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透视“认识面积”一课谈活动经验积累的重要性 |
范文 | 竺君斐 【缘起】 对于“认识面积”一课,翻看了不少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视频录像,各有千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遗憾。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的认知从“长度”一下飞跃到“面积”,跨度非常大。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更充分的感知,切实地孕育好“面积”这一种子课,我最后决定把建立面积概念,通过操作初步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而把教材中的“认识三个面积单位”的教学任务移到下一课时。 在进行两次试教后发现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大小”,比较方法通常有“目测,重叠,借助小正方形摆”,其中目测法、重叠法,很多学生能自主想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借助小正方形摆,这一方法在两次试教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上课教师一再引导均无效,最后只能教师自己呈现。 【访谈】 学生对这一操作活动已经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缺少什么?需要教师如何铺垫?为了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取了20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做到各水平层次的学生均衡分布,进行了一对一的师生访谈。 1.首先让学生对以下三组图形的大小进行比较 ■ 第一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②号“4×4” 哪个大?哪个小? 第二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第三组:比较图形②号“4×4”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访谈数据显示:第一组图形比较,没有难度,20%用了目测法,80%先用目测法得出结果,然后用重叠法加以验证;第二组图形,也没有难度,其中40%用重叠法比较,有理有据,另60%凭直觉;第三组图形,学生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不管是目测法还是重叠法,都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最后虽然有20%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是他们还是说不清理由。 2.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一对一访谈 a.你可以向老师要工具。 结果有10人想到了尺子。其中有2人提到用尺子量出长、宽,相乘算出面积,然后就可以比出图形的大小。剩余8人,手拿尺子,无从下手。另外10人最终摇头,表示不知道该要什么工具。 b.老师拿出一个信封,倒出了一堆小正方形图形,问:有了这些学具,你能比出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吗? 所有学生都会拿起小正方形沿着图形的长、宽去摆。 结果②号图形摆满16个,③号图形摆满15个,于是得出 ②号图形“4×4”大, ③号图形“3×5” 小。 【启示】 比较图形大小,学生有生活基础——目测法和重叠法,不需教师引导;可以借助小正方形去摆一摆这一方法,即使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也根本想不到,只能由教师直接提供;提供小正方形后,教师不需提示使用方法,学生都能正确操作。这一现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从而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有活动经验。 【溯源】 翻阅大量资料发现,三年级之前数学课堂上借助其他工具帮助完成操作的活动很少,只有两次机会:二年级下册的“认识长度”,要用到测量工具——尺子;二年级下册的“判断锐角、直角、钝角”,需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尺子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是第三者,借助第三者工具完成两个图形的比较,与本课需要的经验相似。但由于时间久远,经验淡忘,也因为学生平时缺少此类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强化,所以学生无法想到该方法。 面对这个问题,当下可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弥补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表面面积、课桌表面面积之后增加一个环节:请你估一估,一张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一本数学书面积的几倍?然后让学生拿数学书去摆一摆、数一数,强化学生借助其他工具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经验,为接下来的比较图形做好铺垫。 【结论】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类似的动手操作实在很有必要。比如本节课积累了“借助第三者帮助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活动经验,之后在面积单位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就能发挥这一活动经验,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了。由此也有了以下几点感悟与结论: 1.活动经验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重复。 2.活动经验的积累,无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但有助于能力的培养。活动经验的积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缘起】 对于“认识面积”一课,翻看了不少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视频录像,各有千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遗憾。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的认知从“长度”一下飞跃到“面积”,跨度非常大。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更充分的感知,切实地孕育好“面积”这一种子课,我最后决定把建立面积概念,通过操作初步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而把教材中的“认识三个面积单位”的教学任务移到下一课时。 在进行两次试教后发现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大小”,比较方法通常有“目测,重叠,借助小正方形摆”,其中目测法、重叠法,很多学生能自主想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借助小正方形摆,这一方法在两次试教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上课教师一再引导均无效,最后只能教师自己呈现。 【访谈】 学生对这一操作活动已经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缺少什么?需要教师如何铺垫?为了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取了20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做到各水平层次的学生均衡分布,进行了一对一的师生访谈。 1.首先让学生对以下三组图形的大小进行比较 ■ 第一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②号“4×4” 哪个大?哪个小? 第二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第三组:比较图形②号“4×4”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访谈数据显示:第一组图形比较,没有难度,20%用了目测法,80%先用目测法得出结果,然后用重叠法加以验证;第二组图形,也没有难度,其中40%用重叠法比较,有理有据,另60%凭直觉;第三组图形,学生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不管是目测法还是重叠法,都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最后虽然有20%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是他们还是说不清理由。 2.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一对一访谈 a.你可以向老师要工具。 结果有10人想到了尺子。其中有2人提到用尺子量出长、宽,相乘算出面积,然后就可以比出图形的大小。剩余8人,手拿尺子,无从下手。另外10人最终摇头,表示不知道该要什么工具。 b.老师拿出一个信封,倒出了一堆小正方形图形,问:有了这些学具,你能比出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吗? 所有学生都会拿起小正方形沿着图形的长、宽去摆。 结果②号图形摆满16个,③号图形摆满15个,于是得出 ②号图形“4×4”大, ③号图形“3×5” 小。 【启示】 比较图形大小,学生有生活基础——目测法和重叠法,不需教师引导;可以借助小正方形去摆一摆这一方法,即使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也根本想不到,只能由教师直接提供;提供小正方形后,教师不需提示使用方法,学生都能正确操作。这一现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从而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有活动经验。 【溯源】 翻阅大量资料发现,三年级之前数学课堂上借助其他工具帮助完成操作的活动很少,只有两次机会:二年级下册的“认识长度”,要用到测量工具——尺子;二年级下册的“判断锐角、直角、钝角”,需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尺子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是第三者,借助第三者工具完成两个图形的比较,与本课需要的经验相似。但由于时间久远,经验淡忘,也因为学生平时缺少此类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强化,所以学生无法想到该方法。 面对这个问题,当下可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弥补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表面面积、课桌表面面积之后增加一个环节:请你估一估,一张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一本数学书面积的几倍?然后让学生拿数学书去摆一摆、数一数,强化学生借助其他工具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经验,为接下来的比较图形做好铺垫。 【结论】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类似的动手操作实在很有必要。比如本节课积累了“借助第三者帮助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活动经验,之后在面积单位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就能发挥这一活动经验,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了。由此也有了以下几点感悟与结论: 1.活动经验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重复。 2.活动经验的积累,无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但有助于能力的培养。活动经验的积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缘起】 对于“认识面积”一课,翻看了不少名特优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课堂视频录像,各有千秋,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但也有很多遗憾。要在三年级学生的头脑中建立面积概念,让学生的认知从“长度”一下飞跃到“面积”,跨度非常大。为了让学生对面积概念有更充分的感知,切实地孕育好“面积”这一种子课,我最后决定把建立面积概念,通过操作初步感知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作为教学重点,而把教材中的“认识三个面积单位”的教学任务移到下一课时。 在进行两次试教后发现有一个问题无法解决:“动手操作,比较两个图形大小”,比较方法通常有“目测,重叠,借助小正方形摆”,其中目测法、重叠法,很多学生能自主想到,不需要教师引导;借助小正方形摆,这一方法在两次试教中,没有一个学生想到!上课教师一再引导均无效,最后只能教师自己呈现。 【访谈】 学生对这一操作活动已经具备哪些生活经验?缺少什么?需要教师如何铺垫?为了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选取了20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做到各水平层次的学生均衡分布,进行了一对一的师生访谈。 1.首先让学生对以下三组图形的大小进行比较 ■ 第一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②号“4×4” 哪个大?哪个小? 第二组:比较图形①号“3×3”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第三组:比较图形②号“4×4”与图形③号“3×5”哪个大? 哪个小? 访谈数据显示:第一组图形比较,没有难度,20%用了目测法,80%先用目测法得出结果,然后用重叠法加以验证;第二组图形,也没有难度,其中40%用重叠法比较,有理有据,另60%凭直觉;第三组图形,学生就没有这么轻松了,不管是目测法还是重叠法,都无法直接得出结论,最后虽然有20%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但是他们还是说不清理由。 2.设计了以下环节进行一对一访谈 a.你可以向老师要工具。 结果有10人想到了尺子。其中有2人提到用尺子量出长、宽,相乘算出面积,然后就可以比出图形的大小。剩余8人,手拿尺子,无从下手。另外10人最终摇头,表示不知道该要什么工具。 b.老师拿出一个信封,倒出了一堆小正方形图形,问:有了这些学具,你能比出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吗? 所有学生都会拿起小正方形沿着图形的长、宽去摆。 结果②号图形摆满16个,③号图形摆满15个,于是得出 ②号图形“4×4”大, ③号图形“3×5” 小。 【启示】 比较图形大小,学生有生活基础——目测法和重叠法,不需教师引导;可以借助小正方形去摆一摆这一方法,即使给予足够的思考时间,学生也根本想不到,只能由教师直接提供;提供小正方形后,教师不需提示使用方法,学生都能正确操作。这一现象说明摆一摆、数一数,从而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学生有活动经验。 【溯源】 翻阅大量资料发现,三年级之前数学课堂上借助其他工具帮助完成操作的活动很少,只有两次机会:二年级下册的“认识长度”,要用到测量工具——尺子;二年级下册的“判断锐角、直角、钝角”,需要借助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尺子与三角板上的直角都是第三者,借助第三者工具完成两个图形的比较,与本课需要的经验相似。但由于时间久远,经验淡忘,也因为学生平时缺少此类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强化,所以学生无法想到该方法。 面对这个问题,当下可以采取何种策略进行弥补呢?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在摸一摸数学书表面面积、课桌表面面积之后增加一个环节:请你估一估,一张课桌桌面的面积大约是一本数学书面积的几倍?然后让学生拿数学书去摆一摆、数一数,强化学生借助其他工具摆一摆、数一数的活动经验,为接下来的比较图形做好铺垫。 【结论】 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学生类似的动手操作实在很有必要。比如本节课积累了“借助第三者帮助比较两个图形大小”这一活动经验,之后在面积单位的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等图形面积计算的教学中就能发挥这一活动经验,从而解决实际问题了。由此也有了以下几点感悟与结论: 1.活动经验的积累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重复。 2.活动经验的积累,无助于考试成绩的提高,但有助于能力的培养。活动经验的积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是提高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