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数学教学设计应做好“两解读” |
范文 | 刘郁美 [摘 要]数学教学设计要做好“两解读”:一是解读好教材,认真领会编者编排教材内容的意图;二是解读好教师用书,牢牢把握其中的教法设计和教学理念。做好这“两解读”,才会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两解读;教学设计;教材;教师用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0-0028-01 在一次公开课中,我校一位年轻教师在执教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例2(如下图)时,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师:如何计算买钢笔需要多少钱? 生1:12×4=48(元)。 师:能具体说一说这道算式中每一个数字所表示的意思吗? 生1: 12是一支钢笔的价钱,4表示钢笔的支数,48表示总共需要用的钱数。 生2:12表示的是一支钢笔的价钱,4表示买了几支钢笔,而48表示的是买钢笔一共花的钱数。 (该教师以同样的方式引导学生求出练习本所需的钱:3×5=15(元)) 师:这两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3:都是求钢笔和练习本总共需要花的钱。 师:对,我们可以用“总价”来表示这一数量。(板书:总价) ![]() 生4:我还知道买了几支钢笔和几本练习本。 师:对,我们就用“数量”来表示这两个数量。(板书:数量) 生5:我还知道每支钢笔和每本练习本分别是多少钱。 师:我们可用“单价”来表示。(板书:单价) …… 【思考】这节课中,该教师直接告知学生什么是总价、数量与单价,学生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经过分析发现,这位年轻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没有好好解读教材与教师用书。 一、解读教材是教学前提 作为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前应解读好教材,领会编者编排教材内容的意图。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发挥教材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例如,教材例2的情境图下方有这样一行字:“每种商品的单价各是多少?购买的数量呢?”如果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能真正解读这一句话,就能发现编者的意图是先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价,什么是数量,然后再拓展到总价上。因为学生在生活中已对单价与数量有初步的感性认识,所以教材就直接让学生给情境图中所呈现的数字定一个名字,当学生明白什么是单价和数量时,再引入复合单位来表示单价,最后,再出现一个表示购买文具的单价、数量和总价情况的表格,让学生先填写表格,再计算总价,并联系表格数据来思考总价与单价、数量之间的关系。 充分解读教材,明白编者的意图,然后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教学流程,才能设计出高质量的教学方案。 二、解读教师用书是教学关键 在教师用书中,每一版块的内容都有“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通过“教材说明”,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编者的意图,解读好教材。而“教学建议”是对教学设计的一种建议,或者说提供一个思路,它是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而设计的。因此,教师应深入挖掘“教学建议”中契合本班學生的建议,经反复研读后,揣摩透其中的教学思想,并为已所用,从而设计出更好的教学方案。 例如,对上述教学内容,教师用书建议:可先出示例题情境图,让学生说说从中知道了什么,根据题中的条件可以提出哪些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再以“每支12元”为例,介绍用复合单位表示单价的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读一读;接着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学生填写表格,并算出每种商品的总价。组织反馈时,一是要让学生具体说说是怎样根据单价和数量求总价的,二是要引导学生比较上面两道算式,说一说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的相同点,并引入数量关系式。这样,可让学生初步感悟数学基础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综上可知,教材是开展数学教学的媒介,教师用书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参考。教师只有深入解读好教材与教师用书,才能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案,从而有效提高教学效果。 (责编 黄春香)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