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优秀家风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内生动力价值研究 |
范文 | 胡中晓 [摘要]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织,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家园,家风是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围的集中体现,优秀家风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内在驱动力。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建设中面临主体缺失、物质载体流失、内容消失等问题;优秀家风能够以情感呼唤乡村建设主体的回归,以价值导向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以柔性力量优化乡村治理环境;通过“知、情、意、行”四个方面,探寻增进乡村建设凝聚力的优秀家风文化建设有效策略。 [关键词]优秀家风;乡村建设;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B823.1;G249.2[文献标识码]A 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思想,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展提升农耕文明,走乡村文化兴盛之路。 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这20字的战略方针,体现了国家对乡村经济、政治、文化、社會、生态全面覆盖的发展理念。 文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乡村文化是内在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发展提升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织,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家园,家风是家庭文化和家庭氛围的集中体现,优秀家风文化是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乡村建设的重要力量和内在驱动力。 1 优秀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滚滚浪潮下,乡村文化在大城市文化的冲击下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乡风文明出现衰落,家风文化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优良内容遭忽视、传承意识淡薄等问题,“乡愁”成为当下人们的稀缺品。 1.1 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缺失 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缺失主要表现在文化精英的流失和传承人日益减少。“随着乡土文化在主流政治语境中合法性的丧失,这种文化在社会结构和制度设置两个层面都逐渐失去了载体,使得乡土文化失去了自觉自省和选择创新的内生动力”。城乡的二元结构体制,使得城乡在基础设施、人均消费、人口等方面发展不平衡,如:城市的交通、医疗等基础设施发达;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高;农村人口众多等。种种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广大农村中知识水平较高、身强力壮的这部分群体流入到城市当中去,农村文化精英流失和人口外流,带来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空心化,乡村发展日渐失去创造力和活力。农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力军,家风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是实现和谐乡里关系、保障乡村秩序、促进乡村发展的关键所在,而没有了人气的“空心村”,使得乡村出现了大量闲置的房屋,家风被忽视,家风的传承与发展也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家风文化的传承人日渐减少。 1.2 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物质载体流失 村庄是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物质载体,它以地缘、血缘为纽带,通过村庄习俗、家规家训、道德宗教等维系着村庄的秩序,集文化、传统、历史、风俗等于一身,饱含着深刻的文化认同。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很多地方出现了村庄整改、整治等行动,村庄中的一些特色建筑、特色符号,如:寺庙、祠堂、传统民居等带有村庄特色历史、风俗的乡村文化遗产逐渐消失,依附于村庄存在的风俗、孝道等在内的乡土文化,也随着村庄的衰亡而消失,村庄所具备的社会整合功能也随之消退。同时,农村中的知识分子和身强体壮的劳动力涌入城市,村庄发展失去生机,村庄日渐萧条乃至消亡。家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失去所依托的文化土壤和主体,陷入发展的困境。 1.3 家风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内容消失 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作风、行为准则、处世之道的综合,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在农民生活和乡村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城乡人口大流动的出现,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他们一方面逐渐脱离传统乡村的生存方式和文化环境,另一方面又逐步迈进城市的生存空间,接触并了解不一样的城市文化,在转型过程中,受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社会思潮的影响,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程度的改善,家风建设却受到忽视,甚至出现了一种断层的现象,心底里那一块最朴素、最真挚的情感被丢弃,乡村邻里之间不再追寻最朴素的情感,不再遵循乡约制度,一大批留守儿童缺乏家庭教育,家风文化内容难以得到传承与发展。 2 优秀家风文化是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 家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生活方式,作风、行为准则、处世之道的综合。优秀家风文化能够以亲情召唤乡村建设主力军的强势回归,以价值导向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以柔性力量优化乡村治理环境。优秀家风文化作为乡村建设的“软实力”,是乡村建设内在的驱动力。 2.1 塑造乡村建设的合体主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字表示:“2018年,我国农民工总量达28836万人,占全国农村人口的51.13%(乡村常住人口56401万人),数量十分惊人。其中,举家外出务工数量,从2014年到2018年逐年增加,分别为352万、424万、481万、184万”。大约每年都有上百万的农民举家进城,大量农村资源单向流入城市,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空巢家庭增多,留守问题凸显,家风建设存在缺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国天下”,家事虽小,却是“国”和“天下”的基本构成元素,无家不成国。无论一个人在外走的多远、多久,取得多大成绩,家永远是心灵的港湾和归宿。这份对家饱含的情谊和依恋,可以驱使乡村建设的主体回归,流失城市的农民回归家庭,担负起赡养父母、教育子女的重任,大学生利用所学回乡建设美丽乡村。家庭是乡村建设最基础、最牢固、最有效的主战场、主阵地,充分发挥优秀家风文化的价值引领、道德教化、立德修身的作用,借助村里的广播、文化长廊、展板等宣传优秀家风内容,整理当地富有典型的家风家训家文化,向村民进行宣传展示;学习村里的道德模范和榜样,发动村民学习并内化优秀家风的精髓,传承与发展优秀家风,从而增强农民对农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自觉发挥主人翁精神,重新做回农村的主人,参与乡村建设。 2.2 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 当前,农村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弘扬优秀家风文化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凝心聚气,凝聚起强大的正能量,净化乡村社会环境,营造“真善美”精神家园。家风文化作为乡村建设的“软实力”,是乡村建设内在的驱动力。新时代重提家风,加强优秀家风与新时代融合,实现家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发展,使家风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如和睦爱家、忠厚传家、修身齐家等在新时代发扬光大,邻里之间更加友善互助、人与人之间更加真诚善良,乡村发展更加富足美丽。乡村建设的和谐发展离不开优秀家风文化的传播,乡村建设中涌现出来的最美家庭、文明家庭的模范典型,是对优秀家风文化最好的传播,也是最坚定的践行者,也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推动力。通过优秀家风文化的宣传,使得人人成为宣传者和践行者,推己及人,对于树立良好的乡风民俗,为乡村振兴战略创造良好的文化条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3 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家庭是乡村的基本组织,也是人们最基本的精神家园,家庭的和谐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石,也是乡村建设、乡村和谐的前提和保障。乡村要想实现稳定、快速发展,必须要做到每个家庭健康可持续发展。与西方社会对比,中国是一个重视家族和血缘亲情关系的乡土社会和礼法社会,农村因为地缘、血缘、姻亲的强强联合,同一村庄的人们往往处在更复杂的亲属关系网络中,进而使得保护和谋取家庭、家族利益为目的的家庭文化深深渗透到农村每个家庭。因此,家庭的和谐稳定影响着整个家族的团结安定,进而影响着乡村建设成效。在新时代,弘扬优秀家风,唤起人们对家风的记忆与温暖,重温家风内容中“勤俭持家”、“诚信立家”、“和谐兴家”、“忠厚传家”这些历久弥新的治家之道,实现乡村治理过程中刚性治理和柔性治理的相结合,更好的优化乡村治理环境。 2.4 家风与乡村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新时代弘扬优秀家风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心聚力,塑形筑魂;就是培养具备文化知识、懂经营管理、素质优良的新型农民,为乡村建设提供精神动能和智力支持,实现乡村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齐步走之效。同时,在乡村建设过程中,需要走家风文化兴盛之路,继承优秀家风文化,实现家风文化的创造性发展。 3 优秀家风文化促进乡村建设的路径 目前,乡村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关键期,农民在“进城”与“留乡”之间摇摆不定,由此影响着乡村建设,值此背景下,在推进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通过探寻增进乡村文化凝聚力的当代家风文化建设有效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 3.1 知-宣传引起感性认知 知,即认知、观念,通过各种途径扩大宣传,让更多的村民认识并了解到优秀家风对一个家庭以及对于乡村建设的重要性,有认知才能引起行动,村民只有在正确了解优秀家风的基础上,才能积极投身于家风建设和乡村建设中。目前,在乡村建设过程中,家依然存在,但是家风建设却不同程度的受到一些忽视,甚至出现缺失。探究根源,一是手机、电脑等新沟通手段的出现,使得家庭之间面对面交流减少,精神层面交流减少;二是大批农民流入城市,为了生活,很多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缺失;三是在市场经济浪潮下,受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影响,家风传统出现一些偏差,更有一部分村民文化程度有限,不知何为家风,不知如何培育良好家风。 为了培育优良家风,继承优秀家风,政府应借助村内广播、宣传栏、文化长廊等场所开展优秀家风宣传教育活动,张贴优秀家风宣传海报;举办“最美家庭”、“五好家庭”等评选活动,借助评选,挖掘村内家风好榜样,进行广泛宣传,营造学习好榜样的良好氛围。除此之外,还应加强与学校合作,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合作模式,做到校内校外的连贯性,宣传好家风。通过多种途径,加深村民对优秀家风的认知。 3.2 情-寻找契合提升认同感 情,即情绪、情感,要激发起广大农民对优秀家风文化的认同,培养农民建设乡村的责任感与使命感,须从情感上找到农民与优秀家风的联接点,让他们认知到优秀家风的培育与传承和他们个人生活、家庭成员、家族兴衰成败之间的关系。 人的行动背后是有一定的利益和需求在支配的,马克思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要想发挥家风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内在驱动力作用,須在家风建设过程中,寻求与农民需求、利益的结合点,使其收获一定的利益和荣誉。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回乡创业,使乡村充满人气,建设美丽乡村。因此,应引导农民根据时代特点、家庭传统和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家庭或本家族家风文化,使其认识到优秀家风文化是有助于家庭或家族发展的,提高家族名望和声誉。因此,要寻找契合提升认同感,需要准确了解到每个家庭的需求和矛盾点,对症下药,激起农民对优秀家风的情感体验,进而上升到情感认同。 3.3 意-完善“家法”增强意志力 意,即意志,通过家规、家训等“家法”,保证家风的管束作用,使村民在优秀家风和乡村建设过程中,增强迎难而上、战胜困难的意志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道德等柔性手段,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优秀家风的熏陶,同时也需要制度等刚性手段,让村民能够自觉遵守和传承优秀家风。 根据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政府和农民应一同分析症结所在,查缺补漏,使之实现事事有章可循。首先,根据村庄的特色和亮点,以及村民的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确定通俗易懂,跳一跳就可以实现的目标;其次,根据确定的目标,制定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行为规范和指标,做到有奖有罚,充分发挥村民的积极性。 3.4 行-自觉实践实现内化 行,即行为,通过切实的行动,将优秀家风内化为个人品质,自觉落实到乡村建设中。家风作为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要发挥其价值,须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生活中去落实、去实践。 家庭是人们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言传身教。通过家庭生活中的点滴细微向子女传递尊老爱幼、文明礼貌、乐于助人的优秀家风。 学校作为家风教育的主阵地,要注意将学校的校风、学风与家风教育相结合,实现1+1>2的效果;在课堂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家风的传播和传承,向学生们传递家风促和谐、家风促发展的重要性,让家风文化在每一个人的心中根植发芽;除此,学校也可以借助一些传统节日,开展“优秀家风我传承”的实践活动,重塑家风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政府应借助多种形式,整合资源,努力打造典型家风文化,全面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根据地方特色,打造“家风文化+”产业升级、旅游开发、文化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文化、产业、乡村振兴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01). [2] 张敬燕.乡村振兴背景下优秀乡土文化传承的路径探索[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7(6):75-78. [3] 孙志勇.当代中国乡村孝文化建设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