)。极其薄弱的财政收入水平要求广西贫困地区必须集中有限的财力,牢牢抓住带动能力强、能对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牛鼻子”作用的关键事项,真正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快速高质量发展,而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则是具有这些特征的关键事项之一。 从耕地资源来看,广西土地资源属于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林地多,耕地少,高质量的耕地更少。按照乡村人口口径计算,2016年广西人均耕地面积0.175hm2,仅为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76.48%,而2010年这一比值为84.23%,详见图9。由于广西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详见图10),且乡村人口占比高(详见图11),在未来广西人均耕地面积将长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贫困地区的情况来看,按照年末常住人口口径计算,2016年广西49个贫困县整体人均耕地面积为0.104hm2,略高于广西(0.09hm2)及全国平均值(0.097hm2);从各个县来看,有20个县的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广西平均水平、27个县高于广西平均水平,最低的不到50%,最高的达到3倍左右,从数量上来说,广西贫困地区人均耕地相对来说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由于自然条件、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原因,这些地区耕地的质量普遍不高,亟需提高集约化利用水平。 综合上述分析,农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对广西、尤其是贫困地区的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广西薄弱的财政收入及并不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要求必须牢牢把握农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由于其本身具有的各项特征,理应成为广西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 3? ? 广西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路径分析 3.1? ? 构建农产品区域品牌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3.1.1? ? 提高认识、加强引导。各级政府应从战略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工作,将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作为新时代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和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列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组织力量开展调查研究、编制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中长期专项规划,并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明确各个阶段的建设目标、各地重点培育的品牌、建设的主要任务、以及在组织管理、激励机制、政策扶持等方面的保障措施,确保各地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工作科学化决策、持续化发展,最终能够见到实效。 3.1.2? ? 加快培育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集群。一是要加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带规划建设,各县、市(区)应根据各自的资源优势条件、产业发展基础及潜力等,科学制定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或发展规划,以提升特色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导向,引导形成布局合理、规模适度、产业链完善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要切实提高对特色农业产业的支撑能力。围绕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需要解决的重点难题,如高标准生产基地建设、特色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品种培育及配套高效绿色种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物流、包装新材料、新技术等,以及营销推广等各环节,设立财政专项,滚动支持相应的建设及研发工作,切实增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3.1.3? ? 切实提高品牌运营的组织化水平。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的过程中,除了各级政府部门应发挥宏观引导和顶层设计的作用外,还应高度重视调动普通民众的能动性,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这是农产品区域品牌能够保持生命力的内在力量。一是要加强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民间组织的建设,政府主管部门要引导、支持相关行业民間组织的组建及运行,通过这些组织协调行业内各类主体的生产经营行为,推动各行业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市场化运营,引领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大力支持家庭农场、联营农场、集体经济组织、农业企业等规模化经营主体以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园的发展,将这些主体培育成推动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三是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实现对品牌的全方位监管和保护,切实维护品牌的健康发展。建设覆盖全区的农产品区域品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各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历程、现状等的系统化、动态化、精准化管理;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品牌标识信息化管理等制度,有效避免发生农产品区域品牌被滥用、盗用等有损品牌形象的事件。 3.1.4? ? 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主体的创建能力。建立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专家咨询团队,邀请区内相关管理人员、区内外专家、行业协会负责人、龙头企业负责人等加入团队,围绕广西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提供决策咨询、专题研究、系列培训,培訓对象应包括各级农产品品牌管理人员、拟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涉及的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代表等,培训内容应既包括相关理论知识,也应结合具体案例进行详细讲解,培训形式应包括课堂教学、实地考察、集中讨论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相关主体对农产品区域品牌的认识、增强培育的紧迫感和能动性,同时也提高了相关主体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实际操作能力。 3.2? ? 广西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策略 3.2.1? ? 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总体思路。首先,要树立“特色才是竞争力”的理念。农产品区域品牌一定是在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中诞生的,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没有特色的农产品是很难获得竞争优势的,而这就会直接导致相关产业难以持续发展。由于农产品本质上是自然环境的产物,因此农产品生产区域的气候、土壤、水质、空气等自然条件是农产品特色的根本来源;同时我们现时能获得的农产品还是人类长期驯化的产物,各个地区的地方特色种质资源和地方优良品种是当地农业文明的传承者和载体,集中体现了当地农业的历史文化特色。因此,在确定各地区重点培育的区域农产品时,需要优先选择能够集中体现当地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和农业历史文化传承的品类。 其次,要贯彻需求导向原则。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必须以满足现在及未来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为目标导向,这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的内在驱动力。随着农业生产能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农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农产品不仅是要吃饱、吃好,还要吃的健康、吃的科学,生活节奏的加快要求对农产品的消费方式越便利越好,现代流通方式的普及使得农产品实现了全球无障碍供给,这些都给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培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顺应农产品消费趋势,需要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农产品生产环节的质量提高,也要对农产品采后处理、包装、销售渠道等全产业链各环节加以整体考虑,以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求。 再次,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根据相关理论,农产品区域品牌本身存在生命周期,即农产品区域品牌一般会经历一个包括孕育期、成长期、成熟期、稳定发展期(或衰退期)等阶段在内的完整过程,相应地在不同的阶段需要采取的发展措施是有所不同、各有侧重的。这就要求相关主体首先要清晰地认识到各具体品牌所处的发展阶段,然后针对不同阶段的品牌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其向下一个阶段演化。对具体的品牌而言,其所经历每个阶段的时间各有长短、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各不相同,需要相关主体根据实际情况因时因地制宜。 一般而言,在农产品区域品牌的不同发展阶段应分别做好以下工作。在孕育期,政府应该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并发挥战略引导作用,通过加强宣传普及、培训教育,唤醒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经营者的品牌意识,使相关主体认识到区域特色农产品潜在的市场价值和品牌建设对实现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价值的作用。其次,政府应引导扶持农业行业协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的建立和运行,通过这些组织引导广大农户参与区域特色农产品生产;同时,还应在土地流转、金融、税收等方面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各类资源投入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中,促进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做大做强,为品牌创建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在成长期,重点工作主要包括:一是要通过多种媒介和途径(如地方媒体、政府网站,参加各种博览会、展销会、交易会等,举办农业文化旅游节等)加强对品牌农产品的宣传推广,以提高农产品区域品牌的知名度。二是要加强配套设施建设,既包括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也包括区域品牌农产品展示平台(实物+网络)、物流配送平台、销售渠道体系等。 3.2.2? ? 贫困地区重点培育农产品区域品牌选择思路。首先,对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进行系统梳理。一是各地区特色优势农产品的资源优势条件、生产现状(规模、产量、产值等)暨产业化发展情况(包括行业协会、龙头企业、一般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科研支撑力量等,各类主体的有机联系程度、市场开拓情况、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发展潜力(市场需求、生产能力)。二是各特色农产品品牌培育现状,即是否有品牌(经过相关部门的授权、登记、注册等),若已有品牌,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如何(品牌价值的实现程度)。 然后,结合各个地区特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品牌培育现状、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市场需求潜力、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尤其是财政实力等多方面的因素,确定每个地区应重点或优先培育的农产品区域品牌名单。 3.2.3? ? 建立对贫困农户的精准带动机制。实施“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行动”,将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作为实施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加以推进,通过行动的实施,聚集各级各方人力、财力、物力,争取在较短时间内使培育行动在贫困地区有序开展,成为带动贫困地区特色优势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助力农户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扶贫资金中可设立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专项资金,用于贫困地区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 一是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要尽量实现对贫困地区的全覆盖,对连片贫困地区可以跨行政区域联合培育,比如“百色芒果”这一区域品牌就可以实现对相关县份的覆盖,更好地引领区域内芒果产业的做大做强、助力脱贫致富。二是在农产品区域品牌培育的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将贫困农户吸纳进来,提高其发展能力。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及经营过程中,要考虑对贫困农户的带动作用,扶持贫困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生产,新增就业机会优先安排给贫困农户。三是要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如在扶贫资金的使用上,可以推行专项财政资金变农户股金的模式,引导贫困农户通过参股分享相关产业发展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 姚春玲.内蒙古农产品区域品牌竞争力提升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5. [2] 胡正明,王亚卓.农产品区域品牌形成与成长路径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6):64~68. [3] 杨艳,杨文选.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利益相关主体角色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7,31(06):110~1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